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雍正皇帝為何要設軍機處?滿清貴族一語中的,大清因此走向滅亡

2022-01-10由 煮酒君 發表于 歷史

雍正皇帝為何要設軍機處?滿清貴族一語中的,大清因此走向滅亡

看過電視連續劇《雍正王朝》的,大多都記得“軍機處”這個機構。它是雍正朝時正式創立的。關於它具體成立的時間,說法很多,有的說成立於雍正七年,有的說成立雍正八年,還有的說成立於雍正十年。但是大部分學者還是比較傾向於雍正七年。這年的六月,因為朝廷用兵青海,便於保和殿的西北角隆宗門內,正式設立軍機房。雍正命令怡親王允祥、大學士張廷玉等密辦軍需事宜,贊襄機務。到了雍正十年的三月,朝廷又在西北用兵,便將軍機房改成“辦理軍機處”。“軍機處”正式成形。

雍正為什麼要設立“軍機處”?據清代著名歷史學家、詩人趙翼在《簷曝雜記》卷一中寫道:“軍機處,本內閣之分局。國初承前明舊制,機務出納悉關內閣,其軍事付議政王大臣議奏。康熙中,諭旨或有令南書房翰林撰擬,是時南書房最為親切地,如唐翰林學士掌內製也。雍正年間,用兵西北兩路,以內閣在太和門外,儤直者多,慮漏洩事機,始設軍需房於隆宗門中,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入直繕寫。後名‘軍機處’。”按照趙翼的說法,軍機處是因為用兵西北,為了經辦軍需以及防止洩漏機密而設立的。

趙翼是清朝有名的歷史學家、詩人,詩風硬朗淺顯,鋒芒盡露。錢鍾書評價其“如新狼毫寫女兒膚,脂車輪走凍石阪”,並且說他的詩少厚實,如刀之刃背,“刃薄鋒利而背不厚”。由詩看史,至少在對於雍正設立“軍機處”的原因看法上,似乎顯得有些“刃不厚”,並未深入。也許清朝文網嚴密,不敢暢所欲言吧。不過,雍正設立“軍機處”的原因,同樣是清朝學者,且是禮親王代善的第六世孫愛新覺羅·昭槤,可能貴族出身,顯得沒有太多顧忌,他在《嘯亭雜錄》中的看法要比趙翼更加直白。他說:“國初設內三院外,其軍國政事,皆付議政諸王大臣,然半皆貴胄世爵,不諳事務。憲皇習知其弊,故設立軍機大臣,擇閣臣及六部卿貳熟諳政體者兼攝其事。並揀部曹、內閣侍讀、中書舍人等為僚屬,各曰軍機章京,其升擢仍視本秩。然後機務慎毖,議政之弊始革。”

雍正皇帝為何要設軍機處?滿清貴族一語中的,大清因此走向滅亡

從昭槤的記述,就可以看出,“軍機處”設立的主要目的是雍正為了革除議政王大臣會議皆有滿人貴族操弄,但卻治國無能的弊政。其實昭槤還沒有明說出更要害的原因:雍正帝靠著設立“軍機處”進一步收緊皇權,直接將內閣與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架空。整個清朝,在法律制度上,“軍機處”一直不是正式的國家機構,也沒有獨立的衙門。軍機大臣除了按照皇帝的旨意辦事,無任何獨立的職權,這個傳述繕撰,只是皇帝的私人秘書,但是其權力遠遠凌駕於內閣之上。朝廷發出任何重要政令,都必須在“軍機處”,而不在內閣。“軍機處”草擬的詔令,有的雖然經過內閣傳達到各部、院執行,但是更多時候,“軍機處”則根本不經過內閣,直接將密封發給地方督撫,稱之為“廷寄”。而各地督撫的奏章,也經由“軍機處”直達皇帝。這充分說明“軍機處”的設立已經使清朝的皇權專制大大超過了明朝。

“軍機處”並無實員,根據皇帝的實際需要而隨時增減。初期只有三四個人,最多時也不超過十一人。雍正帝從閣臣與六部尚書、侍郎等中選出熟稔政事的人,“兼攝其事”,稱之為“軍機大臣”,他們都是屬於兼職,不設專職,以品級高、資歷深者為“首席”、“首揆”等。軍機處的官員,稱之為“軍機章京”。軍機大臣之間互不隸屬,只向皇帝一個人負責。軍機大臣雖然地位頗高,因為權力悉歸皇帝,所以並無實權,他們的職責是“掌書諭者,綜軍國之要,以贊上治機務,常日禁庭以待召見”。總而歸之,軍機大臣的職責就是“承旨”,對上傳遞各處的奏摺,對下傳達皇帝的批示諭旨。軍機章京則負責撰寫諭旨、記載檔案、查核奏議等。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雖身處權力的中心,但是“不能稍有贊劃於其間也”。它的一切行為只能聽命於皇帝一個人。由於軍機處有特別高的保密性,這就不同於普通的機構衙門,所以時刻同皇帝保持垂直的聯絡,軍機大臣要隨時待在皇帝身邊,以便能夠快速承辦皇帝的交代的工作。昭槤在《嘯亭雜錄》中講到“軍機為樞密重地,非有特召,不許擅入”,這樣就直接杜絕了其他人員來往的洩密問題。同時辦公地點,也隨皇帝的變化而變化。皇帝視察地方,軍機大臣也必須要一同相隨。

雍正皇帝為何要設軍機處?滿清貴族一語中的,大清因此走向滅亡

雍正帝對於召見軍機大臣議事,也限制頗多。他只允許一名軍機大臣“獨見”,其他軍機大臣不得參與。雍正十年三月,雍正帝命令鑄造軍機處印信,加強管理。由禮部負責鑄造的銀質印信,平時放置在“辦理軍機處,派員管理”。如果使用印信時,“皆立時請印出,大臣監視。用畢隨即繳還,蓋防偷換弊也”。這種互相監督,互相制約,使得任何位高權重的大臣在任何時候,都無法私自使用印信。

雍正帝透過設立的“軍機處”跨過朝廷設立的法定機構,將軍機大臣握在手中,成為自己的辦事秘書,然後擺脫了朝廷官僚機構的牽制,使得手中的權力大增,自己的諭旨不經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內閣討論,可以直接下達到任何地方、任何一個部門,這固然提高了行政效率,保證了君主制的執行,實現了“乾綱獨斷”的統治,但是也不是沒有弊端,所謂“生殺之權,操之自朕”,權力皆由己出,勢必會導致無法無天、偏聽偏信,一旦出現失誤,幾無挽回餘地。

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跑路西安,為了安撫民變四起的人民,釋出“變法”上諭,表示要實行“新政,並設立專門從事”新政“事務的“督辦政務處”。數年後,清廷又提出“預備立憲”,繼續糊弄百姓。宣統三年四月,辛亥革命的火焰燃起前夕,清廷終於出臺了《內閣官制》,成立“皇族內閣”,但是,大勢已去,為時已晚,就在同年,武昌起義的槍聲響起,一個朝代結束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