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2022-02-04由 宮廷藝術 發表于 歷史

* 1926年冬夜,探訪完梅蘭芳,當時還是瑞典王儲的古斯塔夫阿道夫(後來的瑞典國王)一行,在30個攜重型機槍計程車兵護衛下乘專列趕往南京專程探訪一位鐵道工程師,他就是

奧瓦爾·卡爾貝克(Ovar Karlbeck)

。1927年,卡爾貝克回到瑞典,在王儲古斯塔夫阿道夫的支援下創立了

「卡爾貝克辛迪加 」, Karlbeck Syndicate

是一個神秘的中國藝術組織,最初由

瑞典國王

Carl Kempe

等17位貴族與上流社會藏家組成:1931-1934年間,卡爾貝克兩次代表組織到中國探險,帶回大量的中國藝術品,「卡爾貝克辛迪加」成員也相應擴充到包括

大英博物館、巴黎盧浮宮

等歐洲大博物館,東方陶瓷學會創始人

G.Eumorfopoulos

David David-Weill

Henry Oppenheim

等大藏家。 而值得關注的便是,一個普通的鐵路工程師,是如何一夜之間獲得國王的青睞,晉升上流社會並在接下來成為整個歐洲貴族和博物館信任的神秘買手?這位印第安納瓊斯般人生的卡爾貝克,到底經歷了什麼…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Time & Balance:

Karlbeck Syndicate and Chinese Arts during Wartime China 1926-1934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 奧瓦爾·卡爾貝克(Ovar Karlbeck, 1879 - 1961),瑞典鐵路工程師、學者、中國古代藝術經紀人

前言

二十世紀初期的中國

China in Early 20th Centuries

“1926年11月的天津火車站,一個寒風凜冽的夜晚,當時的

瑞典王儲古斯塔夫阿道夫

在瑞典人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與武裝衛兵的陪同下,登上了前往南京的列車,誰也沒料到,這一關鍵旅程將徹底改變瑞典的東方收藏格局…”

安特生

人稱瑞典「中國通」的安特生是一個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考古學家。1914年經北洋政府邀請來華,主要負責尋找鐵礦和煤礦。

他在搞地質的同時也進行考古活動

,是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 瑞典國王(左1),古斯塔夫六世阿道夫,King Gustaf VI Adolf

安特生的重要考古成就包括

:1。 在1918年發現

北京周口店

;2。 1921年參與發掘仰韶村,並與1923年發表《中國遠古之文化》,首次提出“仰韶文化”的概念;3。 1923-24年,與中國學者赴甘肅和青海考察,發現了

甘肅齊家文化、青海馬廠文化

等數種文化型別。

“安特生以無可辯駁的實物證據打破了當時流行於西方考古學界的所謂中國無石器時代的理論,開創了中國史前文化研究的全新領域。瑞典王儲1926年訪華,安特生也正因其中國古代造詣而得以陪同左右…”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 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1874 - 1960),中國1920年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 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在考古現場

古斯塔夫阿道夫

瑞典王儲古斯塔夫六世阿道夫是一名

相當專業的考古學家

,1953年他曾獲英國國家學術院(British Academy)選為名譽會員,跟英國的情緣也很深。

“他是非常

專業青銅器專家

,是1935年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的青銅學術顧問;東方陶瓷學會創始人George Eumorfopoulos、大英博物館館長R。L。Hobson、瑞典著名收藏家Dr。 Carl Kempe尊敬的摯友; 他幾乎每年都到倫敦,拜訪行家與藏家,是20世紀初期歐洲收藏家的精神領袖…”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 大維德爵士(左一)與卡爾坎普(中間)、瑞典國王(右三)在

1935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

現場,商代安陽武丁方盉,現藏根津美術館。

1926年的訪華,除了例行政治任務以外,

尋找中國藝術、挑選購買藏品是其另一個主要目的

。在安特生的陪伴下,瑞典王儲公務之餘在北京逛起了古玩店,為剛成立的瑞典斯德哥爾摩東亞古物博物館,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創立於1926年)物色購買藏品。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參觀紫禁城

安特生甚至利用自己在北京的關係,讓空置了許多年的紫禁城為王儲一個人開啟。 王儲與夫人可能一輩子也不曾想象自己竟然可以沿著中軸線走過一座座大殿,穿過一道道為帝王御用的大門。

“在皇帝的起居區域,王儲

不僅參觀了清宮舊藏,還開啟一些上了封條的箱子

。 雖然許多文物已經積滿灰塵,但邊彈灰邊探索的王儲卻早已如入無人之境。當他發現與大英博物館孤品同款的碗,在他面前卻一字排開36件的時候,中國的帝王珍藏帶來的衝擊還是讓這位歐洲貴族興奮得像小孩子一樣驚呼:

實在太不可思議了

…!”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冒險南下

而這一切似乎並不能滿足王儲,在安特生的安排下,

王儲希望乘搭新開通的津浦鐵路,從天津到南京浦口去

。 而當時的環境還是十分險惡的,蔣介石的軍隊正在虎視眈眈準備北上與軍閥開戰,而南北鐵路作為軍事戰略資源,極有可能是攻擊的目標之一;軍事顧慮之餘,鐵路的沿途還經常有土匪攔路搶劫。當時的瑞典領事Baron Carl Leijonhufvud在寫給安特生的信中極力反對,稱將瑞典未來國王置身於這樣一次冒險之旅,簡直連被列入考慮範圍之內都不應該。

“而就在這樣的險境下,霸氣的古斯塔夫阿道夫依然決定冒著生命危險,去見一位名不見經傳的鐵路工程師,

是誰能讓王儲下如此大的決心

,帶著30位配重型機槍計程車兵迢迢千里趕到南京呢…?”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時代的命運

誰是卡爾貝克

Who is Ovar Karlbeck

王儲古斯塔夫阿道夫可能沒有意識到,他的探訪會徹底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而卡爾貝克也大概沒料到,這次的見面就像開啟潘多拉的盒子一般,華麗地開啟了他接下來如印第安納瓊斯般的中國藝術歷險人生。

“Orvar Karlbeck(卡爾貝克),1906年首次抵達中國,參與修築津浦鐵路、京滬鐵路,在中國駐留長達二十年,他的工作內容頗為豐富,修築鐵路之餘還從事疏導河流等工作,甚至參與了國防建設的專案…”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卡爾貝克(右二)

,在中國考古的日子,1926年 / Around the tea-table in the Swedish House。 From the left:

Professor Lessiug

Mrs Lagerberg

, the author of History of the Expedition in Asia

Sven Hedin

, 1927-1935, the Swedish chargé d‘affaires

Joen Lagerberg

Orvar Karlbeck

and

Georg Söderbom

斯德哥爾摩皇家工程學院畢業的卡爾貝克在1906年選擇離開瑞典,遠渡到神秘未知的遠東,卡爾貝克多年後回顧時不僅感慨:“也許跟我同年齡的人會有感觸,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血液裡生來就有一種對探險的慾望…”

“這是一個整個西方對東方充滿幻想和好奇的時代,卡爾貝克的中國之行,註定是順應歷史潮流,天時地利, 為其日後在中國藝術留下的傲人成就埋下伏筆…”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岡倉天心

,1893年,在開封府附近的旅館裡進行採訪,身穿漢服梳著辮子,茨城縣天心紀念五浦美術館收藏,助手早崎稉吉拍攝。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岡倉天心

,出席在哈佛大學舉行的學位授予式,1911年,茨城縣天心紀念五浦美術館收藏;從哈佛大學寄來的岡倉天心出席藝術碩士“Masters of Arts”學位授予式時的新聞報道,新聞報道的左右空白上的字是岡倉天心的弟弟岡倉由三郎書寫。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南宋 龍泉窯粉青銀扣束口蓮瓣紋茶碗

,大都會博物館1916年購於中國,資金來自Rogers Fund,2016年與佳士得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專場售出。 此件作品之碗內束口與底部平臺之設計,與宋代建窯、吉州窯天目茶碗比例如出一轍,為

存世僅見之孤品

;器物之銀扣則在

1916年出版

之大都會博物館展覽會圖錄中已存在,應為前朝之作。

20年代初期,美國許多博物館都開設了東方部,

大都會博物館於1916年成立東方部

,開始嚴肅收藏東方藝術;波士頓博物館更是聘請了著名的作家、茶道大師

岡倉天心

作為博物館購藏的買手…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岡倉天心

在20世紀初旅英美期間,意識到西方人對東方世界充滿了荒謬的想法及誤解,因此相繼用英文寫下《東洋的理想》(The Ideals of the East,1903)、《日本的覺醒》(The Awaking of Japan,1904)、《茶之書》(The Book of Tea,1906)被並稱為岡倉天心的“英文三部曲”最著名的著作。其中

最著名的《茶之書》

:從「茶」到「美」 對比近代歐美的物質主義文明與東洋的傳統精神文化出版逾百年西方理解東方文化的指南讀本《茶之書》於一九○六年五月,由紐約的Fox Duffield & Company 出版社出版。

Karlbeck Syndicate

卡爾貝克辛迪加

the Formation and Expeditions 1931 - 1934

“1927年,卡爾貝克回到瑞典,在王儲古斯塔夫阿道夫的支援下創立了「卡爾貝克辛迪加 」。 Karlbeck Syndicate是一個神秘的中國藝術組織,最初由瑞典國王、Carl Kempe等17位貴族與上流社會藏家組成…”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卡爾·坎普博士

(8 December 1884 – 8 July 1967),Dr。 Johan Carl Kempe ,

卡爾貝克辛迪加創始成員之一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 喬治·尤摩弗帕勒斯,George Eumorfopoulos,(1863-1939): 東方陶瓷學會創始人,

卡爾貝克辛迪加1934年成員

,主要向卡爾貝克購買一些當時考古新發現的陶片與陶瓷。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 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六世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頒獎,King Gustaf VI Adolf,

卡爾貝克辛迪加幕發起人

1931-1934年間,卡爾貝克兩次代表組織到中國探險

,帶回大量的中國藝術品,「卡爾貝克辛迪加」成員也相應擴充到瑞典意外的國際組織和藏家:

“大英博物館、巴黎盧浮宮等歐洲大博物館,東方陶瓷學會創始人G。Eumorfopoulos、

David David-Weill

Henry Oppenheim

等藏家都是卡爾貝克辛迪加的成員;大維德爵士雖然不是成員,但也有向卡爾貝克購買的記錄…”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 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六世與大維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大維德爵士

亦曾向卡爾貝克購買

過一件“定州公用”之北宋定窯盤子,現展示於大英博物館。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戴維·戴維-威爾

(David David-Weill,1871 - 1952)是法國裔美國人的銀行家,巴黎拉扎德·弗雷雷斯(LazardFrères)的董事長,

卡爾貝克辛迪加1934年成員

。戴維建立了極為重要的藝術品收藏,可惜他的收藏品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納粹掠奪,被奪去了2000多件藏品

戴維·戴維-威爾專場

Sotheby's 2015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戴維·戴維-威爾

1935年以1500美金購藏卡爾貝克,根據戴維的筆記,該器物據說出自安陽武官村並迅速被北京經銷商買走,卡爾貝克於1934年11月7日購自上海:Excavated at Wuguancun, Anyang, Henan (according to David-Weill’s notes)。 Purchased in Shanghai 7th November 1934 by Orvar Karlbeck (Purchase number 429, Orvar Karlbeck, ‘Report 7。 Shanghai 7th November 1934’。 Volume I。 The Karlbeck Syndicate Archiv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Stockholm)。 Acquired from Orvar Karlbeck, Stockholm, in 1935 for $1500 (according to David-Weill‘s notes)。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亨利·奧彭海姆 收藏

Henry J. Oppenheim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1. 卡爾貝克辛迪加 1930 - 1931

創始成員 & 購買記錄: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2. 卡爾貝克辛迪加 1931 - 1932

成員 & 購買記錄: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3. 卡爾貝克辛迪加 1934

成員 & 購買記錄: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藏家 / 學者

卡爾貝克作為一個收藏家

Ovar Karlbeck as a Connoisseur

卡爾貝克的收藏格局並不尋常,他一直在嘗試建立一個連貫的中國早期器物分類系統(

Classification Model

),沒有建立一個科學門類的情況下,當時大量出土的青銅器和墓葬器物並沒有辦法被很好的被辨別與歸類。

“晚年的卡爾貝克在回顧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收藏人生的時候感慨道:

我並沒有單純為了佔有而購買

,我想的是更多地透過購買去鑽研學習並瞭解自己的珍藏; 收藏家不僅僅需要一雙能夠分辨真偽的慧眼,同樣重要的是擁有區分藏品級別與質量優劣的能力,不然一切都將是徒勞的…”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 卡爾貝克出售給大英博物館之銅器與陶器

儘管人們可以從卡爾貝克1953年出版的《Treasure Seeker in China》(尋寶人在中國)等資料去了解他早年的收藏活動,但實際關於他的學習過程和收藏經歷的討論並沒有太多。

“根據卡爾貝克本人公開的資訊來看,他的中國古代藝術欣賞基本是

靠自學

的。 修鐵路出土的器物只組成他收藏的一小部分,他也

主動向本地的經銷商購買器物

,包括青銅配件、陶瓷等等…”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Gustaf VI Aolf of Sweden

by

Irving Penn

,The Irving Penn Foundation,

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六世阿道夫 -

改變卡爾貝克命運的貴人,卡爾貝克辛迪加的支持者之一。

在《Saluting the Yellow Emperor》一書中,這位在香港大學任職助理教授的作者認為卡爾貝克的收藏動機和訴求之一是

社會階層的晉升

,並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揣測他如何因為收藏中國藝術品而得到了中國權貴,以及歐洲上流社會的青睞。

雖然卡爾貝克最終確實獲得了這些關注,但他的動機是否如此功利,則是存在極大的討論空間的

“卡爾貝克在1926年瑞典王儲光臨之後,確實引起了中國權貴的關注和好奇,之後也成為了王儲和歐洲大博物館的買手,但簡單將其1906 - 1926年長達20年的收藏活動的積累和成果,

解讀成是為了提升自身社會階層,是典型的偷換概念

;相反地,卡爾貝克為了追求權力和階級而收藏的可能性非常小…”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卡爾貝克

在1947年開具的器物手寫證書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卡爾貝克畫像,1963

卡爾貝克來自非常好的教育背景,他對自己的購藏行為的描述更傾向於

智力上的滿足和探索

,多於金錢和投資層面。 他熱愛動物,熱愛大自然,熱衷於戶外運動與打獵,他曾提到,在一個陌生的國度

這些愛好是他除了鐵路工作之外的精神安慰

; 他曾經語帶自嘲的提到過,曾將自己買到的贗品用來作射擊靶子毀滅掉。 關於他收藏的描述裡,許多的思考和反思都圍繞著其自身對辯偽的失敗的困惱和經歷,而不是金錢與階級的慾望。

“卡爾貝克

並不是一個會隱藏自己錯誤與失敗的藏家

,他擅於將自己的失敗與過錯歸納整理,不僅積極面對且能自嘲,從中吸取教訓; 他從未放棄學習,也從未氣餒,更沒有因此放棄收藏。 與其將他幾十年的收藏經歷歸結於功利所趨,還不如換個角度思考:或許正是這樣的自學實踐與未曾放棄之貴族精神,使其最終贏得王儲以及歐洲博物館的信任與青睞呢…”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喜仁龍 Osvald Sirén

(1879 - 1966),是出生於芬蘭的瑞典藝術史學家,1919年首次抵達中國,住在卡爾貝克家裡。在此期間,喜仁龍開始對卡爾貝克收藏的青銅感興趣,並有意向讓卡爾貝克幫忙購藏。

實際上,卡爾貝克早年的收藏活動並不涉及藏品的變現以及銷售。

在1915年以前,卡爾貝克的收藏活動不涉及銷售,也

很難證明其謀取了什麼上流權力

。 直到他的好友,著名瑞典藝術史學家喜仁龍(Osvald Sirén)將其的收藏推薦給瑞典王儲,告知卡爾貝克歐洲的市場,並積極鼓勵他不要忽視出售藏品的可能性,卡爾貝克的收藏生涯才進入了另一個階段。

“最早的關於卡爾貝克收藏序列的文字記錄是來自著名的收藏家

弗利爾(Charles Lang Freer 1854 - 1919)

,弗利爾在的筆記中提到卡爾貝克的收藏,並表示有興趣購買其中的一些藏品…”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 弗利爾在日本,Freer in Japan with Haro Tomitara and friends。

1922年,希仁龍到浦口拜訪卡爾貝克並呆上了一段時間。 不久之後,卡爾貝克便將其1916 - 1922年購藏自“蘇州、安徽以及南京”的大部分青銅收藏轉讓給了

瑞典伯爵夫人Wilhelmina von Hallwyl (1844-1930)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銅鎏金琴鈕

,東周時代,弗利爾博物館藏 / 1924年由Carl Whiting Bishop購藏自卡爾貝克,據說是在“壽州一帶”發現的。 該件琴鈕鎏金已經褪去,

考古學術價值應遠大於其經濟價值

,卡爾貝克早期的收藏也對應了當時歐美博物館的擴張需求。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 弗利爾博物館中可查閱到

24件

購於卡爾貝克的青銅藏品

1924年,卡爾貝克將其另外一部分的青銅器賣給了

弗利爾博物館

(Freer Gallery of Art);同年,瑞典的

馬爾默博物館

(Malmö Museum)向卡爾貝克購買了一些早期陶瓷。

有資料顯示,卡爾貝克在1915 - 1924年間,曾多次向

芝加哥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

(Field Museum)和

大英博物館

伸出橄欖枝,展示其早期的青銅器和陶瓷發現,希望引起學術界的關注與討論;而正好當時的大英博物館館長Hobson以及Field Museum館長Laufer,都明顯對收藏中國早期青銅器及陶瓷有極大的興趣。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 安特生給卡爾貝克的電報,清楚註明當時馬爾默博物館與Charles G。Seligman的

購買預算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瑞典馬爾默博物館

,Malmö Museum,實際上是四個博物館的綜合體,馬爾默城堡是北歐最古老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城堡,始建於1434年。 建造者是當時統治挪威、丹麥和瑞典的卡瑪國王。 中世紀的丹麥錢幣就曾經在這裡鑄造。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著名的

《遠東古物雜誌》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後來刊登了一則訊息證明,早在1925年,Hobson便開始代表大英博物館向卡爾貝克購買了一些釉陶。

“卡爾貝克早期的陶瓷和青銅收藏,大部分由碎片、小件器物組成,雖然經濟價值卻是有限擁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即便許多學者和博物館館長很早就與他過交往和交易,但其性質是學術性的,

卡爾貝克亦沒有從中牟取暴利

,這些收入更像是一種以藏養藏的行為,是用以

推動他繼續研究的一種動力

…”

大英博物館的卡爾貝克購藏

Ovar Karlbeck purchases in the British Museum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 大英博物館館長Hobson在1934年的信件中提到,

委託卡爾貝克辛迪加購買的器物

已經收到:Volume IX。 The Karlbeck Syndicate Archive,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Stockholm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卡爾貝克作為一個學者

Ovar Karlbeck as a Scholar

要認識卡爾貝克的學者身份,首先要認識到他早期收藏的有效性,以及他收藏過程中對學術探索的堅持。

“卡爾貝克陸續在1920 - 1967年間,發表過

二十四篇

關於中國考古與藝術文章,包括兩本Hallwyl House Museum的圖錄…”

他發表的早期陶瓷、青銅學術文章極具創新概念。作為一個知識淵博的鑑賞家,他對淮河風格青銅(Huai Style Bronze),早期青銅鑄造技術(1935)的超時代見解,更是獲得了

藏家以及學術界同行的一致好評與尊重

“1935年,卡爾貝克首次透過商代青銅模具殘片的研究,發表重要學術觀點,確認商代青銅器鑄造

並非採用當時認為的「失蠟法」

(Lost-Wax Process),這將為人類對青銅器的理解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這個遲來的認知給整個學術界帶來顛覆性的震撼,因為這個發現,整個商代青銅史將必須被重寫 — 鑄造工藝將成為一個審視商代藝術重要的因素之一。

若不重寫歷史

,則從單件器物乃至到整個商代設計的

歷程,都將無法被正確的被理解

“假如忽略了鑄造工藝,就等同於假設商代藝匠從未站在藝術的角度去做技術上的判斷,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 商代,饕餮紋尊,安徽省博物館藏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 商代,婦好鴞尊,國家博物館藏

在神秘又偉大的商代青銅器面前,學者們

無法逃避的問題

就是如何探索並理解鑄造工藝與設計之間的互動。 現代的思維模式趨向於把工藝和設計分開,這可能是現代大學和教學方式造成的,

但商代人似乎不這麼想問題

“商代的藝匠並沒有把工藝和設計分開,他們是兩者一起學習的,也沒有存在簡單公式化的所謂「技術影響設計」或是「設計造就藝術」,一切都是交融著的…”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西方這類描繪世俗的作品,在中國的商代是

見所未見

的,因為商代藝匠從沒有接到做人物頭像類的任務,甚至

沒有接到做任何世俗題材的指示

。因此商代藝匠的創作是抽象且高度自由的。他們在屢次的鑄造實驗中,發展出相適應的裝飾設計,相輔相成…”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 商代,瓿,獸面細節

“雖然

技藝

對於任何藝術形式來說都是重要的,但

對商代

的設計傳統來說,卻是扮演著

至關重要的作用

…”

商代青銅器高浮雕(High Relief)式的紋飾來自於陶模而不是在金屬上雕刻,直至1960年代,西方大部分學者(除了卡爾貝克等少數人)都認為商代的青銅鑄造採用失蠟法,而不是陶範法(Section Molding),

要了解商代,就不可避免的要了解兩者之間的分別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失蠟法

(上圖所示),在陶泥芯表面上一層薄蠟,在蠟上塑造理想造型後用淘泥包裹,注入熱銅取代融化的蠟便可以得到一個青銅器物。而實際上商代的鑄造可能是如下圖一般,分段式夾範,並不需要融蠟。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 方彝,商代 - Winthrop Collection,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1943。52。109)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 商代,方鼎,獸面細節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卡爾貝克透過其在安陽採集的模範殘件,早在1935年就已經能斷定商代鑄造方法是這種可拆分的陶範鑄造法。直到1960年被廣泛認可之前,他的創新思維和領先世界的實踐,足足

領先了業界30年

…”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結語

“一個普通的鐵路工程師,是如何一夜之間獲得國王的青睞,晉升上流社會並在接下來成為整個歐洲貴族和博物館信任的神秘買手…?”

其實答案很簡單

,卡爾貝克並沒有一夜之間獲得這些殊榮,他並沒有走任何一條捷徑:所有的成就的背後,是他從1906抵達中國,到1927年離開中國,長達20年對中國藝術的熱情堅持與積累。

此消彼長:王室貴族的買手與動盪時代的中國藝術

“卡爾貝克是一位知識淵博的藏家、充滿使命感的經銷商、值得信賴的經紀人、超越時代的偉大學者;

無心插柳柳成蔭

… 在對的時代,來到對的地方,他卻沒有讓金錢和慾望左右自己的判斷,更沒有讓階級的煩惱影響自己的步伐。一步一腳印,卡爾貝克的偉大不僅是在堅持,更是在於

默默無聞

,而正是這樣敢於選擇

平凡付出的貴族精神與氣質

,人類文明的火種才得以在動盪時代薪火相傳…”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