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西方音樂之父,為何是他?

2022-01-31由 懂基金 發表于 歷史

西方音樂之父,為何是他?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語: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31日[儒略曆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及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也是巴洛克音樂的集大成者。巴赫被認為是音樂史上最傑出、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和莫扎特、貝多芬齊名。

——維基百科

西方音樂之父,為何是他?

為什麼說巴赫是西方音樂之父?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網上找了幾篇相同題材的內容,大部分脫離了時代背景單獨在講述巴赫的偉大。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巴赫的很多曲子流傳300餘年依然魅力不減,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比如《小步舞曲》、《前奏曲》等很多曲目是每個學習鋼琴的孩子的必修課,基本上如果學習鋼琴的進度沒有拖延的話,學習2到3年就會接觸到這些曲子了。

巴赫的曲子,音符相對是比較簡單的,巴赫的作品中基本看不到100年後貝多芬作品中對和絃的大規模使用,鋼琴曲如此,交響樂也是如此。

曲調純淨,安靜,雖然也有情緒的波動,但是與貝多芬的大開大合相比顯得更為矜持,跟後世電影音樂中的激昂澎湃也有很多不同。

但是彈奏過巴赫曲子的朋友們,通常不會認為巴赫的曲子好彈,甚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巴赫的曲子都是鋼琴初學者的噩夢。原因是,很多巴赫的曲子都採用了復調的方式。

復調音樂一種起源於中世紀教會的唱詩班的音樂形式,其最大的特點是至少有兩條完全不同的旋律。

在巴赫的作品中,兩條旋律需要有分別由左手和右手來表現。這與左手伴奏,右手旋律的主調音樂的演奏是有很大不同的。在主調音樂的演奏中,左手的伴奏部分雖然也有很多變化,但是會遵循一定的規律,熟練的演奏者在掌握了相關的規律以後,可以不假思索就彈奏出左手的伴奏和絃,而右手則可以專注於旋律。在

復調音樂中,左手是獨立的旋律,和右手並沒有本質的不同

我們的左手是由右腦控制的,右手是由左腦控制的,在進化的過程中左右腦各有分工,所以在動作的控制力方面是有天然的差異的。但是,演奏巴赫的鋼琴曲,則要求演奏者挑戰人類進化的成果,讓左右腦同時開動。對於年齡比較小的孩子而言,大腦還沒有發育成熟,所以透過練習可以不斷強化孩子左右腦的協調,並相對容易的掌握演奏復調音樂的技巧。當然,大腦是越用越靈的,這種挑戰對於孩子大腦的發育倒是非常有幫助。

但是,對於成年人而言,大腦已經相對固化,掌握復調音樂就會變得非常困難。

西方音樂之父,為何是他?

但是如果只知道上面的這些內容,對於巴赫的理解就太膚淺了。

在上一篇介紹鋼琴的文章中,我有提到,最早一批現代鋼琴產生的年代,是巴赫所處的年代。在此以前的鍵盤樂器,是效能要差很多的羽管鍵琴,而巴赫正處於這一變革之中。

西方音樂之父,為何是他?

現代鋼琴的出現,讓一個樂器就具備一個樂隊的表現力,這對於音樂家的震撼,顯然比對聽眾的震撼更加強烈。音樂家可以坐在鋼琴前,去想象和感受整個樂隊的各種可能,並且立即在鋼琴上付諸實踐,這在現代鋼琴出現以前是非常困難的工作。這對於已經是羽管鍵琴大師的巴赫而言,新式鋼琴的出現無疑如虎添翼。

西方音樂之父,為何是他?

所以

巴赫的真正偉大在於,他在一個樂器革命的時代,開創性的完成了承前啟後的工作,為後來的音樂家指出了方向。

這有點像資訊時代以後喬布斯所起到的作用,當然後者也是一個藝術家。

聽慣了貝多芬以及很多後世音樂家的音樂的朋友可能會覺得巴赫的音樂作品過於簡單。但是不要忘了,貝多芬的音樂也是在巴赫以後100年的時間裡隨著樂器的不斷完善而出現的,以當時的樂器而言,音樂家受到侷限也是必然的。另一方面,簡單、純粹的旋律難道真的不如繁複的和聲嗎?顯然也並非如此。

文章的最後,我們來聽聽田園交響小男神6歲時和爺爺一起合奏的巴赫《C大調前奏曲》,創作於1722年,是西方音樂之父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中的第一首《C大調前奏曲》。100多年後法國作曲家古諾在1859年為之新增旋律併成為著名的《聖母頌》。孩子鋼琴演奏的部分是作為伴奏的前奏曲,爺爺大提琴演奏的是古諾的旋律。

點選“

瞭解更多

”欣賞本期精選古典音樂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