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安慶黃梅時節唱“採茶”

2022-02-06由 大美江淮 發表于 歷史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是宋朝詩人趙師秀的名句,那麼黃梅時節是什麼季節?具體是陽曆幾月呢?據資料顯示,農曆五月、陽曆6月下旬,初夏時期中國長江流域雨期較長的連陰雨。因時值梅子黃熟,故名。安慶的梅雨季節是什麼時候?乾隆三十三年(1768)《望江縣誌》把出入梅的時間寫進了風俗志:”芒種後逢壬日立黴,夏至逢庚日出黴……”;

安慶黃梅時節唱“採茶”

(乾隆三十三年《望江縣誌》風俗志記載的出入梅的時間)同治壬申年(1872)《太湖縣誌》也載:“四月梅雨蒸溽,俗稱爛梅天……四月乍晴乍雨為梅雨天,主旱。諺雲:黃梅寒,井裡幹。”

安慶黃梅時節唱“採茶”

(圖為同治壬申年(1872)《太湖縣誌》關於梅雨天的記載)由此看來,安慶地區的黃梅季節一般指農曆四月底到農曆五月底這段時間,那麼在這“黃梅時節”,安慶地區有些什麼風俗呢?元代至正十六年(1356)時任江淮行省參知政事的餘闕(元末官吏,字廷心,一字天心,生於廬州。元統進士。授泗州同知,至正十二年,權淮西宣慰副使,守安慶。歷都元帥、江淮行省參知政事)為安慶城隍廟撰寫的《城隍廟碑記》載:“五月之望,裡俗相傳以神生之日也,民無貧富男女,旄倪空巷閭出樂神。吹簫伐鼓,張百戲,遊像輿於國中。”(此碑記載清康熙十四年《安慶府志》藝文卷)

安慶黃梅時節唱“採茶”

(圖為清康熙十四年《安慶府志》藝文卷載的《城隍廟碑記》)以上碑記表明,早在元朝,五月之望,也就是黃梅時節,安慶就有“吹簫伐鼓,張百戲”的“裡俗”。關於黃梅時節的風俗,清道光年八年(1828)《宿松縣志》也有載;五月……二十八日為城隍誕辰……儀仗無限,制鬼物雜,戲殊狀詭……鄉鎮亦多效仿……”清康熙年間著名文人、宰相張英(桐城人)《文端集》中有首《山中觀農伕力田之苦》:黃梅節近苦滂沱,正是山中力作多。雨溼短蓑泥沒骭,農人猶聽插田歌。

安慶黃梅時節唱“採茶”

(圖為張英文端集中《山中觀農伕力田之苦》詩作)清道光年間,宿松縣解元趙世暹在《東寅堂詩草》中也有一首《田家詞》:去怕分秧節候差,手叉泥腳水翻花。彎躬不暇伸腰起,卻鬥高聲和採茶。宿松《養性軒吟草》中亦有“布穀聲中夏正長,田歌竟唱採茶腔”的詩句”。道光年八年(1828)《宿松縣志》風俗志載有:“四月……農家始不穀,或具酒食,招親故聽田歌”。還載有十月唱“採茶”的習俗:“十月立冬後,上冢增土,始修築塘堰。是月,樹麥已畢,農功寢息,報賽漸興,吹豳擊鼓,近或雜以新聲,溺情惑志,號日‘採茶’,長老擯斥,亦絀鄭之意雲”。1920年安徽《宿松縣志》載:“邑境西南與黃梅縣接壤,梅俗好演採茶小戲,亦稱黃梅戲”。

安慶黃梅時節唱“採茶”

(圖為道光年八年(1828)《宿松縣志》風俗志中五月與十月的風俗)(作者:宋海明 項結權)作者簡介:宋海明:資深媒體人、作家、導演、安徽省作協會員、安慶市作協顧問,(曾先後供職於省級及中央主流大媒體)已創作在全國院線、電視臺、網路平臺播放院線、網大電影多部。並在省級以上公開發行報刊發表長短篇小說、影視劇本、戲劇劇本及其它文學、新聞、攝影作品6000餘篇(部),黃梅戲起源發展史文史稿10餘篇。其創作成果曾受到過中宣部及省、市級以上多次表彰。並被《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日報》、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網、《中國旅遊報》、中國戲劇網等等全國及海外近百家媒體宣傳報道。項結權:曾在《人民政協報》、《江淮文史》、《志苑》、《安徽佛教》、《趙樸初研究》、《項羽文化研究》、《新安晚報》、《安慶日報》、《太湖縣文史資料》等報刊發表歷史研究類文章20餘篇。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