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從史前人類到二戰後的世界秩序——巴以衝突的前世今生

2022-01-13由 鐵馬老言 發表于 歷史

從史前人類到二戰後的世界秩序——巴以衝突的前世今生

瞭解了中東的歷史,就知道為什麼會有今天,也才知道該如何尋找未來的答案。

中東地區是人類文明發源的搖籃。

在12000年到11000年前,農業發祥於土耳其東南部和敘利亞北部,那時候當地的採獵者們就開始馴化動植物了,包括小麥、大麥、黑麥、豌豆、牛、豬和羊等。大約9000年前,農業開始向西擴散到當今的希臘,而大致在同一時間它也開始向東擴散,到達瞭如今的巴基斯坦和印度河流域(很多後來也擴散到了中國) 。

在10000年前,歐亞西部有四個主要的人群,雖然地理距離很近,但是這四個人群相互之間的遺傳差異程度非常大,和今天歐洲人和東亞人之間的差異一樣大。

到了3300年前左右的時候,在不斷的民族對抗和遷徙中,原來居住在耶路撒冷這塊地方的赫梯人倒下了,邁錫尼人不可思議的被摧毀了,統治這塊地方100多年的埃及人也搖搖欲墜——一個被稱為希伯來人的民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需要說明一點的是,無論是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希伯來人(今天的猶太人),還是阿拉伯人,大家都是外來者,只不過來的時間有先後,居住的時間有長短而已。而且,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彼此之間有著非常多的種族交流,就象是一個村裡的兩個不同家族一樣。而現在居住在以色列的猶太人,很多是由歐洲迴歸的,他們在歐洲和當地人之間有了很多混血,在種族上更接近於歐洲人。相反,一直留在阿拉伯世界的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有著很多混血。很多猶太人彼此之間的差異,遠大於他們與阿拉伯人之間的差異。

在公元前500多年到300多年的時候,耶路撒冷先後屬於巴比倫帝國和波斯帝國,耶路撒冷這片地方是帝國的一個省,這時的帝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個民族之間相安無事,希伯來人也非常服從帝國的統治,一個猶地亞先知還奉波斯國王居留士為彌賽亞(猶太教指受上帝差遣,並被賦予偉大能力和忠誠、堅貞者)

在公元前336年到公元前166年,耶路撒冷成了馬其頓帝國統治的地區,而到了公元前66年,羅馬帝國入侵耶路撒冷地區,而且因為遭到猶太人的抵抗,羅馬人血洗了這座城市,在街道上肆意砍殺耶路撒冷人,由於猶太人不斷起來造反,因而也就不斷遭到羅馬人的大屠殺。

公元0年,耶穌誕生了,他本身是一個加利利人,算猶太人中的一種,他的基督教教義也是從猶太教的傳統中演變而來,當時在耶路撒冷地區,各種新創的宗教派別非常多,都用宗教為武器拉攏力量,一方面對抗羅馬人的統治,另一方面去進行家族與民族之間的對抗。

當時,阿拉伯人與猶太人都生活在這片地區,都屬於羅馬人統治,是羅馬帝國的一部分。但是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經常爆發戰爭,但這種戰爭就象一個村裡兩大家族之間的戰爭一樣,更多的是爭奪土地、水源的生存之戰(這塊地方缺水嚴重,對水的爭奪就是對生存權的爭奪)。當然,時間久了,由於雙方都以宗教為團結族群的武器,宗教信仰的不同也就成了矛盾的焦點,是雙方指責對方的藉口,但真實的緣由其實是爭地、爭水。

耶酥後來被羅馬統治者在十字架上釘死,而出賣他的就是他門徒 中的一個猶太人猶大,此後基督徒很長時間內都將猶太人視為死敵,這為後來的歐洲排猶運動埋下了伏筆。

按說,耶酥是以一個造反者的身份被羅馬人殺害的,但基督徒們卻把自己重塑為一個敵視猶太人,而不是羅馬人的宗教。於是,羅馬成了他們的聖城。此後,大批基督徒遷往羅馬城,並且在羅馬因為他們信仰的基督教與羅馬原本的多神教的衝突,發生了很多的殉教行為,直到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為了戰爭的需要,宣佈基督教合法,不久又自己皈依了基督教,使得基督教成為統治歐洲的主流宗教。

而猶太人,因此成為了基督教世界的敵人。

此時,猶太人仍然處在羅馬帝國統治之下,於是對猶太人的迫害也就愈益加劇,君士坦丁下令:任何試圖阻止其兄弟改信基督教的猶太人都要被即刻燒死。在羅馬人統治期間,猶太人一直生活在被壓迫與奴役的狀態。

到了公元七世紀,原本在這塊地方處於弱勢地位的阿拉伯人崛起了,此前,因為阿拉伯人比較分散,都是一個個遊牧的部落,所以在這個地區處於弱勢地位。但穆罕默德出現後,在原來基督教和猶太教的基礎上創立了屬於阿拉伯人自己的伊斯蘭教,從而將阿拉伯人團結在了一起,創立了阿拉伯帝國。悲催的猶太人,又淪落到了被阿拉伯人統治的地步。

阿拉伯帝國一度非常強大,統治了包括現在埃及和周邊北非、伊朗、伊拉克、阿拉伯半島等大片土地,連西班牙南部等歐洲領土都屬於阿拉伯帝國的疆土(現在西班牙南部還保留著很重的阿拉伯文化印記)。

阿拉伯人歷史上和猶太人戰爭不斷,穆罕默德對猶太人也沒有什麼好,他驅逐了猶太人,而且嚴懲了猶太人的一個大家族,以儆效尤,全族七百個男人被殺,婦女和兒童被充為奴。

但在阿拉伯帝國統治期間,總體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相處還算是和平的,因為當時阿拉伯實力強大,而猶太人只能甘心於被統治的命運,而耶路撒冷是雙方共同的聖城。

到了十字軍東征的時候,猶太人要麼被殺,要麼被迫改宗,以報復他們殺死基督,此時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倒是同仇敵愾,共同對抗歐洲的基督徒。當十字軍攻陷耶路撒冷時,有十萬人在聖殿山被殺,其中包括許多穆斯林神職人員和蘇菲派苦行僧。當然也包括大批的猶太人。那時基督教世界是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共同的敵人,他們之間倒是共同戰鬥的盟友,歷史是不是很滑稽?

而到了十六世紀,奧斯曼帝國崛起了,突厥人成了包括埃及、阿拉伯半島、土爾其、伊朗等大片地區的統治者,而這一次阿拉伯人和猶太人,都成了被奧斯曼帝國統治的民族。在奧斯曼帝國治下,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基本上相安無事,國王蘇萊曼在希律王宮外砌了一段牆劃給猶太人,供猶太人祈禱,這就是現在著名的哭牆。當時猶太人數量遠少於阿拉伯人,活動也受到嚴格的限制,但至少彼此還能和平相處。

而此時,歐洲宗教改革後,基督教世界開始崛起,西班牙、英國先後成為世界霸主,而中東這塊原本的世界中心地帶,隨著大航海的發現,地位開始下降,慢慢成為被邊緣化的地區,阿拉伯世界的文明也開始衰落,而在中世紀時,伊斯蘭文明是領先於歐洲文明的,那時它是歐亞大陸的中心,東西方文明的聯結點。海洋文明的興起,讓大陸文明失去了原本的優勢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法國和俄羅斯組成協約國,而德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組成了同盟國。英國人為了分化奧斯曼帝國,派了不少間諜去奧斯曼分化其內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著名的阿拉伯的勞倫斯。勞倫斯是一名英軍軍官,他深入阿拉伯地區,利用阿拉伯人對奧斯曼統治者的 不滿,煽動阿拉伯人起來造反,承諾戰後幫助阿拉伯人獨立。在他的鼓動下,阿拉伯酋長們紛紛組織軍隊,幫助英法軍隊進攻奧斯曼政府軍,對於協約國最後的取勝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戰後,英法政府並沒有兌現幫助阿拉伯人獨立的承諾,而是將其納入了自己的殖民地,其中法國佔領了敘利亞,英國佔領了埃及、巴勒斯坦、伊朗、伊拉克等大片地區。這自然引來了阿拉伯人的極大不滿,所以或者起來反抗,或者對英國人的統治採取不配合的態度。

而原本生活在這一片地方的猶太人,可謂命途多舛,先後被巴比倫王國、波斯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英國人統治著,俄羅斯人也對這塊地方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在這個統治過程中,猶太人也是顛沛流離,處於受壓迫屠戮的命運,遷徙到了歐洲的大片地方。但是,猶太人無論流落到哪裡,都保持著自己的語言與宗教信仰,他們是唯一一個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的民族。

因為不被這些國家主流群體所接受,所以猶太人只能從事當地人不願意從事的職業,比如經商、放貸、手工業等,因為這些職業在基督教看來都是有罪的低等職業,但他們卻因禍得福,因此積累了巨大的財富,成為歐洲最有錢的民族。當時歐洲還很分散,是一個個小的公國,這些公國之間打仗需要錢,都是找猶太銀行家借,往往幾個國王打仗,背後提供財政支援的都是猶太人。猶太人還承擔著給這些國王收稅、理財的重任。

但是,十九世紀中期開始,歐洲從家族國家向民族國家轉變,而且基督教世界自身也開始重視工商業,於是不再需要猶太人,甚至因為利益發生了嚴重的矛盾,自然,原來就和基督教有仇,又不是同一個民族,也不是自己國民的猶太人,成為歐洲共同的排擠物件,很多猶太人被殺害,財產被沒收,猶太人在歐洲陷入四面楚歌當中。

於是,一場猶太復國運動自然而然的興起了,既然歐洲大陸沒有猶太人的生存之地,那猶太人就要尋找一個自己的家園,而這個家園最合適的地方,當然就是耶路撒冷,那是他們祖先三千多年前就開始生活的地方。當時在耶路撒冷,四萬五千三百個居民中,有二萬八千人是猶太人,對於全世界流浪的猶太人來說,回到耶路撒冷,就是回家。

1897年,歐洲的猶太復國主義者通過了自己的復國計劃,由此拉開了現代巴以衝突的導火索。

一戰之中,一個出生於俄羅斯,名叫哈伊姆、魏茨曼的科學家,因為在戰爭期間對英國有功,加上他傑出的聰明才智,成功說服了當時的英國外交大臣亞瑟-貝爾福,通過了支援猶太人復國的《貝爾福宣言》:英國政府贊成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民族國家……但應明確理解,不能做任何損害目前巴勒斯坦非猶太人公民和宗教權利的事情。從此徹底改變了中東的局勢。

當時,英國是世界霸主,而包括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地區是英國的殖民地,有了貝爾福宣言,猶太人等於拿到了復國的尚方寶劍,於是,一批批猶太人回到耶路撒冷地區,他們從巴勒斯坦人手上購入土地,開始了重新創業的歷程。歐洲的猶太人很多都非常富裕,而巴勒斯坦土地非常貧瘠,所以價格並不高,猶太人購買的土地很快達到了相當高的數量。

在初期,復國運動的領導人魏茨曼和古裡安(他們後來分別成為以色列第一任總統和總理,是以色列的建國國父)仍希望漸漸地發展民族家園,並與阿拉伯人和平相處。古裡安想讓阿拉伯工人和猶太工人“共享一種和諧友好的生活”。但是雙方無法共識,猶太人想要這個國家成為猶太人的,而阿拉伯人要這個國家成為阿拉伯人的。雙方不斷爆發暴力衝突,而每一次衝突都是對雙方極端分子的一種培養,雙方的矛盾越積越深。

接著就是二戰,歐洲對猶太人的迫害與日俱增,不僅是德國,包括蘇聯、波蘭、捷克等,很多地方的猶太人都被屠殺或者流放,於是他們紛逃離生活了幾代幾十代的地方,有的逃去了美國、英國,有的投奔了他們的精神家園耶路撒冷。

二戰結束後,英國決定退出巴勒斯坦地區,並且制定了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分治的計劃。然而,這項方案猶太人接受了,巴勒斯坦人拒絕接受,他們認為整個巴勒斯坦都是他們的,畢竟猶太人離開這片地區已經達一千多年,在七世紀的時候,阿拉伯人就統一了這塊地區,只剩下極少的猶太人還生活在耶路撒冷,如今突然要將差不多一半的土地讓給以以列人,他們拒絕接受。

1948年5月14日,猶太人正式宣佈建立以色列國,美國總統杜魯門和蘇聯政府都宣佈承認以色列(美國政府內部當時還極力反對)。但是第二天,由埃及、約旦、敘利亞、伊拉克等阿拉伯國家組成的盟軍就開始進攻新生的以色列,盟軍數量達16萬多,而以色列臨時拼湊起來的軍隊才2萬8千人,盟軍是以軍的近7倍,裝備也優良得多。在當時的阿拉伯盟軍看來,滅掉還在襁褓中的以色列是分分鐘的事。但結果,也許因為耶路撒冷是猶太人生存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們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頑強的打敗了強大的阿拉伯盟軍。

此後,阿拉伯世界幾次向以色列發動戰爭,但以色列越戰越勇,一次次將阿拉伯人打得屁滾尿流,以至於阿拉伯世界再難組織起大規模的對以戰爭,戰爭變成了巴勒斯坦人以恐怖活動為主要形式的破壞,而人口不斷增加(從建國時的不足一百萬到今天的近千萬),軍事實力不斷增強的以色列軍隊,利用先進的軍事裝置,強大的外援(西歐和美國現在基本站在以色列一邊,而阿拉伯國家沒有象樣的幫手),在強敵環伺的阿拉伯地區活成了一個神話般的存在,將巴勒斯坦人擠壓得空間越來越小。

二戰之後,原來屬於英、法殖民地的地區都紛紛獨立了,整個阿拉伯形成了十幾個國家,但是雖然除了以色列,其它都是伊斯蘭國家,而且多數是阿拉伯人,但是他們之間並不是鐵板一塊,整個伊斯蘭世界,各自的態度也不相同。

比如這次巴以衝突後,一心想當伊斯蘭世界老大的土爾其總統埃爾多安跳得最歡,給馬來西亞、奈及利亞等伊斯蘭國家元首打電話,意思是整個伊斯蘭世界要聯合起來,一致討伐以色列的暴行。但是這些國家元首基本不吭聲,畢竟他們距離巴勒斯坦十萬八千里,事不關己何必出來自找沒趣。其它如沙特、阿聯酋、科威特等和美國一貫交好的,自然也不會出來給巴勒斯坦人撐腰。而伊拉克、埃及、卡達等國也只是當和事佬,勸雙方保持冷靜剋制,真和巴勒斯坦人站一起的也就是土爾其、伊朗、敘利亞等少數伊斯蘭國家,但他們的實力根本不足以對以色列形成威脅,所以以色列可謂是有恃無恐。

決定雙方命運的,終歸還是實力,目前以色列佔絕對優勢,所以巴勒斯坦人儘管不服,但短期之內也沒有任何辦法,只能打掉牙往肚裡吞,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兩個已經打了幾千年的民族,也許還要繼續打幾千年?

這次巴以衝突後,很多人分析說到底錯在誰,該支援誰。說實話,巴以之間的衝突就是一本扯不清、辯不明的爛賬,如果雙方非要分清是非曲直,那就永遠只有扯不完的皮,打不完的仗。

回顧人類歷史上的族群對抗,要麼是一個民族戰敗後臣服,融入另一個民族,要麼是一個民族將另一個民族徹底消滅,要麼是一個民族打敗後遷徙到其它地方生活。然而,這三種模式在今天都已經行不通,兩個民族只能繼續在這塊土地上生存下去。

既然曾經仇恨了近二千年的基督教世界與猶太人能冰釋前嫌,和平共處,那同處一地的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為什麼就不能既往不咎,忘記仇恨 ,共奔未來呢?

和平,是每一個民族共同的追求,帶領自己的民族走上和平之路,追求未來長遠的發展,是一個領導人對自己民族最大的貢獻,而這也應該是所有族民應該形成的共識。

參考書目:

《史前人類簡史》 史蒂文-米森(英)

《人類起源的故事》大衛-賴克(美國)

《耶路撒冷三千年》 西蒙-蒙蒂菲奧裡(英國)

《大征服-阿拉伯帝國的崛起》休-肯尼迪(英國)

《奧斯曼帝國的衰亡——一戰中東,1914——1920》 尤金-羅根

《我的應許之地-以色列的榮耀與悲傷》阿里-沙維特(以色列)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