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杜甫一首諷刺詩,卻被誤認為是赴宴詩,您認為呢?

2022-01-29由 沉於古詩 發表于 歷史

毫無疑問,唐玄宗開創的“開元盛世”,是歷史上光彩奪目的時刻。

可就在他的任上,天寶末年卻發生了戰亂,唐朝開始由盛轉衰。

唐玄宗這是怎麼了?

答案很簡單,因為“由儉入奢易”。

禍根,其實在開元后期就已經埋下了。

杜甫在漫遊齊趙時寫了一首五律,辛辣地諷刺了地方官員的奢靡生活,

不過歷來的學者卻認為,這只是一首普通的赴宴詩。

到底是赴宴詩,還是諷刺詩?您不妨也讀讀看。

《劉九法曹鄭瑕丘石門宴集》

秋水清無底,蕭然淨客心。

掾曹乘逸興,鞍馬到荒林。

能吏逢聯壁,華筵直一金。

晚來橫吹好,泓下亦龍吟。

我認為這是一首諷刺詩,而且諷刺意味很濃,下文是我的看法,供您參考。

杜甫一首諷刺詩,卻被誤認為是赴宴詩,您認為呢?

杜甫

1、 杜甫是否參加了宴會?

我們從詩題來分析。

(1)兩個官職名

法曹,是一個掌管司法的官吏,正七品上至從八品下,官職不是很高,但是隻有州府才設定這個官職。

瑕丘,是一個縣名,同時也是兗州的治所,鄭瑕丘應該是指瑕丘縣的官員。

從官職來看,雖然劉九和鄭瑕丘的辦公地點都在瑕丘,但

一個是州府官員,一個縣裡官員,並不是同事。

(2)石門在哪裡?

石門的具體位置說法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此處的環境應該不錯,

杜甫漫遊齊趙時,經常到這裡遊玩,

還曾寫過“石門斜日到林丘”的詩句。

(3)杜甫是否參加了這次宴會?

宴集,指宴飲集會,因此詩題的意思是:

劉九和鄭瑕丘在石門舉行宴會。

杜甫既然知道他們倆在石門舉行宴會,是不是就能確定杜甫也參加了這次宴會呢?

不一定。

有兩個理由。

首先,杜甫寫過很多赴宴詩,如果是陪同官員,詩題中一般會用“陪”或者“與”字,表示自己參加了宴會,比如《陪李北海宴歷下亭》、《與鄠縣源大少府宴渼陂》;如果是一般的朋友聚會,詩題中一般不會寫官職,比如《夜宴氏莊》、《九日藍田會飲》。

其次,因為杜甫經常到石門遊玩,

他有可能只是路過,看到了宴會的場景,有感而發寫了這首詩。

這個判斷是否準確,還要透過詩中的內容來看。

杜甫一首諷刺詩,卻被誤認為是赴宴詩,您認為呢?

秋水

2、 秋景讓人心裡澄淨。

首聯,秋水清無底,蕭然淨客心。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秋水清澈,但深不見底;蕭然的景色讓人心裡澄淨。

這兩句很容易讓人誤解。

首先,既然秋水清澈,為何還看不到底呢?

這說明水很深。

這是反襯的手法,用秋水的清澈來反襯水深,是在為尾聯做鋪墊。

其次,“客”只是指詩人麼?

不是,而是指所有到石門遊玩的人,詩人認為:

因為石門的秋水清澈,秋景蕭然,每一個來到石門的人,心裡都會變得澄淨。

這是起興的手法,很自然地引出了宴會,

那麼所有參加宴會的人,心裡都變澄淨了麼?

杜甫一首諷刺詩,卻被誤認為是赴宴詩,您認為呢?

荒林

3、 法曹更有超脫世俗的興致。

頷聯,掾曹乘逸興,鞍馬到荒林。

掾曹,掾史,這裡是指劉九法曹;逸興,指超脫世俗的意興。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劉九法曹乘著超脫世俗的意興,騎著馬來到了這片荒林。

這兩句寫得很簡單,卻很有意思。

首先,

明明是兩個人的聚會,為什麼只寫了劉九法曹一個人?

這個問題我們留到後面再回答。

其次,

既然劉九法曹有超脫世俗的興致,說明他來石門不是為了“世俗”的宴會,那麼面對蕭然的“荒林”,心裡肯定會更容易變得澄淨。

詩人故意把劉九法曹的品格抬高,正是為了後兩聯的諷刺。

杜甫一首諷刺詩,卻被誤認為是赴宴詩,您認為呢?

秋水

4、可是法曹心裡並不澄淨。

頸聯,能吏逢聯壁,華筵直一金。

能吏,能幹的官吏;華筵,豐盛的筵席;聯壁,形容兩個人感情好,而且有相同的政見方略。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能幹的官吏在石門相逢,豐盛的筵席可值一金。

這兩句寫得比較含蓄,需要仔細分析,才能讀出其中的諷刺意味。

(1)“能吏逢聯壁”,與杜甫有什麼關係麼?

一點關係都沒有,因為杜甫此時沒有任何官職,可見,

這次宴會的主角只有“劉九法曹”和“鄭瑕丘”兩個人,這就印證我之前的判斷:杜甫並沒有參加宴會。

(2)

詩人只寫了劉九法曹騎馬前來,並沒有寫鄭瑕丘,

怎麼就突然“逢聯壁”了呢?

這裡就暗示出,鄭瑕丘是宴會的主人,他已經在石門恭候多時,然後劉九法曹才騎馬前來。

那麼,他們倆真的是因為感情好才相聚的麼?

(3)“一金”,是多還是少?

很多人對“一金”沒什麼概念,認為是指少量的錢財。

其實不然。

唐朝時,黃金的計量單位是“兩”,1兩黃金=10兩白銀=100銅錢=10000文銅幣。

而在盛唐時期,20文可以買1鬥米,相當於我們現在的7。8斤米,那麼1文可以買0。39斤米,10000文就可以買3900斤米。

換算成我們現在的購買力,按2。5元一斤米算,

他們吃這頓飯花了差不多1萬元。

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奢靡!

你現在還認為,他們倆是純粹的友誼麼?

你現在還認為,劉九法曹超脫世俗,不是為了這次宴會前來麼?

你現在還認為,杜甫是在稱讚他們倆能幹麼?

你認為,他們的心裡澄淨麼?

之前所有的讚美,其實都是反語,都是為了這一句狠狠地諷刺!

不只是這一句,尾聯諷刺得更狠!

杜甫一首諷刺詩,卻被誤認為是赴宴詩,您認為呢?

杜甫

5、 秋水反而助長了奢靡之音。

尾聯,晚來橫吹好,泓下亦龍吟。

泓,指深而廣的水;龍吟,形容簫笛類管樂器聲音響亮。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傍晚時分,聽到了笛聲;彷彿深水下的蛟龍在吟嘯。

這兩句不太好懂,關鍵在“橫吹”和“龍吟”兩個詞。

橫吹,不能簡單理解為橫笛,

它來源於《橫吹曲》,樂府曲名,是軍中樂曲。

龍吟,這裡一語雙關,既指笛聲響亮,像水中的蛟龍吟嘯,還指

唐代君王出行時,儀仗隊所奏樂曲《龍吟聲》。

因此,這兩句的意思是:傍晚時分,聽到有人吹出軍中的《橫吹曲》;也彷彿是君王出行時,儀仗隊所奏的《龍吟聲》。

兩個官員私下的聚會,居然會吹奏軍中和儀仗隊中的樂曲,可見宴會很隆重,這又一次諷刺了此次宴會的奢靡。

您看,清澈的秋水,本來應該讓人心裡澄淨,但是兩個官員在這裡聚會,心裡不僅沒有變得澄淨,反而吹出了響亮而隆重的笛聲,彷彿深水裡的蛟龍吟嘯,更加助長了他們的奢靡之音。

這更加反襯出兩個地方官員渾濁不清的內心。

這兩個地方官員的奢靡生活,只是一個縮影,

開元后期,追求奢靡之風已成了社會常態,其根源,還得歸罪於唐玄宗,李白的《宮中行樂詞》,“笛奏龍吟水,簫鳴鳳下空”,不也是宮內生活奢靡的寫照麼?

或許,安史之亂的源頭應該追溯到這裡,以上是我的理解。

您認為這首詩是赴宴詩,還是諷刺詩呢?

歡迎留言討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