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的興衰

2022-01-20由 ACPLAITA 發表于 歷史

阿拉伯帝國是建立在對無數不同部族的征服、奴役和壓迫的基礎上的,在龐大的帝國內,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十分尖銳。8世紀20年代,出現了以伊拉克大地主、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的後裔阿布·阿拔斯組織的一個新的政治派別——阿拔斯派。747年,奴隸出身的阿布·穆斯林領導呼羅珊人民舉行起義,吹響了埋葬倭馬亞王朝的號角。什葉派、阿拔斯派和呼羅珊義軍聯合,共同與帝國軍隊作戰,經過3年血戰,終於在750年推翻了倭馬亞王朝的統治。阿拔斯派首 領、伊拉克的大貴族阿布,阿拔斯利用人民起義的力量建立起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因阿拔斯王朝旗幟尚黑,故中國史籍稱其為“黑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的第一任哈里發自稱 賽法哈(屠夫),後來,賽法哈就成了他的綽號。他為了鞏固政權,以極其殘酷的手段消滅一切異己力量,幾乎將倭馬亞家族的大貴族殺盡。第二任哈里發阿布·哲 耳法爾(754-775年在位)自稱為曼蘇爾(常勝者)。他不僅鎮壓了原來的同盟者什葉派,還殺害了人民起義領袖、阿拔斯王朝的開國元勳阿布·穆斯林。倖存的倭馬亞王朝後裔阿布杜勒·拉赫曼逃到西班牙,以科爾多瓦為中心建立獨立的國家,史稱“後倭馬亞王朝”或科爾多瓦哈里發國家(756-1492年)。曼蘇爾為擺脫呼羅珊人民的憤恨,決定離開呼羅珊,另在底格里斯河右岸營建新都巴格達,762年遷都於此。從此以後,阿拔斯王朝趨於穩定。

曼蘇爾是阿拔斯王朝最偉大的哈里發,為新王朝奠定堅實基礎的是他,而不是賽法哈。繼承他的35位哈里發,都是他的直系子孫。他的叔父阿卜杜拉是薩卜戰役的英雄,在賽法哈時擔任駐敘利亞總督。此時他與侄子曼蘇爾爭奪哈里發的職位,754年11月,被阿布·穆斯林擊敗於奈綏賓,經過7年的禁閉之後,他被隆重地迎人一所新居。該建築故意建在鹽地上,後來放水去淹牆腳,新居坍塌,把他壓死在廢墟里。

賽法哈和曼蘇爾所創立的巴格達哈里發帝國,在第三任哈里發麥海迪到第九任哈里發瓦西格的這一時期中,特別是在哈倫·賴世德和他兒子麥蒙的時期,達到了全盛時代。阿拔斯王朝所以能在一般人的想象中光彩奪目,成為伊斯蘭史上最著名的時代,主要是因為這兩位顯赫的哈里發。有人曾說過: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以曼蘇爾為奠基者,以麥蒙為中興者,以穆耳臺迪德(892-902年在位)為結束者。

當然,阿拔斯王朝的繁榮是建立在對各族人民殘酷剝削和壓迫的基礎之上的。帝國內部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十分複雜。龐大的官僚機構,人數眾多的軍隊,王室的揮霍,土地稅和人頭稅的不斷增加,都極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8世紀下半葉,傳說在哈里發家族的一次宴會上,用150條魚舌頭做了一盤菜,共花費了1000個第爾汗(銀幣)。穆臺瓦基勒時期(847-861年),內宮妃妾多達4000人。而廣大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和奴隸的處境卻十分悲慘。城市手工業者的工資很低,一個工匠每月工資不過30第爾汗,難以維持最低生活。廣大勞動者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因此,各族人民反哈里發的鬥爭,此起彼伏,連綿不斷。

最早發生的一次起義是在呼羅珊。阿拔斯王朝之所以能夠建立,是由於篡奪了呼羅珊人民起義的果實。755年,第二任哈里發曼蘇爾將起義領袖阿布·穆斯林害死。同年,祆教徒辛巴德在呼羅珊起義,聲言為阿布·穆斯林復仇。起義雖然只持續了70天,卻成為以後兩個世紀內帝國各地大規模人民起義的訊號。

776-783年,在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河中地區,發生了粟特農民起義。起義領袖是雜湊姆·伊本·哈金。他生於木鹿城郊,是個漂布工人,綽號“穆康那”(阿拉伯語“覆蓋著”,即蒙面人),他參加過阿布·穆斯林起義,被監禁了15年,從監獄逃出後又到河中地區組織起義。起義者身穿白衣,被稱為“白衣軍”,他們奪取土地,自行分配,攻佔城鎮和堡寨,逼近撒馬爾汗城下。起義軍經過7年的頑強鬥爭,最後被哈里發鎮壓下去。

816-837年,在亞塞拜然地區發生了巴貝克大起義。巴貝克出身於小商販家庭,給地主放過牛,在商隊裡趕過駱駝,後來從事手工業。他動員農民、手工業者和奴隸起義,集合在巴貝克周圍的有30萬大軍,他們以紅色為標記,被稱為“紅衣軍”。828年,起義軍控制了亞塞拜然全境和伊朗西部,後來由於地方封建主支援哈里發,使起義軍遭到失敗。

近一個世紀的人民大起義,大大削弱了哈里發的軍事力量。從9世紀中葉起,哈里發政權開始衰落,帝國已呈現出崩潰的局面。9世紀後期,帝國心臟部分伊拉克又爆發了兩次大起義,對於分崩離析的帝國給了決定性的打擊。

869-883年,巴士拉地區爆發了黑奴大起義。這個地區有大批黑奴,據記載,僅在美索不達米亞一個州里,就有15000名奴隸在國有土地上勞作。奴隸從事繁重的勞動,整天在鹽鹼沼澤地帶挖掘泥土,生活極其困苦。起義隊伍不斷擴大,戰士達到20萬人,他們在農民、牧民的支援下,多次打敗哈里發軍隊。但後來由於起義軍陷於孤立,結果堅持了14年之久的黑奴大起義被哈里發鎮壓下去了。

9世紀末,爆發了規模最大、堅持最久的卡爾馬特派起義。這一派以其創立者哈馬丹·卡爾馬特得名。890年,在庫法附近領導農民起義,起義的旗幟上大書“我們支援弱者,讓他們領導和繼承國土”。各地農民、手工業者、牧民紛紛投入起義陣營。899年,這一派在卡爾馬特的傳道士阿布·賽易德·哈桑。詹那比領導下佔領波斯灣西岸綠洲地區,建立國家,建都艾赫薩(今胡富夫)。建國之後,卡爾馬特派的軍隊屢次遠征,東至呼羅珊,南抵阿曼和葉門。卡爾馬特派實行過一些有利於貧民的措施,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卡爾馬特國家存在200餘年,大約在12世紀衰亡。

阿拔斯王朝在人民起義和各教派反抗的不斷打擊下,逐漸走向衰落。西班牙、馬格里布、埃及、敘利亞等地先後出現許多地方貴族的小王朝,名義上稱臣於哈里發,實際上完全獨立。

909年,埃及建立了脫離巴格達哈里發的封建國家——法蒂瑪王朝(909-1171年),其統治者自稱是穆罕默德女兒法蒂瑪的後裔。透過一系列征服戰爭,10世紀末,法蒂瑪王朝的版圖包括了埃及、北非和阿拉伯半島西岸,我國史書稱其為“綠衣大食”。

到11世紀以後,阿拉伯帝國已經是四分五裂。所謂帝國,已徒具虛名,只剩下以巴格達為中心的兩河流域。1055年,塞爾柱·突厥人攻陷巴格達,解除了哈里發的政治權力,只保留其宗教領袖的地位。

1253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統率大軍西征。1258年初,蒙古軍兵臨巴格達城下,2月13日,巴格達城陷。阿拔斯王朝遂湮沒在強悍的蒙古鐵騎之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