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牛年“牛”典故

2022-01-17由 第十億光年 發表于 歷史

新的一年2021年是辛丑牛年,作為有幾千年農耕歷史的國家,“牛”的文化根深蒂固、源遠流長。從古至今,牛一直是天道酬勤,任勞任怨的符號,如今這個符號的精神傳承到了今天就變成了21世紀勤勤懇懇工作,默默無聞奉獻的“乾飯人”的精神。值此牛年到來之際,特整合了若干有關“牛”的典故和民間故事,和大家分享,歡迎各位點贊,轉發,關注和熱烈討論[害羞]。

九牛二虎之力

這個很形象的成語有很多來路。

傳說楚霸王項羽是七仙女私自下凡嫁給姓項的青年,生完小孩不滿百天,被王母娘娘發現找回天宮,從此項羽只能和父親相依為命,轉眼十幾年過去了,項羽身體很弱,經常被同村的小朋友打得鼻青臉腫,項羽只有回家和父親述苦。這件事情被灶臺後的灶王爺知道了,過年灶王爺上天,就把這件事告訴了七仙女,七仙女聽了非常傷心,就託夢給項羽的父親,讓他用面捏九頭牛、兩隻虎,用鍋蒸熟了。開鍋就有香味撲鼻而來,項羽吃第一頭牛,就感到渾身發熱,四肢有力,吃完第二頭牛,就覺得腳底發輕,運步如飛,越吃越香,轉眼九頭牛、兩隻虎全部吃光,項羽立馬身高丈二,虎背熊腰,單手能舉起門前的石獅子,已經擁有了九牛二虎之力。從此誰也打不過項羽,年輕人紛紛歸順項羽,項羽揭竿而起,從此成就千古英名。

牛年“牛”典故

後來有個很著名的動畫片《西嶽奇童》,講的是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那裡邊朝霞姑姑引領沉香拜霹靂大仙為師,大仙讓沉香吃下“九牛二虎”饅頭,沉香頓時力大無比,有了進修神力的基礎。也有民間故事版本說,給沉香吃“九牛二虎”的是呂洞賓。

殺雞焉用牛刀

此典故出自《論語·陽貨》:春秋時魯國有一座城叫武城。孔子的一名學生子游當了武城的長官。

子游重視禮樂教化,認為這樣的治理必定有效,於是他用禮樂老鄉化百姓,城裡處處可以聽到絃樂歌聲。有一天,孔子來到了武城,聽到城裡一片絃樂歌聲。他知道這是他的學生子游所為,很不以為然。

孔子見到了子游,他便開玩笑地說:“殺雞哪裡要用牛刀呢?”子游正色回答:“我時常聽先生說,‘君子學了禮樂就會愛人,小人學會了禮樂就聽使喚。’我之所以用禮樂來教化他們,就是讓他們能有修養。現在城裡的百姓都講禮讓,都能互相謙讓,這正是我初時制定政策的目的。”

孔子聽了非常高興,說:“說得太好了!剛才我說的不對。”

在子游的治理下,武城邑一直太平安寧,而且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相安無事。在春秋的時候,操縱禮樂還是一種很有效的行政管理措施,對於一地一城的民風、氣質,都有很突出的指導價值。到了戰國時代,這種方式就基本上退出歷史舞臺了。

後人常用“殺雞焉用牛刀”表示“不必小題大做”。

風馬牛不相及

出自《左傳·僖公四年》:春秋時,齊桓公率領諸侯軍隊侵襲了蔡國,但是他並不甘心,又要攻伐楚國。當時,楚國處在南方,齊國卻處在北方,雙方相距遙遠,眾臣都勸齊桓公不要操之過急。齊桓公聽不進任何勸諫,執意要攻打楚國。楚國境內一片驚慌,唯恐什麼時候突然遭到齊桓公的襲擊。

楚成王焦慮不堪。國家處在危難之中,得想個法子合民眾安心,恢復以往的安寧。這時楚國的一位大臣勇敢地站出來對楚成王說:“大王,臣願出使齊國。”

於是,楚成王便派遣他作為使者到齊國軍營裡去遊說。見了齊桓公,他說:“齊君,你們齊國人居住北方,而我們楚國處在南方,相隔數千裡,如果你們國家的馬牛走失,會不會跑到我國境內來呢?”“怎麼可能?”齊桓公一笑置之,“那麼我國本來天下安寧,百姓勤勞,融融樂樂,現在你們的兵馬要踐踏我們的領土,使百姓終日惶恐不安,朝廷上下也深感不平,難道是楚國招惹了你們嗎?如果您們執意不收兵,那麼楚國上下會全力以赴,奮起反抗!”使者義正詞嚴。齊桓公頓時語塞,只好收兵。

後來人們用“風馬牛”和“風馬牛不相及”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

牛年“牛”典故

牛角掛書

這個典故比喻勤儉讀書,出於《新唐書·李密傳》:隋朝有個讀書人名叫李密,他原是貴族出身,後來家境破落,少年時曾到宮廷中當侍衛,但因為他喜歡讀書,在值班時不專心,被免去了侍衛的職務。

李密回家以後,發憤讀書,從不浪費能夠用來讀書的點滴時間,一次,李密騎著牛出外辦事,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從中抽出一本,坐在牛背上邊趕路邊讀書,十分專注。

當天,正好大臣楊素坐車外出,他看到一個少年專心坐在牛背上讀書,暗暗稱奇,他讓駕車的人放慢車速,慢慢地跟在後面。走了好久,楊素看到李密一本書看完了,準備再換一本,便上前問道:“你是哪兒的書生?”“我叫李密,遼東襄平人。”楊素又問:“讀的是什麼書?”“我正在讀‘項羽傳’。”

牛年“牛”典故

楊素很親切地跟李密談了一陣,覺得這個少年不是個等閒之輩,前途無量,鼓勵說:“你這樣好學,將來一定會有成就的。”楊素回家後,把情況講給兒子楊玄感聽,楊玄感便和李密結交,成了知心朋友。

公元613年,楊玄感看到隋朝大勢已去,便乘機起兵反隋,並請李密為他出謀劃策,但楊玄感沒有采納李密的妙計,以致兵敗身亡。後來李密投奔了瓦崗寨的農民起義軍,成為這支起義軍的首領。

庖丁解牛

從前,有一個叫丁的廚師,特別善於宰牛。梁惠王知道後,便請他為自己宰牛剔肉。

庖丁宰牛剔肉時,凡是他手碰到的地方,肩靠到的地方,腳踩到的地方,膝蓋頂著的地方,都發出淅瀝瀝、嘩啦啦和諧的響聲。只見他揮刀一刺,嘩的一聲,骨肉更分開了。一切聲響,都和音樂的節奏一樣, 姿勢優美,猶如古代的《桑林》之舞;動聽的聲音,彷彿是古樂《咸池》的旋律。

看到這裡,梁惠王拍手稱讚說:“啊, 太好了!太好了!技術怎麼能達到如此神奇的境地呢?!”

廚師丁放下刀子回答說:“ 我知道宰牛的規律,這比掌握一般的宰牛技術更進一步。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眼中所見的是一頭完整的牛,不知從什麼地方才可以進刀。三年以後,我對牛體結構已完全瞭解,呈現在眼前的,已不再是一頭完整的牛了,我知道該怎樣剖開牛體。到了現在,我宰牛的時候,不用眼睛去看,而是憑精神去接觸牛體,感覺器官的功能都不用了,精神的作用活躍起來了。意即經過多年的宰牛實踐,宰牛技術已經非常嫻熟。

後來人們用“庖丁解牛”比喻經過反覆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牛年“牛”典故

汗牛充棟

唐代學者陸質對孔子的《春秋》特別有研究,著書《春秋集註》、《春秋辨疑》、《春秋微旨》,對《春秋》有獨到研究,柳宗元對他的治學嚴謹深表敬佩,他在陸質死後為《文通先生陸給事墓表》:“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

牛年“牛”典故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後世尊他為聖人,當時就有三千人跟隨他學習。當時為了教學的需要,孔子曾經整理和修改過《春秋》等。孔子說“春秋以義”,也就是要用《春秋》來讓人們明白“義”。但是孔子一生沒有寫什麼自己的著作,只是“述而不作”。

唐代柳宗元說:“自從孔子修改過《春秋》以後,給它作傳的人就多起來了,當時就有五家《左傳》、《公羊傳》、《穀梁傳》、《鄒氏傳》、《夾氏傳》。後來歷朝歷代,都有成百上千的人為它們作注講疏,寫出了很多見解不一的著作。這些書堆起來能塞滿屋子,運出去要使牛馬都累得出汗。”

後人們用“汗牛充棟”來特指用來形容藏書非常多,特別注意的是“汗牛充棟”除了形容書多以外不能用來形容其他東西多。

我是專注分享歷史知識和故事的@第十億光年,您的點贊,評論和關注,將讓我有更多的動力去挖掘有趣的歷史知識,謝謝大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