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北宋种放:被母親“綁架”深山隱居,終以孝入仕,真面目為人不恥

2022-01-20由 生活印表機 發表于 歷史

北宋种放:被母親“綁架”深山隱居,終以孝入仕,真面目為人不恥

他是名望極大的隱士,卻從未見他甘於寂寞。30年隱居山林,是他老孃成就了他孝行的口碑。仕途生涯中諳熟以退為進之策。晚年富足驕橫。與門生飲酒時安然死於終南山。真可謂人生贏家。

他是誰?北宋种放是也。

种放是河南洛陽人,從小就與眾不同。聰明,七歲能寫文章。早熟,不與其他小孩來往玩耍。他也很有自知之明,父親曾勸他考進士,他知道自己學業還達不到水平就沒考。父親死後,他的幾個弟兄都謀求公職地位,只有他與母親隱居在終南山豹林谷的東明峰。

必須要說說他這位特殊的母親,她才是真正發自內心當隱士的人。他們隱居之後,

种放並不甘於寂寞。他招學生辦學習班,跟隨他學習的人很多。

這些學生給他拿來吃的用的,他用這些來供自己和母親生活。

他還著書立說,行事高調,雖隱居山林卻名聲在外,以至於在淳化三年的時候,陝西轉運使宋惟幹就向朝廷舉薦他。皇上即下詔派人召見。

北宋种放:被母親“綁架”深山隱居,終以孝入仕,真面目為人不恥

這時候,就能看出他母親當隱士是多麼真心了。她抱怨种放說:“我常勸你不要聚集學生授課,你已經隱居了,還寫文章幹什麼?如果你被那麼多人知道煩擾,致使不能安生隱居,我就離開你到深山裡去。”

在這種情況下,种放才稱有病沒有動身。而後,

他母親把他所有的筆、硯全毀掉,與种放轉移到山溝盡頭人很少到達的地方,表明隱居的決心。

從這裡可以看出,种放的隱居有點被母親綁架的意思。從他的各種行為來看,他並不是那種甘願忍受隱居的冷清寂寞的人。可是,為什麼他又如此順從母親呢?

我想,

种放是個從小就天資聰穎之人,他太知道孝道對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的重要性了。此後他的發達也證明了這一點。這裡再插一句話,上文說他的兄弟們都謀求公職,可在歷史上都籍籍無名,只有种放以隱居成就青史留名,若不是他和母親在一起能盡孝道,哪有可能呢?他飽讀詩書,不可能不清楚這一點。

對於他沒有應召,還有一種說法。說他是想應徵的,連官方給的路費都收了。但他剛想啟程,遇上了從秦州剛被貶官回家的好友張賀。張官人一語點醒了他:“死蠢,你現在去應召,大不了給你個縣主簿或者縣尉之類的芝麻官,多沒面子?你馬上裝病,就是不去,這樣將來的希望就大了。這才是聰明的做法。”(見《如果這是宋史》)

哪種說法對,無法考證。但高調隱居和以退為進的手段,反正都讓他用得爐火純青。

這不,他的高調隱居從此就開始發揮作用了。

宋太宗稱讚他的氣節,詔令

京兆府賜錢給他讓他供養母親,

不強迫改變他的志向。並且,

有關官吏每年都按時給錢物慰問。

這樣,直到他母親去世,他的孝道完成,他的隱居生活就結束了。然後他就開始了高官厚祿的生活和各種“作”。

鹹平四年,

种放因為他的孝行和簡樸被召到朝廷,第一次賜官就是左司諫、直昭文館,

己經是宋朝的中級朝官。

鹹平六年春天,种放又上表謝恩請求暫時返歸故山。

北宋种放:被母親“綁架”深山隱居,終以孝入仕,真面目為人不恥

他在京城的賜宅,是專門為他挑選的一處僻靜的地方。但是體祿的賞賜非常優厚。晚年他很講究裝飾車子衣冠。他在長安廣泛購置良田,每年獲利很多,學生以及同族中的人依仗他放肆驕橫。王嗣宗做京兆太守,种放曾經趁著酒醉辱罵他。

晚年他又返回終南山。期間,又上奏章請求遷居高山天封觀旁邊,皇帝派內侍建造府第賜給他。然而种放還是往來於終南山,巡視田地。他在巡視時,每次出行官府都要供給車馬乘坐,

並經常惡語謾罵給他服務的官吏。

种放死得也很安詳,得到了善終。大中祥符八年十一月十九日,早晨起來,种放忽然取出前後奏章奏疏的草稿全部燒掉,穿道士衣服,召集門生一起在旁邊飲酒,酒過幾巡之後就去世了,歸葬在終南山。

隱士做到种放這種境界,真是不白來世間這一遭啊!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