首頁歷史 > 正文

縱橫家盡出於魏卻不全然為魏,合縱連橫如何推動亂世走向統一?

2022-02-11由 百談歷史 發表于 歷史

縱橫家是戰國時代一個特有的群體,他們遊走於列國之間,以眾弱攻一強是為合縱,以一強攻眾弱是為連橫。他們為適應戰國時期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和波詭雲譎的政治鬥爭而生,與戰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君主需求相符,因此得以立足於亂世之中,以自己的韜略和學識為武器,在戰國舞臺上譜寫壯麗的詩篇。戰國縱橫家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他們大多數都是從魏國走出來的,著名的戰國縱橫家公孫衍、張儀、范雎都是魏國人,還有惠施這樣的由宋國進入魏國輔佐的人,他們其中有的人在魏國與其他國家之間奔走謀劃、有的人完全效忠於魏國、有的人認為魏國過於弱小而幫助強國攻打魏國,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都是從魏國走出來的縱橫家

那麼魏國能走出這麼多的縱橫家,它的魅力何在,這些縱橫家又在戰國的舞臺上掀起了怎樣的驚濤駭浪?走進那段風雲變幻的年代,一起來看一看在戰國舞臺上縱橫捭闔的縱橫家們的颯爽英姿。

縱橫家盡出於魏卻不全然為魏,合縱連橫如何推動亂世走向統一?

合縱連橫示意圖

魏國盛產縱橫家的原因

(一)早期遼闊的疆域

魏國是從晉國分裂出來的國家,魏國人的祖先與周天子同宗,最初被分封在畢地,以畢為姓。春秋時期,畢國的後人侍奉晉獻公,被晉獻公封在魏地,成為了晉國的卿大夫,魏氏從此開始在晉國發展壯大。晉國在春秋時期曾經是烜赫一時的中原霸主,因此卿大夫的實力也不斷髮展,經過長時間的爾虞我詐和內訌爭奪,晉國只剩下了智、韓、趙、魏四個比較強大的卿大夫集團,此時的晉國已經衰落,各家的卿大夫都野心勃勃的想要瓜分晉國,後來韓趙魏聯合起來滅掉了智氏,然後正式瓜分了晉國,史稱“三家分晉”。分裂後的魏國佔據了晉國的大部分國土,從山西省西南部到河南省北部的大部分地區都是魏國領土,還佔據了黃河以南的部分土地,河北大名和山東冠縣也是魏國的土地。之後的魏國在明君魏文侯和將軍樂羊的帶領下繼續開疆拓土,大敗中山、大破齊國,甚至連秦楚都被打的節節敗退,魏國還佔領了秦國的河西之地,疆域不斷擴大,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開“逢澤之會”,正式稱王,魏國也成為名震一時的中原大國。如此遼闊的疆域吸引著大批人才來到魏國,其中就不乏縱橫家的身影。

縱橫家盡出於魏卻不全然為魏,合縱連橫如何推動亂世走向統一?

三家分晉

(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

魏國的地理位置非常獨特,它地處中原腹地,地勢平坦開闊且沒有高大的山川阻擋,在戰略位置上一直是各國覬覦的焦點,這樣獨特的位置對於魏國而言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魏國能夠兵強馬壯,就可以在這片土地上集結重兵,從四方形成對國家的保護屏障,可以有效的把外來侵略者抵擋在外,還可以趁機向外擴張,增加領土面積。但是魏國如果國小民弱,就可能因為地處平原沒有任何的遮擋物,從而使周邊國家長驅直入,輕易就能滅亡魏國。這樣的地理位置在戰國初期讓縱橫家看到了輔佐魏國的好處,因為魏國的地勢平坦和中原腹地的地理位置一直都是合縱連橫的焦點,一旦合縱連橫成功,魏國就能從中獲取好處,成為縱橫的重要領頭國家,其它國家當然也會來討好魏國,但是一切必須建立在魏國強大的基礎上。在戰國中晚期,魏國國力衰落,同樣作為合縱連橫的主戰場,它的地理位置就變成了致命的危機,因為地理位置的敏感而深受戰爭威脅,時刻面臨滅國的危險。正是因為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才培養出了一大批重視功利、崇尚實際的現實主義者,他們就是縱橫家。這些縱橫家往往會根據魏國地理位置帶來的好壞而選擇是否留在魏國。

縱橫家盡出於魏卻不全然為魏,合縱連橫如何推動亂世走向統一?

魏國祖先:畢公高

(三)變法帶來的“強國吸引力”

作為戰國時期第一個崛起的強國,魏國在變法後國家實力大增,各階層人員流動性也非常活躍,縱橫家隊伍也因此不斷髮展壯大。魏國的變法推動了生產技術的革新,也推動了農作物產量的提高,使大量的農民從土地中解脫出來,從事農產品交易活動,間接的促進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讓各階層流動性增強,縱橫家的來源也日益擴大。魏國的變法還廢除了原有的世卿世祿制,實行“食有勞而祿有功”的政策,用軍功制來激勵士兵,只要上戰場殺敵就可以獲得爵位,按斬首數量的多少賜予爵位,這樣就使社會底層的有才之人浮出水面,擁有了展示自己才華的舞臺。

縱橫家盡出於魏卻不全然為魏,合縱連橫如何推動亂世走向統一?

魏國鼎盛時期疆域圖

魏國縱橫家們的“龍爭虎鬥”

(一)惠施促成“齊魏相王”

在戰國的歷史舞臺上,縱橫家是必不可少的一個身影,從魏國相國惠施向魏惠王提出“齊魏相王”的時候,縱橫家就已經正式活躍在戰國的歷史舞臺上了。魏國作為一個崛起最快的國家,在魏文侯時期國力達到了巔峰,吸引了大批縱橫家到魏國,然而到了魏惠王時期,因為他的一系列錯誤指揮導致魏國在內政外交中節節敗退,魏國獨特的地理位置也成為了自身的的威脅。公元前353年,齊國大敗魏軍於馬陵,魏國霸主地位喪失,這樣的國家讓很多縱橫家看不到希望,因此紛紛離去,魏國人張儀就沒有選擇魏國,而是經過一番考察,選擇了實力比較強的秦國。

縱橫家盡出於魏卻不全然為魏,合縱連橫如何推動亂世走向統一?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相約在徐州會盟,雙方承認對方為“王”

但是也有像惠施這樣的縱橫家選擇留在魏國,替魏國解除瓶頸危機。惠施是合縱的代表人物,經常被魏惠王派到其它國家出使外交事務,魏國馬陵之戰戰敗後,已經無力抵擋秦國和楚國這樣崛起的大國,為了挽救魏國於水火之中,惠施提出“齊魏相王”的策略,讓魏王屈尊去見齊威王,並且尊齊威王為王,共同抵禦強大的秦國和楚國。其實惠施的真正目的並不是“齊魏相王,抵禦強敵”這麼簡單,而是為了達到“一石二鳥”的效果。惠施讓齊國和魏國共同稱王,也是為了讓其它國家捲入戰爭,比如當時強大的楚國就因為魏國不尊自己為王而感到氣憤,當他們看到齊國真的與魏國結盟,實力大增的時候,楚國就應該考慮到齊國本來就是從春秋時期就稱霸中原的大國,加上魏國的力量將來必然是不可阻擋的威脅。所以楚國當然不能允許齊國就這樣崛起從而威脅到自己的地位,馬上就著手攻打齊國,雖然沒有奪下齊國的城池,但也重創了齊國,加上魏國在背後偷襲齊國,齊國因此損兵折將、鎩羽而歸。這種所謂的“齊魏同盟”根本就是一場大騙局,但是惠施的計劃卻相當高明,他用“激將法”激怒楚國,讓其出兵攻打齊國,達到了“以楚毀齊”的目的,讓兩國都元氣大傷,從而保全了魏國。

縱橫家盡出於魏卻不全然為魏,合縱連橫如何推動亂世走向統一?

惠施

(二)張儀連橫之策

張儀是魏國人,當年師從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等到他學成出山時,魏國已經窮困潦倒,風采不復當年。於是張儀對於魏國不抱希望,去楚國遊說楚王,推銷他的合縱連橫之術,結果被楚國令尹昭陽誣陷他偷了玉璧而慘遭毒打,因此悲憤交加的離開了楚國,來到新興的秦國,秦惠文王非常賞識張儀的才幹,把他看做當年的商鞅,不久張儀就被封為秦國相國。張儀輔佐秦惠文王期間主要推行連橫之策,這種策略有效的打擊了其它六國都在實行的合縱之策,使戰國的國際格局變成了“一超多弱”,秦國綜合國力突飛猛進,六國的國力卻是江河日下、危如累卵。張儀首次到秦國,就勸說秦王把佔領魏國的蒲陽之地歸還於魏,並且派秦國公子到魏國為質,而他則利用護送秦公子入魏的時機勸說魏惠王事秦。

縱橫家盡出於魏卻不全然為魏,合縱連橫如何推動亂世走向統一?

秦國收復河西之地

張儀在“勸魏事秦”的過程中不僅體現出了他的謀略,更多的還是他對於魏王的瞭解:張儀充分了解到魏王是一個舉棋不定且又貪婪的人,首先以歸還土地作為作為籌碼,意在表明秦國的“誠意”,讓魏王放鬆警惕。然後張儀又提出秦魏是“兄弟之國”,如果魏國能夠獻給秦國一部分土地,將來若有國家攻打魏國,秦國必然鼎力相助,而且從別國取來的土地,大部分也會贈送給魏國,這一點則充分利用了魏王的貪婪之心。魏王果然上當,把魏國辛苦打下來的上郡十五城和河西重鎮少梁拱手讓給秦國,從此秦國盡收河西失地。張儀的首次連橫就為秦國獲取了大量土地,之後秦惠文王又讓張儀到魏國做丞相,張儀運用連橫策略,成功的讓魏國做了秦國的附庸,在列國之中首先唯秦國馬首是瞻,魏國曾經的輝煌徹底一去不返。作為縱橫家的鼻祖,張儀在外交場上的風采和出色的外交辭令都是非常讓人敬服的,他為秦國的強大和日後秦國一統中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縱橫家盡出於魏卻不全然為魏,合縱連橫如何推動亂世走向統一?

張儀

結語

魏國縱橫家是戰國社會的整個大環境和魏國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出來的政治群體,魏國地處中原腹地,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長期成為列國政治、軍事鬥爭的焦點,也是合縱連橫的必經之地,因此才誕生了眾多的縱橫家。戰國時期“邦無定交”的局面和魏國地理位置帶來的好壞,使縱橫家們形成了功利、務實、重變的精神,他們很少受到傳統道德的約束,一直都是為了一國的國家利益去鬥爭,從而不惜損害另一國的利益,從惠施和張儀的種種作為中就能看到縱橫家的這種特點。然而他們不擇手段的方法固然不值得學習,但是從客觀的角度來看,他們為社會的變革和國家的統一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如果沒有他們的縱橫捭闔,遊走於列國之間的才能,只憑借各國君主們的流血廝殺,國家也不可能由分裂走向統一。我們應該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這些縱橫家,給予他們公正合理的評價。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