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詩經》踐行了非表音文字和語言、聲音產生了固定的關係

2022-01-23由 頑石262 發表于 歷史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收集了西周初到春秋早期的民間詩歌,也稱“采詩”。

在周征服商以後採用封建領土製來實現比商更為有效的統治治理手段。封建領主不能一味地靠武力,也要了解當地的民情和風俗和他們和平相處。這樣就要了解當地的民風情況,這樣開始收集民歌民謠。“采詩”就是最好的辦法。商代的時候文字元號是神性的,被統治者和祭祀所用,周人打破這個框約,用原本神聖的文字用來抄寫記錄民間的歌語並儲存,一邊自己學習一邊留下來供子孫後代學習。

《詩經》踐行了非表音文字和語言、聲音產生了固定的關係

《詩經》本是聲音歌語,要把這些聲音記錄下來,不是用表音文字,又沒有錄音裝置,只能嘗試用當時商遺留下來的形意象形文字傳抄。這是一次了不起的改變,不但是普及文字的一次革命,也是用非表音文字能夠和語言、聲音聯絡到一塊的變革。這是周朝封建體制開始統治不同地域人民的一個重大實踐結果。“采詩”在封建制的開展中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也逼得周人不得不用這套非表音文字在很短的時間裡找出讓他能夠和語言、聲音固定下來配合使用的工具。

中國古代文字的發展在商周時期就明顯的與其他文字系統有不一樣的演化。全球其他地區的表音文字一定先確定每一個符號代表什麼音,才能開始有效運作,符號無法關聯已有的語言。中國文字不是這樣,字元先獨立於語音之外的意義存在,然後在周朝開始藉由大量運用來記錄語言歌謠,逐步將字元和聲音之間的關係固定下來。如果沒有周朝的這樣全面的改革實驗,讓字元有了對應的發音,這樣的一套非表音文字很難一路流傳下來。記錄語言的需求一直延續存在,文字和語言的對應需求也不斷的增加和發展。在逐漸適應和接受的情形下,中國文字發展到現在的樣子。可以想象如果周人封建體制沒有這樣設計,完全靠武力和驅趕那麼中國古代文字系統可能會發展到另一套文字系統去,和其他地區文明一樣是表音的。

《詩經》踐行了非表音文字和語言、聲音產生了固定的關係

詩經以四言為主,採用賦比興的手法

《詩經》保留見證了中國文字如何克服非表音文字的障礙,擴大到文字的神奇轉化,說明全世界只有中國留下了這套龐大負雜和充滿文化藝術特徵的非表音文字系統。

-END-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