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中國古代女學霸|斜槓青年王貞儀

2022-01-13由 玄鳥紀錄頻道 發表于 歷史

中國古代女學霸|斜槓青年王貞儀

斜槓青年是近幾年來很潮的群體,他們不滿足單一職業和身份的束縛,選擇成為“海王”,同時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也擁有多元生活。在做自我介紹時,他們常常用斜杆來區分自己的多重身份,如:玄鳥,紀錄片導演/攝影師/自媒體人。這個概念雖然是近幾年才流行的,但不要以為斜槓青年也是現在才存在的哦。

玄鳥前幾天就發現了一個學霸姐姐,也是一個貨真價實的斜杆青年。如果要介紹她的話,應該是

王貞儀,數學家/天文學家/詩人

。而且,更令玄鳥敬佩的是這個寶藏姐姐居然來自清朝。你沒聽錯,就是那個閉關鎖國,封建腐朽,重男輕女的大清王朝。

中國古代女學霸|斜槓青年王貞儀

王貞儀在國內的知名度並不高,屬於典型的牆內開花牆外香。國外社交媒體上有不少關於這個寶藏小姐姐的內容,也有很多好看的插畫。世界權威科學學術期刊《自然》將她列入“為科學發展奠定基礎的女性科學家”。2000年,為了紀念王貞儀的科學貢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把代號43259的小行星,命名為Wang Zhenyi。

中國古代女學霸|斜槓青年王貞儀

中國古代女學霸|斜槓青年王貞儀

一個清朝女子為何會引起國際關注?這個學霸姐姐究竟幹了什麼?和玄鳥一起來了解下這個中國古代斜槓女青年吧。

中國古代女學霸|斜槓青年王貞儀

足行千里書萬卷

1769年,清朝乾隆年間,王貞儀出生在江寧府上元縣(今南京)的一個士大夫家庭。祖父是王者輔,曾任豐城知縣和宣化知府,精通曆算,著述甚豐。父親是清代非著名學者清代學者王錫琛,參加過很多次考試,但一直沒考上,但他精通醫學,以行醫為業。祖母和母親也都是大家閨秀,家庭氛圍和諧,藏書豐富,據說有75櫥。在經濟富裕的江南,在開明的家長引導下,王貞儀自小接觸家中豐富的藏書,認識了更大的世界。由於女子無法參加科舉,她有了更多的機會去看那些“不正統”的東西,尋找自己的興趣。

十一歲時,王貞儀隨祖母去吉林為祖父奔喪,在宣化府生活了5年。其間結識了不少好友,共同研究學問。而且也是在此期間,她跟隨蒙古阿將軍的夫人學習騎馬射箭。史書說她“跨馬橫戟,往來如飛”,達到“發必中的”的程度。為此,王貞儀曾經也得瑟過,寫下了詩句,“亦曾習射覆習騎,蓋調粉黛逐綺靡”。這種get了新技能後,有點自戀的樣子,簡直就是當代青年朋友圈呀。這種真實而又自信的樣子,真是迷死人了。

後來她又隨同祖母和父親去過北京、陝西、湖北、廣東和安徽等地,遊覽名勝古蹟,見聞頗多,也接觸到不少社會實際,而且在父親的影響下,王貞儀也精通醫學。

王貞儀的生活軌跡可以說和大部分清代女子都不同,所謂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女子無才便是德”的陳規爛俗也是一點都沒影響到這位姐姐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憑藉著豐富的知識和出色的思考能力,王貞儀在自己感興趣的數學和天文領域取得了極大的進展。

中國古代女學霸|斜槓青年王貞儀

獨樹一幟數學家

王貞儀在“籌算”方面頗有研究。“籌算“是17世紀初葉,英國數學家納皮爾發明的一種算籌計算法,明末介紹到中國。清代著名數學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稱其為“策算”。

算籌,又被稱為籌、策、籌策等,有時亦稱為運算元,是一種棒狀的計算工具。一般是竹製或木製的一批同樣長短粗細的小棒,也有用金屬、玉、骨等質料製成的,不用時放在特製的算袋或運算元筒裡,使用時在特製的算板、氈或直接在桌上排布。應用“算籌”進行計算的方法叫做“籌算”。算籌在中國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數者不用籌策”的記述,所見的最早記載是《孫子算經》。

王貞儀對納皮爾的算籌及演算法很感興趣,先後寫了《西洋籌算增刪》、《重訂策算證訛》、《象數窺餘》、《重訂策算證偽》和《術算簡存》等一系列數學著作介紹這種演算法。她在著作中對這種繁雜的演算法進行增補講解,使之簡明易懂。王貞儀介紹的納皮爾算籌乘除法,雖然容易理解,但與當時中國的算籌乘除法相比,顯得較繁雜。因此,數學家們沒有使用西洋籌算,一直使用中國籌演算法。我們現在用的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筆演算法是1903年才傳入中國的,在這之前,中國的算術主要是靠珠算和籌算兩種方法。

除了籌算,王貞儀在勾股定理方面也有研究,寫下了《勾股三角解》等著作。

中國古代女學霸|斜槓青年王貞儀

離經叛道天文家

王貞儀在科學上的貢獻主要是在天文學方面。她不僅閱讀中外天文著作,還長年堅持夜觀天象,日算星辰。在日積月累中,她獲得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驗資料。

地球是一個大圓球,站在地球“邊緣”和下半球的人為什麼不會傾斜和摔倒呢?這個問題對現代的人來說已是普通的常識,不用發問。可是在18世紀末葉,雖然我國大多數學者也都承認地球是圓的,但卻很少考慮或回答不了這個不傾斜或摔倒的問題。初出茅廬的王貞儀,經過仔細研究,對這個問題做了通俗的解釋。

中國古代女學霸|斜槓青年王貞儀

她在《地圓論》中說:“人居地上,各以所居之方為正,遙觀異地皆斜立,其人立處皆當傾斜,而今不然,豈非首戴皆天,足履皆地。”翻譯一下,地上的人都認為自己居住的地方為正中,因此遠看別的地方都是斜立的。似乎都該傾倒,實際都不倒,難道不是因為各地的人頭上都是天,腳下都是地嗎?在當時,這是一個很可貴的認識。

王貞儀還對日月食有專門的研究。在古代,日月食現象被蒙上神秘的色彩,比如天狗吃月亮等,甚至還被用來預測吉凶。祖父留給她的古書《靈憲》裡,曾記載著關於月食的理論,稱發生月食時,太陽在地球與月球之間。王貞儀察覺出了其中的錯誤。為了揭開日月食的秘密,她經常披風飲露,獨坐戶外,仔細觀察星象的執行和變化。

有一天,桌面的燈和鏡子給了她靈感,她立馬開始試驗:把水晶燈懸掛在房樑上當作太陽,小圓桌被扳倒在燈下當作地球,而她手拿著鏡子當作月亮,模擬月食發生的情景。她一遍遍地移動著鏡子,反覆觀察太陽、月亮和地球的位置以及相互間的關係。誰能想到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第一次關於月食研究的實驗開展了,而且非常成功。為了解釋月食,她寫下了著名的《月食論》一文。在該文中,她不僅解釋了月食的成因,還對月亮的陰晴圓缺進行了說明,圖文並茂。她所闡述的日月食成因的理論,同現代天文學的認識完全一致。

中國古代女學霸|斜槓青年王貞儀

王貞儀揭開了這些天文現象的神秘面紗,但並不被當時的人們所認可。因為在封建社會,這些神秘的自然現象是統治者的好幫手,所以他們絕不願意人們知道這些真相。而普通民眾知識水平有限,也不會考慮這些問題。由於種種原因,王貞儀的很多成果都差不多是被“雪藏”狀態。

中國古代女學霸|斜槓青年王貞儀

並不婉約女詩人

這個寶藏姐姐,不僅在科學上頗有研究,對文學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可謂是文理雙全。在古代中國,留下名字的女詩人不少,但詞風如此豪放的僅王貞儀一人。

王貞儀踐行的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見多識廣,所思所想自然與閨中小姐不同。所以,詩歌對她來說,不僅是表達個人情緒或女子情思的方式,也是她用來記錄和抗議封建制度的武器。

她的詩豪放大氣,很少脂粉氣息,比較關注勞動人民的生活。她寫的《鱸魚四絕》、《太湖買船曲四首》描繪了漁民的生活;《飼蠶詞》訴述了蠶婦的辛勞;《題搗練圖》感嘆搗練女“一水盈盈空辛苦”;《詠水車》為農民有了水車而減輕了勞動辛苦而高興;《奧南竹枝三十首》描寫了少數民族的生活艱辛。《富春道中時值荒旱感成一律》具體描繪了社會底層的苦楚:

千田無復有春黃,赤地空遭旱魅殃。

村舍幾曾煙戶步,富家聞說粟依倉。

除了描寫農家生活的詩歌,她還用詩歌抨擊當時社會的性別歧視,其中最有名的便是下面這首:

丈夫之志才子胸,誰言女兒不英雄!

足行萬里書萬卷,嘗擬雄心勝丈夫!

這首詩在英文中也影響甚廣:

It’s made to believe,

Women are the same as men;

Are you not convinced?

Daughters can also be heroic?

王貞儀不但能寫詩,在詩學理論上亦有獨到見解。她常為女詩友或學生評詩,往往深言中的。關於怎樣學習作詩,她說:“讀三百篇以端其性情,覽六棚免其枯澀。覽三庸以參其變化,覽宋金元明以博其旨趣,他如離騷之幽婉,漢魏志樸雅,陶潛之沖淡,亦當涉獵焉,庶幾有以知其端倪,竟其源流,達其通變,如是則詩道過半矣。”

中國古代女學霸|斜槓青年王貞儀

舉案齊眉話學術

因醉心學術、堅持真理,王貞儀做好了終身不嫁的準備。但在25歲時,她遇到了詹枚。兩人走向了婚姻的殿堂。婚後,兩人舉案齊眉,詹枚仰慕王貞儀的才學,甘願為她打下手。王貞儀的第一部學術著作《德風亭初集》便是夫妻二人通力合作完成的。

但好景不長,婚後第4年,王貞儀積勞成疾,在家中離去。臨終前,她卻囑咐丈夫將多年手稿刪除或焚燬,至多留下十二三卷,剩下的交由好友蒯夫人處置。

丈夫詹枚在悲痛中將手稿整理校訂,後半生致力於這些手稿的出版瑣事。王貞儀的貢獻才得以面世。好友蒯夫人的侄兒,即清代會典館總纂的著名學者錢儀吉閱後感嘆:“貞儀有實學 , 不可沒。”

中國古代女學霸|斜槓青年王貞儀

王貞儀,這位寶藏姐姐,清朝學霸,潮流斜槓青年,雖然只在這世間停留了短短的29年,卻留下了永不消逝的精彩。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