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宋朝的審官院有何變化?

2022-01-18由 鏘遷史 發表于 歷史

宋朝的審官院有何變化?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湧現出諸多封建王朝

。它們雖然在政治、軍事、經濟等層面的各有不同,呈現出強烈的時代特徵,但最終所有的財產卻遺傳下來,使中華文化在這個過程當中變得更加豐富多元

而在宋朝時期,當時則出現了一種特殊的政治制度——審官院。

從設立到消亡,審官院在北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同時也相應地發揮出了一系列符合其設定初衷的重要作用。也正是因為諸如審官院等制度的存在,才最終造就了一個強大又弱小的宋朝。

一、宋朝的獨特國情造就了審官院制度的出現

1、前車之鑑的存在使宋朝統治者有所忌憚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強盛的王朝之一,唐朝的存在總是能夠帶給中國人無盡的自豪與驕傲

。無論是從經濟、政治還是從文化等各個層面來看,唐朝都毫無疑問地達到了封建文明史上的巔峰狀態,這也使其直至如今都被我們深深懷念。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強大的王朝,卻在安史之亂過後瞬間走向衰弱,不復以往的盛世氣象。雖然我們並不能說晚唐並不強大,但相比於盛唐來說,實在是差之甚遠。

探究其直接原因,正是在於唐朝統治者給予地方官員的權力過大,使他們掌握了足夠的資本來發動叛亂

,並對唐朝造成了巨大的打擊,這是之後宋朝統治者不得不注意的一點。

宋朝的審官院有何變化?

此外,雖然安史之亂後來被平定,但唐朝統治者卻為了防止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

反倒是造就了宦官擅權干政的場面,有時就連皇帝的廢立都在他們的掌控之中,

其權力之大可見一斑。

到了五代時期,連年的戰亂大大加重了當時社會之上的尚武之風,驕兵悍將普遍成為權力的掌控者,原先的社會尊卑等級制度受到了極大衝擊。

誕生於這樣一個時代的宋朝,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不得不選擇吸收借鑑,唐朝與五代以來所有的經驗與教訓

,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保障自身權力的鞏固。

因此,宋朝不僅發生瞭如“杯酒釋兵權”這般,直接剝奪武將權力的政治事件,設立相關制度以分割大臣權力同樣是主要手段。

2、宰相權力過大的現實是直接原因

作為百官之首,宰相這一職務最早在商周時期便已經出現,是輔佐君王進行國家治理的重要人物。

此後經過時代變遷,宰相這一官職的名稱雖然在歷朝歷代都有所不同,但其實際上的功能卻並未發生太大變化,始終是以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這一名義,出現於歷史舞臺之上。

宋朝的審官院有何變化?

需要注意的是,宰相併非如丞相那般是具體的官職名,而是對掌握決策權力的官員的稱呼,所以即便是明朝時期也一樣有宰相。

也正因為宰相這一職務往往位高權重,甚至對皇帝有所威脅,所以

導致中國歷史上經常會有宰相弄權擅政的例子出現

皇權與相權之間的鬥爭,也一直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一條主線。

唐朝建立後,三省六部制度也出現於歷史舞臺之上,這時期宰相的權力相比以往其實已經被分割不少,但其“掌邦國之政令,弼庶務,和萬邦,佐天子執大政”的性質卻並未發生變化。

而到了宋朝時期,宰相這一職務並未如我們想象中那般被再度分割,反倒是在宋朝初期就出現了趙普這樣一位掌握著諸多實際權力的宰相。

雖然趙普的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是得益於宋太祖宋太宗兩位皇帝的主動青睞,但其權力的過大,依舊反映出當時皇權並不徹底集中的現象,或者說是皇帝認為自己的皇權不集中。

因此,對宰相的權力再度進行分割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宋朝的審官院有何變化?

3、審官院職能的變化是當時的大勢所趨

事實上,宋朝在審官院出現之前,宋朝在政治制度上就已經設立了許多的能夠實行管理考察職能的機構。但是,

它們在數量上卻顯得較為繁雜,同時由於機構之間的互不統屬造成了政事阻塞的局面

但當審官院設立之後,這種局面卻得到了很大改觀,“兵部吏員而省司局,議者鹹以為當”,可以說是順應了時代潮流。

與此同時,相比於以往的吏部來說,這時的審官院直接對皇帝負責,受到皇帝的管轄,反倒更能夠起到為皇帝監察百官、維護其專制統治的作用。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審官院似乎從一開始就應該是一個較好的制度,不應該在之後遭到廢除才是。

但如果聯絡當時的社會背景,審官院的職能變化乃至最後遭到廢除卻又是理所應當。一方面,

審官院這一類似於吏部機構的設立,一下子就使宋朝統治者初期的分權思想,遭到了挑戰

這在當時的一眾大臣來看不僅是一項十分不符合祖制的行為,同時有可能導致宋朝再度陷入機構重複設定的怪圈。在這樣的情況下

,宋朝早在真宗、仁宗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反對審官院、希望將其廢除的聲音

,到了宋神宗時期則持續擴大,這同樣是時代大勢。

宋朝的審官院有何變化?

另一方面,宋朝審官院本身也有著諸多弊端,其中最為明顯的便是在官吏考察方面所顯現出來的一些不成熟和漏洞。

雖然宋太祖與宋太宗兩人在創立官吏考察制度時已經竭盡苦心,但依舊難以逃出時代的侷限性,一些弊端便隨著時間的發展而逐漸顯現出來。

審官院成立之後,

本來是為了更好地考察官吏,結果卻並未起到如預想那般的實際作用

,就連范仲淹都對其展開過批判,這一名不副實的機構最後遭到廢除也是正常之事了。

二、審官院的職能始終隨時局的變化而變化

1、吏部功能的大幅度削減使審官院不得不來進行承擔

前文已經說到,由於唐朝覆滅以及五代亂政的前車之鑑,

使宋朝統治者格外注重對權力的壟斷,這體現在具體的政治措施上就是對於權力的分割。

在北宋初年,其大部分政治制度都是依據唐朝及五代時期建立,但在實際的操行過程當中又已經發生了太多變化,其中最為明顯的一點就是創立了官、職、差遣制度。

宋朝的審官院有何變化?

也就是說,官員的名分與實際的政治權力完全被分割開來,許多政治機構與官員因此變得名存實亡

,“三省、六曹、十四司……事之所寄,十亡二三。”正是在這一過程當中,原先貴為六部之首的吏部所遭受到的打擊最為巨大,完全沒有了以往的風光。

在唐朝時期,吏部“掌天下官吏選授勳封考課之政令”,對於大部分官員的任命、考察與調遣都有著絕對的主導權,好不威風。

可到了宋朝時期,吏部卻僅僅只能做一些考察舉人、舉辦祭祀的事情。

但是,吏部這一機構雖然已經名存實亡,其職能卻對整個朝廷的正常運轉來說不可或缺,於是許多其他機構便零零散散地配合著擁有這一職權。

到了宋太宗在位時期,這些被分散出去的職能終於再度得到了統一,審官院因此於淳化四年正式成立

,之後又相繼誕生了考課院、審官西院等機構,共同繼承了吏部的職能。

宋朝的審官院有何變化?

2、元豐改制使審官院重歸吏部

宋朝統治者之所以大規模分權,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維護自己的專政統治

。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分權這一事情的弊端終於逐漸顯現了出來。

到了宋神宗在位期間,宋朝的冗官冗費現象已經相當嚴重,不僅造成了宋朝官場極為低下的行政效率,上下級之間不知統屬的情況變得相當常見,還為宋朝財政造成了非常大的負擔。

尤其是在宋朝對外戰爭持續陷入劣勢的時代背景下,政府的財政壓力不斷增加。

而就連我們說到的考察官吏這一基本職能,也有著包括審官院、考課院、審官西院等好幾個不同的機構來共同承擔行使,其冗官程度之深可見一斑。

宋朝的審官院有何變化?

有鑑於此,

宋神宗在開展王安石變法遭到失敗後,決定從幕後走到臺前、成為改革的直接推動者,元豐改制順應而生

在這場改革當中,宋神宗不僅本人親歷親為,對許多事情都要親自過問裁斷,其改革的力度和範圍也相當之廣,御史臺、秘書省、九寺等大大小小的政府機構都是其改革物件。

其中,恢復三省六部在唐朝時期的權力則是重要內容,吏部在這時所擁有的職權甚至還比唐朝時期顯得更多。

在這種情況下,審官院的職能逐漸被吏部四選之一的尚書左選所代替,審官院這一機構也在百年後迎來了自己使命的終結,

消失在了歷史舞臺之上。

宋朝的審官院有何變化?

三、總結

總的來說,宋朝的官員制度之所以會產生並且經歷如此長的變化過程,

很大程度上還是來源於宋朝本身特殊的國情。

受到分權思想的影響,宋朝幾乎所有官職與機構都被分開,審官院制度便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

但隨著時間的發展,分權制度所導致的冗官冗費現象愈發嚴重,合併機構就又成了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宋朝統治者的主動選擇。在這一浪潮之下,

審官院這一從誕生開始便飽受爭議的機構,自然便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廢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