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項羽殺了宋義,北上救趙路線為何讓人眼前一亮?

2022-01-25由 地圖帝 發表于 歷史

項羽殺了宋義,率領楚軍主力沿汶水進入濟水,以項它為偏師,渡過濟水佯攻東郡濮陽、白馬津方向。項羽則親率主力,沿濟水北上,來到濟北郡歷下(今山東濟南)附近伐木造舟,打算北上走平原津渡過黃河直接解圍鉅鹿,而不是走白馬津與章邯正面對決。

項羽殺了宋義,北上救趙路線為何讓人眼前一亮?

東郡渡過黃河有一南一北兩個點,南邊是白馬津,北邊是平原津,章邯主防白馬津,這是南方軍隊北上的傳統路線,平原津一般是趙齊之間戰爭的渡河點。當時黃河下游河水氾濫,河流兩側還有相當寬度的沼澤地,本地漁民勉強能穿梭其間,人均負重幾十斤的軍隊很容易陷入其中,戰馬更難透過。

此前齊王田瞻在世,派齊將田都率軍兩萬救援鉅鹿,就是走平原津渡河。項羽作為一個楚國人,用齊國人的思維去考慮行軍路線,這也是鉅鹿之戰關鍵點之一。

項羽的進軍路線,是正面避開章邯,直接支援鉅鹿。在鉅鹿城下,王離的軍隊有近二十萬,但友軍也有十幾萬,楚軍有勝算。如果直面章邯,首先要面對白馬津的楊熊,即使能擊敗對手,渡過黃河以後,楚軍就完全是兩眼一抹黑,不知道章邯軍近二十萬是如何佈局的。章邯進駐漳水流域後,將邯鄲附近百姓全都遷到河內,方圓上百里,除了運糧的民夫和軍隊,再沒其他閒雜人等,楚軍的斥候根本打探不到有價值的資訊。

項羽殺了宋義,北上救趙路線為何讓人眼前一亮?

章邯並沒有把大本營部署在邯鄲這座廢城,而是將中軍大帳設在洹水西岸的棘原。章邯在棘原與鉅鹿之間修築甬道(糧道兩旁築起壁壘),有數萬民夫往來期間輸送糧草,也有多支軍隊在沿線跟隨保護。秦軍糧草從敖倉到白馬津,再走陸地運到安陽,然後走洹水運到棘原,只要糧草供應充足,秦軍可說立於不敗之地。

秦軍近四十萬兵力,攻下鉅鹿,打敗前來支援的諸侯軍當沒有問題,但自身消耗必然也不小。秦軍最大的優勢,是擺下方陣,萬弩齊發,其強弓勁弩優勢很大。章邯就是一心營造這個機會,圍城打援,不但要擊敗對手,自身損失也要降到最低。

這個時期的戰爭,和戰國有些類似,六國的子民,不會輕易投身秦營,秦軍是打一個少一個,章邯要省著點打。

項羽軍在歷下造船時,齊王建(戰國最後一個齊王)之孫田安率軍從臨淄趕來投奔,原來齊王田市和相國田榮趕走齊王田假,卻不派兵支援中原反秦戰爭,齊國內部很多人不滿。齊王建之孫田安本有資格繼承齊王之位,為了大局他沒有聽身邊人鼓譟發動兵變,而是率六千多人前來投奔項羽。

有了田安這塊招牌,楚軍取得了不少漁船,迅速渡過濟水。一路城門大開,軍民簞食壺漿相迎。平原縣令不但獻城,還把船隻糧草都如數送給田安。

項羽殺了宋義,北上救趙路線為何讓人眼前一亮?

楚軍從濟北郡平原城西邊的平原津渡過黃河,等於繞過整個東郡。這個過程中有了田安協助,楚軍才爭分奪秒完成戰略大挪移,而章邯顯然沒料到楚軍如此神速,來不及調動南部軍隊,導致處處被動。田安在滅秦的過程中殺敵效果不大,項羽卻念念不忘其功勞,後來封為濟北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