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藏書閣】淺談《平家物語》(上)

2022-01-14由 小雯書苑 發表于 歷史

【藏書閣】淺談《平家物語》(上)

平家物語

《平家物語》是日本古典文學中繼《源氏物語》之後的又一部傑作,全書共有十二卷,另加一卷灌頂卷。《平家物語》以歷史上的實在人物

平清盛(1118—1181)

為中心,依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為順序,穿插著夾敘、倒述,描寫了平家一門和源氏一族所代表的兩大武士集團為奪天下之權而展開的政治、軍事爭鬥的過程。它以疾風驟雨的氣勢,展現了新興武士崛起、發展直至掌握中央大權的程序,又以悵惋悲慼的筆觸描繪了舊貴族衰頹、沒落直至滅亡的場景,真實地反映了公元12、13世紀日本的生活思想和文化風貌。

《平家物語》有一段較長時間的民間口傳的形成過程,經過不為後世人所知,但我們還是可以知道它經過與當時民眾有著血肉聯絡的複數作者之手,加以不斷豐富潤飾,逐步取得藝術上的完美。也正因為這樣,《平家物語》可以成為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作品,受到民眾喜愛,在民族文學寶庫中永不褪色,流傳後世的過程中還經常成為各種文藝——小說、戲曲、曲藝等取之不竭的材料來源,使它的藝術生命力不斷更新。

從文學史的發展歷程中可以發現,

代表一個時代的階級或世代往往是文學的主角

。《平家物語》之前的

平安文學

主角是女性,雖然《源氏物語》的主角是光源氏,但故事重點並不在於他的榮華和挫折,而在於他周邊女性們的生活,平安文學正是透過這些女性的人生探究了人類心理的深奧之處。但是進入

鎌倉時代

之後,武士文學登上舞臺,作為代表的《平家物語》一反貴族文學典雅的文風,以其豪邁剛勁的雄姿屹立在中古時期日本的文壇上,成為了具有時代意義的文學鉅著①。

①《平家物語》與《源氏物語》並列為日本古典文學雙璧,一文一武,一象徵“菊花”,一象徵“劍”。

【藏書閣】淺談《平家物語》(上)

源氏物語

1、歷史變革的記錄

《平家物語》雖然表面上是寫“源氏爭亂”中平氏一族的興亡史,但實際上反映的卻是構成日本社會巨大轉折的歷史,是日本中古由天皇統治過渡到幕府政治,歷史變革風雲變化歲月的藝術記錄。

日本從公元7、8世紀進入封建社會以後,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古代天皇制統一國家。

在政治組織上實行“律令制”。土地制度上,逐漸由皇族、名門貴族及各大寺院的私有土地莊園制,取代了“班田制”,即“公地公民制”,農民擔負著沉重的賦稅與徭役,實際是古代天皇制度下處境極其悲慘的奴隸。不過這種土地制度並沒有維持多久,從8世紀中葉起,以“墾田私有法”為契機,“班田制”開始走上解體,出現了由皇族、名門貴族及各大寺院私有土地的莊園制。到了10世紀以後,擁有大片私有土地的地方豪族,為了他們的土地不被地方政府“國衙”所沒收,將他們的土地所有權,以“寄進”的名義,奉獻給中央最有權勢的貴族或皇族,出現了大量的“寄進莊園”。這些土地的奉獻者,將一部分收益,獻納給當時稱作“領家”或“本所”的中央貴族,然後憑藉中央貴族的權勢,與“國衙”想對抗,並逐漸取得“不輸不入”的特權①,財政上居於獨立的地位。這種莊園制,既是“攝關政治”(外戚掌權)②的經濟基礎,也成了“院政”(退位天皇掌握實權)③代替“攝關政治”的經濟基礎。

“院政”的出現,由原來的天皇一族與外戚的矛盾,變為退位天皇與在位天皇的矛盾。

公元12世紀中葉,這種矛盾,以及分屬於一方的中央貴族之間的矛盾日趨惡化,爆發了公元1156年的

保元之亂”

和1159年的

“平治之亂”

。這兩次軍事政變,導致了天皇皇室及舊貴族勢力的衰落,為地方豪族出身的武士執掌政權開闢了道路。

【藏書閣】淺談《平家物語》(上)

平治之亂

從平安中期起,地方豪族為了對抗律令制國家,開始建立起地方武裝,以後“名主④階層”(中小地主階層)也紛紛武裝起來,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武士團,他們大多是同族或地域性的結合,在大武士之下,集結了“郎黨”“所從”,⑤在他們上邊,擁戴著更有勢力的武士,形成了金字塔形的集合體。

正是從這時開始,武士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這些武士團逐漸在社會上了重要地位,為人們所仰視。在武士團體中,西部的平氏和東部的源氏,是最有勢力的兩大首領。

到了12世紀,這些散在全國的武士團,已不滿足與憑藉大土地私有的莊園制,來對抗由古代律令制沿襲下來的天皇國家,而是朝著建立地域封建領主制的方向發展。

12世紀初,平氏繼源氏之後躋身於中央政權,出現了兩大武士集團同執朝政的局面。

在保元、平治動亂中源氏謀反未遂,被逐出朝廷。平氏一族的首領平清盛,乘機憑藉武力,為所欲為,獨攬了朝綱。然而,平氏家族同以往的舊貴族一樣,做天皇外戚,竭力擴大自己的莊園和勢力範圍,追求榮華富貴,很快跌入貴族化的泥坑,背叛了武士的利益。這不僅遭到一些名門貴族的反對,也招致許多地方豪族的不滿。平氏面對來自兩個方面的敵對勢力,採取了堅決鎮壓的政策。但是這種鎮壓,並未能逐平氏心願。公元1180年,以源氏子孫為中心,利用退位天皇與平家的矛盾,起而在全國發起誅伐平氏的戰爭。戰事經歷了6年,大小戰役數十次;從關東殺到關西,從畿內到九州,平氏被源氏徹底消滅。取得勝利的源氏,以“徵夷將軍”的名義在鎌倉建立起“幕府”,實實在在地統治了日本。天皇雖然沒有廢除,依然居於京都,但也只是象徵性的統治而已。這種幕府政治一直延續到“明治維新”才告結束。這一政權雖然帶有與舊制度一定程度的妥協性質,但它畢竟為結束日本古代社會,為以後延續六百餘年的封建社會,開闢了道路。

【藏書閣】淺談《平家物語》(上)

在民間藝人說書的基礎上,幾經傳抄,不斷增刪,約到公元13世紀初葉定型的《平家物語》,以13卷192節的浩瀚篇章,記述了公元1156年至1185年源氏和平氏兩大武士集團爭奪權力的興衰始末。它既以史實為基礎,又不拘泥與歷史,在長期流傳過程中,融進了人民群眾的思想情緒,增添了若干虛構情節。它氣勢恢宏,絢爛多姿;慷慨激越,又哀婉流轉,被譽為“描繪時代本質的偉大民族畫卷”⑥《平家物語》傳播的範圍十分廣泛,而且多有異本,這些可以分為“語本系”和“讀本系”兩種。讀本指的是普通的書籍,而語本指的是名叫琵琶法師的盲僧邊彈琵琶邊唱的版本。《平家物語》的誦讀版被稱為《平曲》,當時作為一種文藝深受人們的歡迎。

①“不輸”即不向地方政府繳納賦稅,“不入”即不許地方官吏進入莊園行使行政權。

②天皇未成年時由特定的貴族任“攝政”,天皇成年後,“攝政”改稱“關白”,這種政治形態,統稱“攝關政治”。

③上皇居住的地方稱“院”,如“二條院”,因此“院”也就成為上皇的代稱,有時也以在位時的帝號附上“院”號來稱呼上皇,如“高倉院”。“院政”是由上皇代替天皇行使政權的一種政治形態。

④土地私有制出現後,把土地冠上所有者的名字,稱“名田”,“名主”即名田的所有者。

⑤“郎黨”指日本中世紀武士的從者,或大武士下的小武士。“所從”原指帶有隸屬性的農民,也指隸屬於武士的下人。

⑥西鄉信綱等《日本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P116頁。

2、武士的頌歌

《平家物語》一書開始於1132年平氏作為貴族進出宮廷,然後描述以平清盛為主的平氏一族的榮華,直到1185年平氏的滅亡。可以說《平家物語》是一部描述平氏盛衰的作品,但它的生命力,主要在於歌頌了叱吒風雲的武士,展現了他們質樸、剛健、果敢,視死如歸,重視名譽的特性。可以說,《平家物語》著重寫了武士階級的興起,故事的情節,矛盾的主線都集中在源氏與平氏兩大武士集團代表人物身上,而他們的鬥爭又主要表現在大規模戰鬥上,這樣就容易使我們聯想起

“武士道”

精神。

【藏書閣】淺談《平家物語》(上)

日劇《平清盛》劇照

平清盛

是日本平安末期的武將。其父平忠盛亦是武士身份。經保元、平治之亂後,以平清盛為家主的平家一門壓退源氏一族的勢力,穩定了平家的政治地位,並由平清盛握住了朝內的權力。《平家物語》的內容大致上由這個時期開始:官位累進至從一位太政大臣的平清盛驕橫拔扈,施展手腕擊退了一個又一個的政敵;將自己的女兒德子送進宮中,立為皇后,不久又迫使女婿高倉天皇退位,立3歲的外孫為天皇,即安德天皇。平清盛以外戚身份位極人臣,其一族皆飛黃騰達,位列顯官。然而,如灌頂捲開頭的一首詩句所說:“驕奢主人不長久,好似春夜夢一場;強梁霸道終殄滅,恰如風前塵土揚”。① “榮華富貴,冠絕一時”的平家最終被東國起兵的源氏一族所滅。

【藏書閣】淺談《平家物語》(上)

高倉天皇

《平家物語》的前6卷寫了平氏家族與舊公卿貴族的明爭暗鬥,一方面表明勝利總歸於平氏,客觀上頌揚了新興武士的堅毅;另一方面也表明平氏家族日趨貴族化,瀕臨覆滅的邊緣。從第7捲開始,《平家物語》描寫已經貴族化的平家如何在保持武士本色的原始大軍面前,節節敗退,最終走向滅忙的程序。這之中作者對於新興武士進行了詳細的描繪,展現了武士們在刀光劍影中志勇善戰、患難與共、所向披靡的膽略與氣概。作者寫到的“河原之戰”、“三草山西口之戰”、“志度浦之戰”、“壇浦之戰”等諸多戰爭場面中,都充滿著這些武士英雄們的身影,也讓無數讀者為他們的精神所敬佩。

【藏書閣】淺談《平家物語》(上)

平德子(升田悅子飾)

《平家物語》展示了早期武士精神的風采。“武士”在日語中本是近身侍從的意思,要求武士以最大的勇敢和犧牲精神做主人最忠順的奴僕。對於武士來說,勝敗與生死同一,他們重視名譽,認為怕死而汙名是恥辱。《平家物語》對忠勇的武士給與了極大的褒揚,無論他是源氏家族還是平氏家族的,如源氏家族的義仲、義經、文覺、嗣信,平家的重盛、維盛、重衡、忠度、較經、知盛等。而對於那些臨陣脫逃,苟且偷安之輩,作者也毫不留情地給與了貶斥。平家最後一任內大臣宗盛,在戰敗以後沒有毅然赴難,當了俘虜後,又露乞憐之態,作者就譏諷他是“搖尾而求食”。

不過談到這裡,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必須站在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上加以看待

。日本的歷史學家指出:“歷史上的武士階級所形成的道德,到了明治以後的某些倫理學者手裡,做為日本人足以自豪的‘傳統精神’而加以讚揚,這是對歷史歪曲,是從企圖阻礙近代思想發展的反動政治目的出發的”,“我們必須重新認識武士道德,是隨著封建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重新認識它作為促進封建社會發展的精神活力所起的作用,才能正確估計它的歷史意義。”又說:“必須瞭解‘武士道’這一名稱,帶有濃厚的江戶時期的色彩,而封建社會初興時期武士道德的真實情況,和這種‘武士道’相比,具有令人難以想象的不同性質。”②

【藏書閣】淺談《平家物語》(上)

日本武士

在知道了這些之後重新來看《平家物語》中的武士精神,就會發現他們和後世鼓吹的“武士道”之間的區別。

前者是中世紀開頭武士階級所表現出來的與貴族階級相對立的一種行為規範,而從事“弓馬之道”是武士的一種自覺意識,那種尚武精神,和重名聲、重廉恥重簡樸的精神都是剛好和腐朽的貴族階級意識相對立的;至於後世盛傳的“武士道”,這個名稱開始出現於江戶時期,這時武士階級已經失去了歷史上的進步作用,它宣揚的是一些僵死了的,格式化了的行為規範,提倡愚忠與絕對服從,是為面臨死亡的世襲封建主利益服務的。明治維新之後,這種“武士道”精神被繼續加以誇大,用來為天皇制軍國主義服務。

因此,“武士道”會讓人們將它與野蠻且殘忍的軍國主義聯絡起來,並對它產生厭惡之情。總之,我們不能將《平家物語》中反映的中世紀初期的武士階級與江戶時期之後已經腐朽了的武士階級的兩種精神狀態等同起來。中世紀初期的武士階級擁有著這樣一種蓬勃的務實精神,成為推動歷史進步的巨大力量。

【藏書閣】淺談《平家物語》(上)

日本武士

《平家物語》對於早期武士精神進行了不分良莠地進行了描繪,但是從作品的總傾向來看,作者還是鞭笞了王公貴族和退化的武士平氏,熱情頌揚了虎虎有生氣的源氏大軍。可以說,源氏大軍正是因為早期的務實精神才由被動轉為主動,消滅了平家,建立了鎌倉幕府,從而開拓出日本中古史上的新局面。因此可以說,《平家物語》是日本新興武士的一曲頌歌,它捕捉到了武士的本質,透過他們的“死”表現了“生”的光輝,武士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所說的言辭或行動打動著讀者的心,而《平家物語》正是主張“死的美學”的“男人的文學”,在日本古典文學史上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

①《平家物語》,申非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②以上引文均見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巖被新書1961年出版,P114—115。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