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唐代時期發工匠地位為何屢升屢降?打鐵還需自身“強”

2022-01-15由 愛喝茶愛讀書 發表于 歷史

在任何時期某個職業的生存狀況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是分不開的,作為浩大的唐朝,唐代的工匠的生存情況和當時政府實行的政策不能獨立區分對待。

唐代的均田制和兩稅法等政策對工匠的影響重大,同時和僱制度與納資代役制度對工匠來說意味著條件的放寬。

唐代時期發工匠地位為何屢升屢降?打鐵還需自身“強”

一、均田制使工匠的社會地位得到提高

均田制對於當時的國家與百姓來說意義重大,在當時可以說是很好的安撫了百姓與政府之間的種種摩擦,使人民百姓有地可種,使國家的經濟得到提升。不過隨著後期的發展,均田制在唐德宗時期被廢止,取而代之的是“兩稅法”。

1、均田制的產生

均田制並不是唐朝特有的產物,均田制可追溯到北魏。均田制最早是北魏孝文帝依照漢人李世安建議,頒佈均田令。至此均田制開始在全國實施。

均田制,顧名思義,

是封建王朝將那些沒有人要的土地按照每家每戶的人口分給農民耕作,土地歸國家所有,不過地主階級的土地並不屬於均田制的管轄範圍。

唐朝政府之所以實施均田制其實質是為了效仿先朝,唐朝和當時的北魏政權一樣,社會動盪,人民百姓民不聊生。急需穩定的勞動生產力來提高國家的經濟實力。

為此均田制才在唐朝實施。可以說均田制的實施一方面使百姓有地種,有飯吃。一方面又承擔了國家的徭役。可以說是兩全其美。

在當時均田制表面上找到了提高國家經濟實力的制度,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不論是國家還是百姓都能從中受益。

從深層次的角度來說,

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安撫民心。

在當時國家與百姓還沒能安定,急需某項制度使百姓和國家都能得到穩定的發展。而均田制就深得民心。

根據均田制

,每家每戶根據家庭成員的數量可以得到不等數目的田地

,而對於一些老人、殘疾及孤寡女子也能分得數量不等的田地。制度相對來說非常完善。

給百姓分得的田分兩類,第一類是口分田。這一類田在百姓死後不能繼承給自己的兒子,只能回收給政府。第二類是永業田,這類田在百姓去世後可以繼續讓自己的兒子繼承,並且合規合法。

如此看來唐朝的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國家,為了百姓。雖然均田制承擔了國家的徭役,但不可否認均田制使百姓有飯吃,過上了比以前還要好的日子。

在均田制推行時也充分考慮到了各種情況,比如孤寡老人也會相應的分得一部分田地。比如會根據官爵高低、軍功大小而授予不同官爵、不同人不同的數目的田地。

即照顧到了百姓的想法,也考慮到了官宦階級的利益

,與此同時對他們有所約束。不得不說在當時均田制確實是一個適應民情、合乎當時社會環境的良策。

唐代時期發工匠地位為何屢升屢降?打鐵還需自身“強”

2、均田制對工匠的社會地位的影響

唐代的均田制是想讓更多的百姓加入到種地的農民隊伍中來,

目的是提高生產力,由此提升國民經濟。

唐代的均田制是重農抑商的,但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工商業非但沒有受到遏制,反而逐漸開始發展,之後對工匠的社會地位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要想明白這點首先得從均田制的制度說起,均田制是相對來說公平公正的制度。

唐代時期發工匠地位為何屢升屢降?打鐵還需自身“強”

上文也說了其考慮到了各方面的利益,幾乎每家每戶都能分得一點田地。

有個點值得注意,

在唐以前均田制是不會分給商人的。

在唐之前重農抑商非常嚴重,儘管到了唐朝這個想法依舊沒變,但是在唐朝均田制可謂非常公平,無論是百姓還是商人都能分得田地,即便分得的田地很少,但是和唐之前一點都不分給商人來比較唐朝的均田制可謂很

人性化

正是這種人性化的分配使得工商業漸漸得到了發展。唐代的均田制也在預設工商業的發展。

隨著農業和商業的穩定發展,農民和

工匠

的社會地位也在潛移默化地慢慢提高。

均田制的本質是以男丁為主,雖然女子也能分得田地,但卻沒法和年輕力壯的男子比。隨著農業和商業的發展,唐朝默許了一個個農民和商人的經營自由。

這使得工匠幹活不僅可以養家餬口,還可以在此之上耐心打磨自己的技藝,鑽研技術。

這使得工匠的社會地位和以前相比有了十足的提升。畢竟在當時會一門手藝的老師傅確實能得到大家的尊重。

由此可見,

唐朝統治者寬厚的仁心,相對來說公平的均田制使得農業和商業都得到穩定發展,經濟水平逐漸提高

於此相對的,工匠階層的社會地位也就相應的得到了提升。可以說工匠的社會地位取決於國家的政策,如果國家沒有這樣的政策是萬不會有這樣的結果。

不過好景不長,任何政策都得經過時間的考驗。均田制在唐初得到了非常客觀的肯定,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均田制已經漸漸得顯現出疲態。

適應不了當時的環境,

工匠的社會地位在那之後也有所下降。

唐代時期發工匠地位為何屢升屢降?打鐵還需自身“強”

二、兩稅法

1、兩稅法的產生

兩稅法是在安史之亂後實施的,顧名思義

由於分夏、秋兩季徵收稅收,所以叫做兩稅法。

大名鼎鼎的安史之亂後全國都受其影響,經濟、國力都大不如前。而均田制早已不滿足於國家的需求,跟不上時代的變化,出現了一系列問題。

終於當時的唐朝統治者採納了宰相楊炎的建議,在國家推行兩稅法。

期望緩和當時的社會矛盾,使經濟恢復生產。

唐代時期發工匠地位為何屢升屢降?打鐵還需自身“強”

2、兩稅法對工匠身份的影響

兩稅法的本質旨在恢復國家的經濟實力,使當時安史之亂後的社會動盪局面能恢復穩定,本意是好的,但奈何兩稅法在實施後卻經歷了各種事端。

首先是政府在兩稅法實施後不顧事先規範,擅自增加稅率,不僅如此,還改動稅收。

這可讓國家百姓犯了難。不許百姓點燈,只許州官放火,政府的這種行為無異於使百姓更加的不信任政府。

不僅中央政府如此行事,地方官員更是如此。在當時地方官員能得到最高統治者的青睞只有幾個辦法,有明顯的功勞或者每年自己上貢時得到皇上注意。地方政府為了得到皇帝的注意,擅自徵收當地稅收,上貢時只為了得到皇帝的一句讚賞。要知道只要能和皇帝說上幾句話日後自己的仕途可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雖然得到了皇帝的讚賞,但苦的卻是各地方的百姓。稅收從哪來?還不是從百姓身上搜刮來。

所以隨著兩稅法的實施,非但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還使經濟的發展受到了阻礙,當時本來繁榮的工商業也有所阻礙。

而工匠的身份自然也沒有平日裡的那麼光鮮亮麗,也隨著社會的發展下降了不少。

雖然兩稅法的實施後期社會矛盾非但沒有降低,反而上升了不少,不過兩稅法還是帶來了一些變化。首先就是農民百姓的稅收大大降低了,這也是統治者的初心,恢復社會經濟,使百姓過上舒服的日子。

稅收降低後帶來的就是百姓的自由度大大的提高了。

自從兩稅法實施以來唐朝的經濟就慢慢地向南方轉移。

在兩稅法實施初期,稅收降低,百姓的自由度得到了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做生意,工商業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唐代時期發工匠地位為何屢升屢降?打鐵還需自身“強”

整個社會氣象一片叫好,當時工匠的身份也得到了短暫的提高。全國都是如此,只不過由於安史之亂的影響,南方經濟發展的更明顯些。

著名的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的戰亂是

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這場戰亂對於唐朝的影響是空前絕後的,即使安史之亂後國家實行了兩稅法,但南方對比於北方,經濟可謂是飛速發展。安史之亂的影響在事件之後依舊產生了不小的力量。

綜上自唐朝實行兩稅法後,經濟得到暫時的提升,在此期間工匠的身份也得到了提高,

但隨著社會矛盾的積壓兩稅法也暴露出了很多矛盾,工匠的身份又逐漸的降了回去。

唐代時期發工匠地位為何屢升屢降?打鐵還需自身“強”

三、納資代役與和僱制度證明了工匠身份的提高

1、納資代役制度

納資代役制度的意思就是政府出錢,招募技藝高超的工匠繼續服役。隨著這一制度的實行,慢慢地優秀的、具有真才實學的工匠被僱傭來,隨後才得到了大範圍的推廣。

唐代的納資代役制度十分典型,整個唐代的徭役中納資代役制度是最為重要的一環。

值得一提,納資代役制度雖然不是起源於唐朝,卻在唐朝得到了改良,發揮了最大的效益。

納資代役制度始於隋代,

《房陵王勇》記載:“副匠作大匠高龍義‘預追番丁,輒配東宮使役,進入春坊’”。

可見在隋代番役制度已經沒有原來的作用了,名存實亡。

到了唐代雖然依舊效仿隋朝,但卻有合適的改變,沒有隋朝那麼繁重的徭役,隋朝的農名起義就是忍受不了繁重的徭役,唐代

吸取教訓

,做了適當的改變,這就是後來的

納資代役制度

唐代時期發工匠地位為何屢升屢降?打鐵還需自身“強”

2、和僱制度與納資代役制度

之所以會有和僱制度,那是因為和納資代役制度分不開。當政府意識到可以花錢來僱傭那些技藝高超的工匠,並且可以花錢購買貨物後,和僱制度便產生了。和僱制度和納資代役制度是不能區分對待的。納資代役後隨著社會的發展必然會出現和僱制度。

對於統治者來說,納資代役制度可以將錢投入市場,與此同時能保障社會有充足的手工人員。在當時由於納資代役制度和和僱制度的出現工匠的

身份地位又有所提高

這兩個制度帶來的影響是積極的。當時的手工業大肆發展,商業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空間,國家的經濟狀況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那時的工匠奴役身份得到了削弱,這不得不說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但影響歸影響,這兩個制度的本質還是統治階級為了

剝削底層勞動人民的手段

。和僱制度與納資代役制度並不是任有百姓選擇,百姓沒有選擇,也沒有自願一說,這是強制性的。

雖然和僱制度與納資代役制度的出現使當時的國家恢復了一定的經濟實力,不過終究是封建社會,逃脫不了被剝削的命運。

綜上,和僱制度和納資代役制度一樣,是政府用來達到目的的手段,百姓沒的選擇。不過隨著社會發展,慢慢的百姓也擁有了一定的自由度,沒有最初頒佈時的嚴苛。

工匠的身份也慢慢地脫離了政府的束縛,使官府工匠來源的市場逐漸成為了趨勢。在這期間工匠的身份地位得到了很大提高。

官府和工匠之間再也不是以前的賦役形式,工匠也可以納資代役,也可以參與商業中來。

納資代役制和和僱制使個體工匠的自由得到了充分的釋放,

使工匠再也不是前朝為皇帝打工的窮苦百姓

。工匠的社會地位在那時才從真正意義上得到了提高。

唐代時期發工匠地位為何屢升屢降?打鐵還需自身“強”

四、小結

眾觀古今,歷朝歷代的制度與政策才是根本。

而在唐朝工匠的身份和當時的政策有密不可分的聯絡。

均田制和兩稅法的推行使工匠看到了曙光,日子也是相比於之前有了很大提升。工匠的地位有了短暫的提高。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政策跟不上時代的變化工匠也遇到了許多社會矛盾,在此期間工匠的身份有了

明顯的降低。

之後納資代役制度和和僱制度的實施,使手工業得到了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工匠這一靠著自身的技藝混飯吃的百姓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唐代時期發工匠地位為何屢升屢降?打鐵還需自身“強”

打鐵還需自身“強”,工匠不愁沒工作,不愁吃不飽飯。

社會地位也水漲船高。這和當時開明的唐朝統治者密不可分。雖然這些制度都只是統治階級用來達到目的的手段,但是其產生的歷史意義不容忽視,而工匠的身份也隨著起起伏伏。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