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過去30年波蘭社會階層的變化

2022-02-09由 國家智庫 發表于 歷史

20世紀80年代末社會變革的起源

波蘭曾有數次深刻的社會變革,這些變革通常是由外部因素引起,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或者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要回顧過去30年的變化,就應先簡要介紹1989年以前的情況。

在波蘭人民共和國末期,社會結構與戰前、戰後初期都大相徑庭,這種現象在現代化潛力不足的落後國家很常見。國民以農民和農場工人為主。1945年,城市居民占人口比例僅稍高於11%。體力勞動者以農場工人、小工廠工人、作坊工人和手工業者為主,家庭傭人也不在少數。人口中小資產階級舉足輕重。

二戰結束45年後,就發展跡象來看,社會主義現代化未能深刻影響波蘭。雖然與戰前相比日新月異,但是在政治轉型初期,波蘭的社會階層無法企及歐洲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儘管戰後波蘭用社會主義計劃成功擺脫了嚴重落後,但卻完全無法進一步發展。

因此,1989年後變革開始時,波蘭遠不及當時的西歐國家發達。波蘭揹負著龐大的農民階級。再者,數量眾多、要求嚴格的工人階級沒準備好迎接充滿競爭的勞動力市場。歷史混亂和政治動盪意味著,在21世紀到來之際,波蘭要面對其他西方國家半個世紀前就已經歷的困境。

20世紀80年代波蘭人民共和國不同職業佔比(單位:%)

過去30年波蘭社會階層的變化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亨利克·多曼斯基(H。 Domański)《社會結構(Struktura społeczna)》一書整理

1989-2004年社會階層的變化

社會宏觀結構的演變是長期過程。因此,1989年前後的社會結構並無顯著差異。就勞動力市場來看,經濟活動人口有所減少。這與社會老齡化和經濟結構調整有關,即遵照“巴爾採羅維奇計劃(Balcerowicz Plan)”的指導方針,以技術進步和系統進步為基礎,向密集型增長模式過渡。社會老齡化導致退休人員增加,經濟結構調整則引發了大規模失業。直到2004年加入歐盟,波蘭才迎來一場重大轉折,此前國內失業率極高,約為18-20%。這些資料有些誇大,因為一些登記在冊的失業者之所以不找工作或從事非法工作,是為了領取社會福利。然而,也必須承認失業是波蘭轉型初期的一大問題。許多舉措和政治運動都提出降低失業率。當時勞動力市場上婦女的處境更不容樂觀。雖然婦女並未因此受到嚴重歧視,但是這種狀況也持續了多年,在各類(政府和非政府)資料中都有記錄。

1989年以後不同職業佔比變化(單位:%)

過去30年波蘭社會階層的變化

資料來源:同上

如表所示,從1989年起,技術工人佔比不斷下降。1994-1995年,技術工人占人口的27。4%,而2004年,技術工人只佔人口的20%。技術工人仍是最大的獨立分類,但是部分佔比已經轉移到中層白領工人(集體分類)手中。儘管最初兩個群體數量相近,但是在1994-2004年間,白領工人在人口中的比例從30。4%上升到40。7%。在2004年,白領工人數量已經是技術工人的兩倍。中層白領工人增加,主要是因為零售店員工大幅增加,其比例從1994年的10。6%上升到2004年的13。7%。此外,農民比例逐漸下降,企業主比例逐漸上升的現象也不容忽視。主要是因為自1987年以來,農民逐漸減少,農民占人口比重從21。3%下降到2004年的13。2%,企業主則越來越多(2004年佔比為11%)。1994-2004年,非技術工人的比例相當穩定,1994年為13%,2004年為12。2%。有趣的是,知識分子的比例也相當穩定,2004年之前一直在維持在7%左右,與社會中精英階層增加的論點相矛盾。

2004年後的社會變化

直到波蘭2004年加入歐盟,知識分子的比例才開始變化,當時的經濟和社會都煥然一新。波蘭把握住了這次絕佳的發展機遇。毫無疑問,在成為歐盟成員,特別是公民能在國外(主要是英國和愛爾蘭)從事合法工作和接受教育後,波蘭國內掀起了移民狂潮。根據波蘭中央統計局(Central Statistical Office)的資料,2004年5月後,100多萬波蘭人(主要是剛從大學或高中畢業,又苦於高失業率的年輕人)因工作離開波蘭。到2011年,共計有200多萬波蘭人身在國外,人數較多的有英國(62。5萬)、德國(47萬)和愛爾蘭(12萬)。大量歐盟資金流入,全球形勢又相對良好(儘管2008年後爆發了經濟危機),國內經濟能夠穩定增長,再加上經濟移民,波蘭社會從此面貌一新,蓬勃向上。如今,波蘭的失業率為6%。知識分子的比例也顯著提升(目前為17%)。

2019年社會階層結構

過去30年波蘭社會階層的變化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波蘭經濟研究所(Polish Economic Institute)資料整理

目前,社會階層的顯著變化是中產階級增加了。據估計,24-65歲的波蘭公民中約有1200萬人是中產階級。17%以上的公民接受過高等教育,31。6%的公民接受過中等教育,只接受過小學和職業教育的公民總計不到46%。城市居民占人口的61%,農村居民(並非農民)佔39%。中產階級希望住所遠離城市喧囂,同時又方便每天上班上學,其社會地位就取決於在農村是否有住宅。

同時,農村生活的“奢侈”背後往往是長期貸款。目前,高達45%的中產階級背上了信貸,還有許多中產沒有儲蓄。此外,波蘭國家銀行(National Bank of Poland)的報告指出,超級富豪與貧困民眾之間的溝壑觸目驚心:資料顯示,波蘭最富有10人的財富相當於700萬貧困民眾的財富之和。一位典型的中產階級通常有一套價值30萬茲羅提的公寓,外加一輛價值5萬茲羅提的汽車和極少儲蓄。波蘭的中產階級其實沒有創業或投資的資本,必須藉助銀行貸款。

因此,21世紀波蘭社會的顯著特點之一是中下層民眾經濟實力薄弱,生活環境與外界有千絲萬縷的聯絡,需要解決相關的社會問題,與當權派(establishment,占人口2-3%)的生活截然不同。然而,很多中產階級卻幻想著精英階層的生活,其中很多人被稱作“岌岌可危的員工”,因為他們雖然享受著繁榮時期的紅利,但實際上與僱主簽訂的是民法合同,沒有任何經濟保障。

波蘭社會面臨著快速老齡化、人口低增長、低收入和儲蓄少的難題,未來並不樂觀。過去30年間,波蘭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不過仍未達到西歐社會的水平。占主導地位的中產階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作者:Joanna Ciesielska-Klikowska;翻譯:馮碩;校對:戚強飛;簽發:陳新)

過去30年波蘭社會階層的變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