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還沒有成為更好的自己,也許是因為你不知道可以這樣做

2022-02-09由 畫曼陀羅的莫小姐 發表于 歷史

題記:

之前,莫小姐分享了西方心理學中對人格是什麼,人格是如何形成的三篇文章內容。

一個疑問是,學習瞭解這方面的知識,可以如何指導我們的生活呢?

或者說,

我們該如何實踐?

中國古代的思想家非常重視自身人格的修養問題,因為這與儒家的核心價值觀是密切聯絡的。

古代先哲認為,只有先“修身”才能治國、平天下。而在人格修養教育方面,是

立志、明理、自省、慎獨。

中國有句老話,“金無赤足,人無完人。”這句話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侷限性,很難變得完美。

而西方心理學認為人格一開始是不完滿的,所以我們要通過後天的努力來重塑、整合人格和發展人格。

從對人格形成六大流派不同的看法中我們可以知道,人格可以重塑更多是建立在行為主義學派的理論基礎上。

今天,莫小姐繼續要分享的是人格心理學主題閱讀之——我們該如何塑造自己健康的人格。

成為更好的自己,不是一句空話。我們需要不斷的學習,更需要落地實踐,具體看看莫小姐給大家帶來的四個方面的分享;

還沒有成為更好的自己,也許是因為你不知道可以這樣做

你相信勤能補拙嗎?

我從小在學東西方面就顯得不那麼聰明,記得當時學五筆打字的時候字根表背了很久,然後在鍵盤上還是笨拙的很。

當時帶給我的不是面對新事物的興奮,而是接觸新事物發現自己“笨拙”的挫敗。我就覺得自己挺笨的。

我的表姐那會兒常對我說“勤能補拙”,大約那時情緒感受強烈,所以這句話深深的印刻到我腦子裡。

長大後隨著自己閱讀學習面的擴大,發現原來一個人的智商高不高除了透過智力測試來衡量之外,還可以透過腦部的形態來衡量。

一個人智商越高,他的大腦褶皺、溝壑就越多,大腦皮層就越厚

。而透過不斷的重複練習,可以讓大腦褶皺和溝壑加深和增多!

在《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這本書裡,曾提到過

義大利解剖學家瑪拉卡尼

做的一個實驗。

為了防止遺傳導致的智商區別,他選擇了同一胎生的幾條狗和同一窩孵出的幾隻鳥作為實驗物件。

實驗過程中,他把狗和鳥分別分為兩組。一組每天需要進行各種訓練,另外一組每天則只需要吃喝玩樂。

一段時間過後, 瑪拉尼卡把這兩組的動物分別進行了解剖。他發現,每天接受各種訓練的一組比吃喝玩樂的一組,大腦的褶皺和溝回要多得多。

也就是說,即使一個人不聰明,他通過後天的訓練也可以提高智力。並且在他提高智力的同時,大腦的褶皺和溝回也會跟著發生變化。

還沒有成為更好的自己,也許是因為你不知道可以這樣做

上述的實驗,我們至少了解到了人的生理特徵並不會一成不變,而是會隨著後天的行為‘訓練’發生一定的變化。

行為主義提出人類的行為具有可塑性。

相信人類具有挖掘自己的潛力的能力,是人類一直持續不斷進步的原因。

既然生理上的實驗已經證實我們人類可以改變自己,那麼,我們可以在哪些方面改變自己提升自己呢?

在布賴。利特爾的著作《突破天性》中,他提出我們可以從

發展自己的道德層次、提升情緒管理能力和追求自我心理成長

三個方面進行。

還沒有成為更好的自己,也許是因為你不知道可以這樣做

心中有他人 世界就寬

什麼是道德?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範。

在英語中,道德(Morality)是用來區分意圖的正當與不正當,並決定行動的行為因子。

道德可以是源自於特定哲學、宗教或文化的行為準則中衍生出來的一系列標準或原則,也可以源於一個人所相信的普遍價值。

記得小時候,“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學生”,幾乎是學生手冊上老師的通用結尾語。

每年的三月就是學習雷鋒月,要登記做好事的次數和內容。為了能夠評上標兵,各種刻意為之的好人好事現在想起來都會害羞。

那個時候會認為道德只出現在一些並非人人都會遇到的特殊時刻,比如隔壁小學五年級的同學勇救落水兒童,獻出寶貴的生命。

小時候那樣單純的環境裡對於道德是沒有什麼深刻理解的,因為不需要經歷太多的考驗。

直到中學的時候看一些描述六七十年代生活的文學作品,大學的時候看《霸王別姬》《西西里的美麗傳說》,開始對道德有了更多認識。

而真正啟迪我對道德的思考是對《公正》這本書的閱讀,讓我的思考開始變得有厚度和脫離一些膚淺。

《公正》一書裡提出了大量道德兩難的案例和選擇情景與討論以促進讀者的思考。其中一些思考我發了一篇在公眾號上。

還沒有成為更好的自己,也許是因為你不知道可以這樣做

書中很多小故事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道德兩難的局面。

當道德處於兩難的境地時,很多人的道德標準會發生變化,

甚至還會與法律相牴觸。

柯爾伯格就曾設計過讓人道德兩難的生活情景題。一道題是,一個人的妻子得了癌症快死了,但市面上有一款特效藥能救命。

他的丈夫懇求藥劑師把藥便宜點賣給他,卻遭到藥劑師的拒絕。於是那個人為了救妻子的命,就偷了藥,你們覺得那個人該不該偷藥?

柯爾伯格

將這兩道生活情景題發給了72名不同年齡段的男孩。由於這種道德兩難題不管怎麼回答都有自己的理由。

柯爾伯格基於他們的理由,整理出

人關於道德的六個發展階段:

&

階段一

:不關心別人的利益是否受損。一個人遵守道德是因為害怕被懲罰。

&

階段二

:第二個階段的人開始意識到別人的利益也應該得到保護,但處於這一階段的人遵守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

&

階段三

:陷入一味的取悅別人的模式,他們關心他人的利益勝過自己的利益。

&

階段四

:意識到公共利益的存在,認為人人都應該遵守法律,這一階段的人會主動維護法律。

&

階段五

:第五個階段的人發現了世間有合情不合法的事,也有合法不合情的事,判斷一件事的標準是社會期待。

&

階段六

:做事不看違不違法或者符不符合社會期待,只看違不違背自己的良心。

《公正》一書給我的生活帶來的影響,包括我開始

警惕自己

任何關於表達自己道德進步或者高尚的言行;對於他人道德“不夠高尚”的表現

不再輕易批評和評論

我深知自己在還沒有面臨真正考驗的時候,不能妄稱自己可以做得比別人好,甚至,這次做到了不代表下次一定也能做到。

以前認為很多看不慣的一些認為“自私”“醜惡”的事情不過是自己

道德潔癖的表現

罷了,於是接人待物也多了許多寬厚之心。

慢慢也會發現一個人

提高品德的秘訣就是要嘗試放下自己的利益,學會為別人考慮,為社會考慮。

更重要的是,你要

允許他人與你選擇不同

,允許他人只為自己考慮,並且這不會影響你的選擇。

發現世界的殘酷後,我對世界變得溫柔了。

還沒有成為更好的自己,也許是因為你不知道可以這樣做

喜歡我,一定記得要關注我哦。

帶你一起從電影、生活、工作、閱讀書籍等方面學習心理學,發現自己認識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