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耶路撒冷——三大宗教聖地

2021-08-27由 燭龍2020 發表于 歷史

一、概述

耶路撒冷(阿拉伯語:القدس الشريف 、英語:Jerusalem、希伯來語:ירושלים 、拉丁語:Yerushalayim或Yerushalaim),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共有的首都(雙方都有爭議)和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是耶路撒冷區的首府、原巴勒斯坦最大城市。

耶路撒冷是猶太教、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新教、東正教)、伊斯蘭教(包括遜尼派、什葉派)的聖地。

耶路撒冷位於近東黎凡特地區,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在地理上位於猶大山地,介於地中海與死海之間,被譽為三大一神宗教的聖城(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

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的首都,隨著以色列永續性的入侵,1980年,以色列立法認定耶路撒冷是該國“永遠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而後,1988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宣佈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國的首都。目前耶路撒冷由以色列實際控制。

耶路撒冷麵積只有126平方公里,被一圈城牆所圍繞的耶路撒冷老城。著名景點有猶太教的哭牆和聖殿山、穆斯林的圓頂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以及基督徒的聖墓教堂和苦路。

耶路撒冷位於猶地亞山區頂部,海拔790米,是古代宗教活動中心之一。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分別根據自己的宗教傳說,都奉該城為聖地。城圈面積約1平方公里,劃為4個區。

耶路撒冷東部為穆斯林區,包括著名的神廟區。神廟區的聖地有摩哩山的巖頂(伊斯蘭教)及巖頂上的聖殿(伊斯蘭教)、阿克薩清真寺、哭牆(猶太教)。西北部為基督教區,有基督教的聖墓教堂。西南部為亞美尼亞區。南部為猶太教區。城西南面的錫安山為猶太教又一重要聖地。城東的橄欖山有基督教與猶太教聖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耶路撒冷曾由聯合國管理。1948-1949年以色列佔領了耶路撒冷西部建立了新市區,約旦則佔領城東舊區。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佔領了整個耶路撒冷,並於1980年宣佈耶路撒冷為以色列的首都。

在聯合國的決議中,耶路撒冷被分割到巴勒斯坦,所以以色列在建國時定都特拉維夫。第一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佔領西耶路撒冷。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佔領東耶路撒冷。

1948年耶路撒冷成為國際共管城市。以色列建國之初政府機構多設於特拉維夫,但從1950年開始耶路撒冷成為以色列的首都,之後該國的總統府、大部分政府機關、最高法院和國會均位於該市。1980年,以色列國會立法確定耶路撒冷是該國“永遠的與不可分割的首都”。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也宣佈耶路撒冷將是未來巴勒斯坦國的首都。在21世紀,耶路撒冷仍然是巴以衝突的中心。

二、發展歷程

公元前20世紀前後,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

公元前13世紀菲力斯人在沿海建立國家。

公元前13世紀末希伯來人各部落遷入定居。

公元前11世紀猶太人建立希伯來王國,後亞述、巴比倫、波斯等外族都曾佔領巴勒斯坦。

公元前1世紀羅馬共和國侵入,絕大部分猶太人流亡世界各地。

公元7世紀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斷移入,並和當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現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1099年,十字軍攻陷耶路撒冷建國,由封建領主建立起來的法蘭克式的封建國家。

1174年,著名的耶路撒冷傳奇國王鮑德溫四世即位,後於1185年因麻風病英年早逝,年僅24歲。

1187年9月2日,在薩拉丁的進攻下,耶路撒冷守軍投降,薩拉丁選在登霄節這一天進入耶路撒冷,以紀念先知穆罕默德在耶路撒冷登霄。

二戰後,猶太人大量從其他地區遷入,同時驅逐巴勒斯坦人,改變了當地的人口成分。

在1948年以前,耶路撒冷主要是巴勒斯坦人為主,城市也由巴勒斯坦人所控制。隨後幾年裡英國開始資助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耶路撒冷的猶太人數量開始增加。

1948年,巴以分治,耶路撒冷劃到巴勒斯坦境內。隨後戰爭爆發,以色列入侵併佔領了西耶路撒冷,東耶路撒冷處於約旦的管理之下。以色列定都特拉維夫。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佔領了整個耶路撒冷,並強迫當地的巴勒斯坦人離開耶路撒冷。

1980年,以色列國會立法確定耶路撒冷是該國“永遠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但是,除了美國以外沒幾個國家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認為該市的最終地位尚未確定,有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雙方談判決定。大多數國家都將大使館設在特拉維夫。而1988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也宣佈耶路撒冷將是未來巴勒斯坦國的首都。因此,耶路撒冷仍然是巴以衝突的中心。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