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濟南向北濰坊向西,擺脫山地困境,重塑魯中山地外圍四極

2022-01-24由 蘇漢澤 發表于 歷史

濟南向北的說法由來已久,但由於黃河下游是地上河,所以濟南向北時至今日都還沒形成明顯規模。以筆者淺見,因為魯中山地的緣故、如同曲阜被濟寧取代,濟南、乃至青州(臨淄)的城市升級,應該也是另起爐灶式的。

濟南向北濰坊向西,擺脫山地困境,重塑魯中山地外圍四極

至於濰坊,原為昌濰專區,至1981年才改名濰坊地區,而且專區駐地一度為益都(今青州),臨淄也曾劃歸昌濰專區。其實從山東區域性地緣來說,濰坊的位置有點尷尬:從山東半島中部的膠萊平原看,濰坊是比較邊緣的地帶;歷史上,濰河流域大都以濰河上游的高密乃至諸城為行政中心,濰河下游的話,多數歸屬益都(青州)

隔了膠萊河,與高密相對應的是古即墨(今平度東南),而地緣上與青島地位相對的,是昌邑或萊州;以膠萊平原看,昌樂才是膠萊平原的西大門,是西周齊國最早的都城;其附近的壽光雖缺乏地利,但作為昌樂的犄角、輔城,也是歷史相當悠久的。

濟南向北濰坊向西,擺脫山地困境,重塑魯中山地外圍四極

撇開膠東半島來看濰坊在山東的位置的話,以沂蒙山、魯泰山為核心的山地,中心大致在萊蕪,其四角中三角(曲阜、臨淄、濟南)都是(或曾經是)戰略重地,只有沂南因為外圍的五蓮山在古代就被更為險要的莒縣取代(如今被臨沂取代)。很顯然,參照臨沂、濟寧的話,濰坊的位置過於偏遠,無法很好地繼承臨淄(青州)的軍事作用

其實靠近山地的濟南等地,在古代更多的因為軍事原因而成為戰略重地;從經濟(兼顧軍事)的角度看,濟寧取代曲阜、臨沂取代莒縣(沂南)是再自然不過的事(臨沂濟寧皆是河流、運河轉換、交匯之地)。濟南、臨淄(青州)雖然沒有類似的河流形勢,但鐵路何嘗不是工業時代的“運河”。

濟南向北濰坊向西,擺脫山地困境,重塑魯中山地外圍四極

1、濟南向北

濟南向西,繁華所在不過是鄭州所在的河南、西安所在的陝西、成都所在的四川;以目前濟南城的位置與鐵路佈局,若要向西,北過黃河到聊城,向西到新鄉後再南過黃河到鄭州,然後再向西,這就得兩跨過黃河。但經西安到成都的話,三門峽、漢中、廣元等幾個咽喉之地是必經的,而這幾個地方都在如今濟南城與成都連線的北方,更別說西安在連線更北。

所以,若是濟南主城大踏步的往北遷到如今的禹城(大致在德州與濟南之間),以禹城-三門峽連線看,成都、西安、鄭州分別位於禹城-三門峽連線的兩側。禹城(假設的濟南主城)在黃河以北,往西無論從新鄉過河還是從運城過河,都只需一次,若是焦作經運城到西安的鐵路建設跟上,濟南往西就有兩種選擇;更為關鍵的是,運城所在的河東地區幾乎是處女地,開發空間極大。濟南、河東經濟互動對雙方都有利

濟南向北濰坊向西,擺脫山地困境,重塑魯中山地外圍四極

若是濟南主城北遷禹城,合併德州後以濟南舊城、德州為輔翼,調整區劃壯大聊城、濱州為衛星城,組成以禹城為中心的山東省會核心城市群;禹城若成為新省會,雖然位置看似比原來更偏,但在青島已經是成熟的省域副中心情況下,濟南專注魯西北其實更合適。

2、濰坊向西

前面說了,區域性的看,濰坊都顯得非常的偏,那為何濰坊能成為區域性行政中心呢?筆者認為,主要是淄博(臨淄)沒能像曲阜到濟寧那樣比較自然的過渡;在淄博抱殘守缺的情況下,當年的昌濰專區幾乎就是以明代青州和萊州的主體合併而來的。昌濰專區駐地在短暫的駐留益都(青州)後,很自然的就搬到青州、萊州之間的濰縣(今濰坊)

濟南向北濰坊向西,擺脫山地困境,重塑魯中山地外圍四極

也就是說,先因為區域性的山河地形劃出昌濰專區,然後才有後來的濰坊市,這種沒有足夠歷史底蘊、戰略形勝乃至特別經濟價值的行政中心,管理一個近千萬人口的大地區,其實多少有點吃力;對比同樣沒有良港的濱州甚至完全是內地的淄博,2019年,濰坊人均GDP僅在山東排名第九,不如濱州、更不如臨淄。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濰坊西南方是寬廣的沂蒙山地,濰坊若要向西,要麼經淄博(臨淄),要麼往南經臨沂再向西。這種情況下,不如以壽光(其次青州)為行政中心合併濰坊與淄博(建立大臨淄或大青州),同時將南部的諸城、高密等劃歸日照,使得擁有良港的日照擁有更廣闊的發展腹地。

濟南向北濰坊向西,擺脫山地困境,重塑魯中山地外圍四極

這樣的話,濰坊向西到壽光或者青州,西南向穿越魯中山地就不會再受沂蒙山的重重阻擋(順著魯山就能到萊蕪),壽光(青州)向南雖是沂山,但按現在繞行濰坊諸城或者取直穿越沂山到沂水、莒縣也是可行。

濟南向北,濰坊向西,擺脫山地困境,重塑魯中山地外圍四極,山東的經濟格局將會煥然一新,對此,您怎麼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