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不孝順父母一定不是好人,這種觀念是強盜邏輯,你認為呢?

2022-01-18由 有書知道 發表于 歷史

不孝順父母一定不是好人,這種觀念是強盜邏輯,你認為呢?

有書君認為這句話存在以偏概全的問題。從“不孝順父母一定不是好人”這個角度上來看,雖然不能算強盜邏輯,但已是用片面的觀點看待整體問題的以偏概全,確實有失偏頗。為什麼這樣說呢?

1。話不說得太滿

孝順的人不一定都是好人,不孝順的也不一定是壞人。

只要存在特殊的情況,就不能說不孝順父母的人不一定不是好人。而用這句話來逼人孝順那就聳人聽聞。

從廣義上來說養大孩子的父母就是孩子的天孩子的地,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

這裡的父母,不是指的具體個別的父母,但不要以偏概全,因為個例就能打破這個立論,所以不能不近情理,說得太過絕對。

凡事都要從多方面來看,不孝順父母的不一定不是好人,孝順父母的也未必不出壞人。

任何事都沒有絕對,總有個別例外,生活中有意傷害孩子的父母,有的孩子就是在父母的凌虐,欺壓中長大起來的。

什麼是孝順?

原指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後多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多指孝敬的口語。現在應該理解為,孝敬父母長輩,順應天理善意。

不孝順指打罵、無理取鬧、給父母找麻煩。而不能理解為不會噓寒問暖,不會哄父母開心,在物質生活上想到父母,給這樣人貼不是好人的標籤,太極端化了,有點不通情達理。

提倡孝敬老人,“百善孝為先”、“孝不如順”可以理解,生活實際中是美好的願望。但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就過了,而且孝也不能愚孝。

所以,表述要準確。事實上不孝順父母的人也真不一定是壞人。

2。理是孝順的理

孝順,是順從父母之意願而去執行,但是東漢的趙岐在《十三經注疏》的批註是對孟子“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的解釋是: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兒女對父母的第一不孝就是看到父母有作出違背道德倫理,危害社會和他人的行為,不應該去支援,要做思想工作,勸說和制止他們有危害的行為,以免讓父母遭到別人的嫌棄。

所以說,孝順父母也包括要幫助父母中止不對的行為,不是盲目地孝順。

不孝順父母一定不是好人,這種觀念是強盜邏輯,你認為呢?

對父母盡孝是必須的,但好的傳統是靠人們自覺自願遵守並傳承的。對於善惡必須有正確的理解,並不是要靠壓服來順從。“不孝之人不可交”,針對的是真不孝的人,不是不順父母的人。

贊同孝道與一個家庭具體存在的情況是兩個概念。

“不孝順父母一定不是好人”的說法,確實存在強迫性邏輯思維。“你養我小,我養你老”、“母慈子孝”,孝順是相互的。

在外作惡多端,對父母十分的孝順的人有沒有,有。有個強拆民房的人,對母親非常孝順,母親要去拜佛,他馬上送去,還幫母親出錢開光物品。這樣的人是好人,還是壞人?

不孝順父母的人對外人好的也大有人在,在外面幫助別人,得到人們的好評。這樣的人是好人,還是壞人?

我們判斷事物不能像小孩子一樣,不黑即白,不白即黑,這種非此即彼的判斷本身是比較愚昧的,存在思維邏輯的問題,才會產生這種具有偏執的認識。

看事物不要絕對,不能非此即彼。那些從小虐待孩子、把孩子不當人對待的父母,孩子長大不孝順不一定就是壞人。

另外,不孝順也不是不贍養,這也是兩碼事。有的子女也贍養,能盡責任盡孝,但做不到噓寒問暖,被父母說成不孝,不見得是不孝。

現實生活中,做到真正的孝順是什麼樣子?孝不孝順的標準是什麼?是憑父母說,憑兒女說?還是憑外人說?只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所以,“不孝順一定不是好人”說得太過,存在錯誤認知。孝順的人不一定是好人,不孝順的人不一定是壞人。

“不孝順父母一定不是好人”?說得過於絕對化。不能為了要讓人孝順,或是為了提倡孝順道就用這種偏激的邏輯一概而論,一刀切的說法反而讓人難以接受。

事實上不孝順也存在不得已的原因,比如國家利益至上的人,那些當兵、搞科研、堅持在一線崗位的人,沒法盡孝父母,就不是好人?

所謂孝這個概念,其實就是最基礎的感恩心理。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虎毒不食子的。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父母不值得孝敬的情況也有存在。可是要追根溯源,有些情況就與老人的教養方式有關,有的是對孩子太溺愛所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透過言傳身教直接影響孩子的言行舉止,孩子不孝順,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但父母完成了責任把孩子撫養長大,父母老了,不贍養父母,兒女不孝順父母的確實沒做得好。

所以,“不孝順父母的人一定不是好人”這個觀點,確實存在邏輯混亂,有行道德綁架之實,不分情況地一棍子打死一船人,是邏輯混亂的道德綁架。

3。孝順父母理所應當,但不能搞道德綁架

孝順父母無可爭議,但確實也有為一己私利打壓子女、無事生非、無理取鬧的父母。生而不養就是遺棄,老了子女不贍養,是因果報應。

凡事都有因果,有因必有果。孝順父母做得好的人,有愛心、善心、孝心。

父母不善,孩子從小就受父母行為觀念影響。父母怎麼對待爺爺奶奶的行為會深深的印在孩子腦海中,形成因果報應。

或者由於父母性格使然而使孩子小時侯並不快樂,而孩子大了認為這都是父母的罪過,沒考慮到這是父母本身的匱乏所致,這屬於是不能體諒父母的表現。

身為父母者在對待子女上做到大公無私,心無偏袒,一視同仁,教育子女時以身作則,父母做得好,兒女不用道德綁架也會孝順。

有些家庭會出現父子如仇讎的現象。像這種家庭就不能用統而概之的普世道德觀來對應。

不孝順父母一定不是好人,這種觀念是強盜邏輯,你認為呢?

這種個例屬於特例,不能用這種例子推翻整個普世道德觀。每個人不光有父母,可能還有子女,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子女不懂孝道,不尊重父母。

普世的道德觀是道德觀,特例是特例,不能一概而論。說事情最怕斷章取義,孝順也不能搞斷章取義的一刀切。

“下堂老母不贍養”是“男尊女卑”思想造成的。

人非聖賢,相信大多數父母都願意給孩子好的教育和影響。不能原諒父母過錯的人,需要調整心態,增加“同理心”,“可憐天下父母心”。

雖說不是所有父母都值得孝敬,但是你知道的也不一定就是事實,一定也有受別人影響的看法參雜其中。母親改嫁可能存在著不得以的苦衷,兒女要能體諒為母的苦楚。

“子不孝,父之過”,不行道德綁架的孝道。

望設身處地想想如果自己父母中有一方拋棄另一方和孩子,老了回來了讓孩子養老的事,孩子心裡有何感受?

自己沒有攤上無情無義,拋妻棄子,從未盡過撫養義務,卻胃口特大,貪心不足的父親的人,不要指責別人不孝。

事有多面,人有多樣。父母有教導孩子的責任,但本身有侷限性沒法引導孩子,就要靠孩子自己努力改變自身。孝與不孝,不必道德綁架。

不論旁人怎樣說,需要的是自己努力做到問心無愧。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真的別再用混亂的邏輯道德綁架孝道。

電視節目中那些對比十月懷胎的母親,拋妻棄子的老父更令人討厭。父親沒盡過養育責任,可老了老了,落魄至極卻涼薄之心不改,極盡惡行還振振有詞逼兒女贍養。不是當事人,永遠不能感同身受。

所以,道德綁架成就的只能是表面的孝,不能令人心服口服;用賭咒發誓的話威逼的孝不如順,是愚孝。

父母是山,給弱小的兒女以真切地依靠,父母是水,無私的滋潤著自己的孩子,這樣的父母兒女自然會孝順。

有書君覺得老話“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貧家無孝子”說得有道理。所有的善行首先講求的是孝,要看心中有沒有孝,而不能考究他的行為,如果考究行為的話,那麼許多人就沒法遵循孝道。

孝順父母包含著親情、感恩、尊重。作為兒女,父母是每個人

小時侯

的依靠,在這個世界上父母是最親的人,你可以因為無親情不感恩,但至少別侮辱父母,尊重父母是孝順父母最後的底線,也是做人的底線。

為了自己的後代不再受不良因素的影響,自己要做好父母的角色,要盡力做到孝,以此來改變家風,造福後代。

期望在子女和父母之間,建立一種相對民主的關係,遵紀守法形成良性迴圈,放棄愚孝。

也許你還會喜歡以下內容:

那些“不讓女人上桌吃飯”的農村家庭,不能多買一個桌子嗎?

給一個人連續發幾天微信,對方一個字也沒回復,對方是什麼心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