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比一比三國和民國,才知道歷史是多麼的相似

2022-01-23由 後知後覺吳 發表于 歷史

歷史久遠,可以隨便消遣。

歷史太近,評論不太容易。

小編今日就著雞腰子,喝了藥酒、吃了頭孢,斗膽對比一番、評論一番。

一、政治上(軍事是政治的延續):

東漢政府腐敗無能、宦官和外戚專權(輪流),諸侯林立,服從中央政府者寥寥無幾。

何太后與漢少帝劉辯,這一對孤兒寡母,說傀儡不過分,已經完全掌控不了朝局。

晚清政府同樣是腐敗無能,外敵入侵後,皇城尚且不保,只能被迫允許各省、各地區編練新兵。於是,各地督撫有了自有武裝,各自為政,絕大多數不再服從清廷的指揮。

隆裕太后和宣統帝,又是一對孤兒寡母,同樣掌控不了大局了。

於是西涼梟雄董卓乘亂進京,挾天子以令諸侯,一時風頭無二,東漢朝廷實質上已經滅亡。

董卓為何敢率先入京?實力也,其麾下的西涼軍實力,在當時首屈一指。

北洋軍閥的首領袁世凱則直接逼清廷退位,比董卓更直接、更霸氣。

何以至此也?袁世凱辛辛苦苦、勤勤懇懇的在天津小站練兵後,手掌六鎮兵馬,羽翼已豐。在當時的中華大地,無人能與袁世凱爭鋒。袁世凱成為民國大總統,又一度稱帝,實力的體現也。

所謂亂世,不可能一家獨尊到底,實力弱小者也不甘於久居人下,於是:

三國時,各路諸侯不服董卓,故有三十六路諸侯討伐董卓,名曰“討董卓聯盟”。

民國時,在袁世凱稱帝后,各地特別是南方的孫中山勢力,乘勢起兵,名曰“護國運動”。

結果呢?

董卓殘暴、人神共憤,最終死在了“義子”呂布之手,死得憋屈。

袁世凱登基後,北洋軍內部尚且不滿,豈能長久。雖然未被殺,但被自己的培養的親信背叛,又得了個尿毒症而亡,袁世凱的晚年,不僅很憋屈,更是心有不甘。

董卓死,其麾下的西涼軍分崩離析,大將比如李傕、郭汜、呂布等各自為政,作鳥獸散。

曹操、袁紹、孫策等諸侯擁兵自重,割據一方,甚至不起眼的劉備還混了一個徐州牧。

中原大地,陷入長達幾十年的諸侯割據和相互征戰殺伐中,不可自拔。

袁世凱活著,北洋軍閥有怨言但誰也不敢鬧事,袁世凱一死,北洋軍閥和西涼軍一樣,分崩離析了。馮國璋、段祺瑞、張作霖等人各自佔據一方,最早成了直奉皖三系,後期分的更細、更多,閻錫山、馮玉祥等民國知名軍閥,紛紛走上歷史的舞臺,各展拳腳。

二、經濟上:

三國初期,軍閥割據,戰爭尤為頻繁,社會受到嚴重破壞,人口急劇下降,經濟一度衰退,大量農田停耕荒廢

但當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並且穩定後,經濟形勢開始好轉。

以佔據中原地區的曹魏舉例,其實力最強,經濟狀況最好。

一是當時曹魏的人口最多,墾荒的面積最廣。

二是城市商業也比較發達。

三是曹魏推行屯田制,組織流民耕種官田,保證農業生產。不斷大興水利,關中一帶、河南一帶闢建渠道,興修水庫。使糧食產量得到了成倍的增長。

蜀漢土地肥沃,物產豐饒,丞相諸葛亮又是個能人,否則哪有實力六出祁山。

東吳所處江南,戰亂較少,北方人民大量遷居而來,尤以紡織業和冶鑄業為突出。

從1912年到1927年,為廢柴期。戰亂不斷、民生凋敝。

1927年到1937年,民國迎來了“GOLD十年”:結束了軍閥混戰,國內環境相對穩定;政府大量引進人才,完善稅制,對多方面進行改革,經濟較以往取得了可喜的發展,政治制度也在不斷完善,為後期的八年抗戰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三、文化上:

三國時期的文化特點:

一是南北文化帶有深刻的分割烙印情況下,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特點。

三是思想領域異常活躍,比如曹操的《觀滄海》、《短歌行》等。

民國時期文化的特點:

一是中外文化的交匯和融合,對民主和科學的崇尚,成為民國文化的時代之魂。

二是思想領域異常活躍,五四運動、左翼聯盟、人權運動等等。

把三國和民國比一比:歷史是多麼的相似,歷史只是在不停的重複。

本文由後知後覺吳原創,歡迎關注和評論。

比一比三國和民國,才知道歷史是多麼的相似

桃園三結義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