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北京大同

2022-01-10由 無遠不往 發表于 歷史

北京大同

1949年12月,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次城市規劃會議在北京市政府辦公大樓舉行,當時北京市百廢待興,會上對北京未來的城市規劃理念與方案進行了激烈的討論。

以外國專家為首的部分人認為:應以天安門廣場為中心,在長安街兩側建設新中國首都的行政中心。同時作為一個首都,應不僅為文化的、科學的,藝術的城市,同時也應該是一個大工業的城市。

北京大同

而同樣與會的梁思成和陳佔祥則持相反意見,他們認為,當時北京內城的人口已有130多萬,面積62平方公里。三海、故宮、各大公園約佔去10平方公里。居民均集中居住於其餘52平方公里的舊城,人口密度為21400餘人/平方公里,遠遠超出8000餘人/平方公里的現代標準。

而新中國中央政府軍政機關未來可達15萬人左右,加之安排他們的眷屬,預估達60萬人。已經擁擠不堪的舊城,已經難以容下這麼多的新增人口。如果為這60萬人口在城外建宿舍,他們每天在老城的行政中心上班,每年要增加的途中往返的時間和能源消耗將十分巨大。如果為了節約能源與時間,就近為他們建宿舍,又要動遷大量老城居民,為拆遷戶另擇新居的成本,加上為行政人員在城內拆舊房建新房的成本,這筆開支將十分巨大。

因此,會上雙方的交鋒十分激烈。

北京大同

會議結束後,梁思成與陳佔祥一致認為,北京的城市規劃事關一座千年古都未來的命運,作為規劃專家,他們責無旁貸。經過反覆商議,梁陳二人決定拿出一個具體的文字方案,全力以赴據理力爭。

1950年2月,梁思成先生和陳佔祥先生共同提出《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設》,史稱“梁陳方案”。它的內容,不是梁思成反對拆城牆那麼簡單狹義,也不僅僅是為了一個北京古城的完整留存。“梁陳方案”所包含的正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城市發展理念,它是一個全面的、系統的城市規劃設計建設書。

本著“古今兼顧,新舊兩利”的原則,梁、陳建議把中央行政中心放到西郊,為未來北京城的可持續發展開拓更大的空間,避免大規模拆遷的發生,降低經濟成本,自然延續城市社會結構及文化生態;另一方面,提出平衡發展城市的原則,增進城市各個部分居住與就業的統一,防止跨區域交通的發生。

北京大同

梁、陳認為,蘇聯專家的方案是歐洲十九世紀的大建築物長線的沿街建造,迫臨交通幹道所產生的大錯誤。“以無數政府行政大廈列成蛇形蜿蜒長線,或夾道而立,或環繞極大廣場之外周,使各單位沿著同一幹道長線排列,車輛不斷地在這一帶流動,不但流量很不合理地增加,停車的不便也會很嚴重“。

遺憾的是,經過多方抉擇,梁陳方案最終並未被採納。

時至今日,“梁陳方案”已經是一份封存進歷史的規劃檔案,有趣的是,60年以後,這份方案卻獲得了與另一個偉大城市共命運的機會。

2008年初,大同提出“一軸雙城,分開發展;古今兼顧,新舊兩利;傳承文脈,創造特色;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名城保護基本思路,正是梁思成先生那永遠閃爍著時代光輝的城市規劃思想的具體實踐。立足古城搞保護,跳出古城求發展,把保護與發展分開,在兩個不同的空間,尋求兩全其美、互利共贏之路。大同可能是中國目前唯一按照“梁陳方案”保護古城的城市。

近10餘年來,大同市對城市規劃進行再造,逐漸堅定了改變城市面貌的決心和行動,從拆遷開始,以及迅速出現的效果,正在悄然滲透進大同人文化心理上最敏感的領域,開始攻破自尊與自卑不斷拉扯的二元心理結構。

北京大同

大同市的宏大計劃,就是把50年代初針對北京城的“梁陳方案”,在大同付諸實施。“兼顧古今,新舊兩利”,以南北走向的御河為界,東邊建立新城,為現在的御東新區,西邊保護老城,試圖將大同古城牆內3。28平方公里區域恢復到明代時期的面貌。此舉的難處則在於,過程必然涉及大量的拆遷工作,以及鉅額資金需求。這對任何一個經濟落後的城市而言,都意味著政府大量舉債。因此就像硬幣有正反面,山西市長曾說過,對一個從政官員來講,這條古城保護的道路,充滿艱辛、風險和爭議。但古城修復中最重要的是儲存原有的城市肌理,這樣的古城肩負著更豐厚和立體的歷史記憶,也更能體現城市給人的關懷。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