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真正的神仙世界—梁唐篇:(廿一)太清(四)天界也有三山五嶽!

2022-01-08由 二十一世紀新搜神記 發表于 歷史

上面介紹了太清境的高層人士,而剩下的仙人們大概可以分為三大系統,正好可以對應之前的三大尊者。以地真類對應張叔茂的天真皇人位、以人仙類對應元始天王的修道者位、以天官類對應玄成青天上皇位。

現在來說說“地真”,所以叫他們“地真”是因為這一類的仙人大多有“真人”之類的稱號,並且管理著名山大川。不過也不要把這些名山與我們生活中的名山簡單對應。這裡面的名山不光是我們凡人所看到的部分,還包括山中隱藏的洞天,也就是小仙界。每個洞天都是個世界,有大有小,大的甚至可能比地球世界還要大呢。

真正的神仙世界—梁唐篇:(廿一)太清(四)天界也有三山五嶽!

宇宙也是個洞天

但“洞天”在《位業圖》上應該屬於第六層的地仙。然而按照中國神話的“天地相應”原則,人間有的事物,天上也應該有。象五神帝的治下,天地仙凡都有相近的領域。所以這裡提到的山脈,應該不只在人間,在太清天中也有相對應的地理。因此這些真人在天界也可以對人間進行相應的管理。也就是說,地上有五嶽四瀆,太清天中也有五嶽四瀆。天地是一一對應的關係。洞天也應該歸屬天界管理。

地真們還可以再細分為兩個級別, 一個是“天級”也就是管理太清天界的仙人們。他們與人間沒多大關係。另一個是“地級”,也就是管理與人間對應的三山五嶽的真人。不過現在他們也多被世人遺忘了。

先來說說“天級”,天級的神仙有五位,他們是:

泰清王、太清仙王趙車子、太清仙王李元容、太清右公李抱祖、小有仙王鄧離子。

但是實際上可能只有四位,因為第一位“泰清王”可能就是後面“趙車子”、“李元容”的總名。但也不一定是《位業圖》有錯,因為按照記載,當年

黃帝

尋找天真皇人時,在峨眉山北絕崖下遇到了三位

作客

的“太清仙王”。在這裡我們只知道太清仙王有趙車子、李元容,獨缺第三位的名字,可能就是“泰清王”。

真正的神仙世界—梁唐篇:(廿一)太清(四)天界也有三山五嶽!

每個泰清王管理的區域也等同一個世界盃

太清仙王趙車子很有名,因為他就是“八真”之一,只可惜是個吊車尾的,八真中其他七個不是在上清境就是在太極境,就他一個在太清境。

太清仙王李元容也是赤松子的弟子,但事蹟不明,不過能夠在太清仙境稱“王”,估計怎麼著也能掌有一方土地山川。

相比之下,同在太清境的“太清右公李抱祖”地位似乎不是很高,只知道他是岷山人,是吃了青精餸飯成仙的。對於這種仙食的來歷,“太極境”已經介紹了。

小有仙王鄧離子也是是赤松子的徒弟,但事蹟不詳。前面說過,小有洞天是清虛三十六天的第一洞天,可能就在太清境也未可知。

地級仙人就多了, 以“三山五嶽”為龍頭,還有其他大小山頭以及著名河流的仙人。先來說說何為“三山五嶽”。這是個成語,但很多人都有些誤解,包括一些辭書。象我小時候,老師就以廬山、黃山、

峨嵋山

為三山。五嶽倒沒太大的爭議。

事實上廬山、黃山、

峨嵋山

為三山是很晚近的事,差不多是現代旅遊開發的產物。而“三山五嶽”最關鍵是其神性,而不是旅遊的風景好壞。黃山所以名聲大噪,其實源頭是明代徐霞客一句:“黃山歸來不看嶽,五嶽歸來不看山”。其實徐霞客已經生活在明朝末年,他是突破宗教的極限從地理與旅遊角度來觀察中國的名山大川的宗師。但他眼中的山河絕不是中國山嶽文化的全部。更別說我們現在的很多“傳統文化”其實都是四九年後的創造。

真正的神仙世界—梁唐篇:(廿一)太清(四)天界也有三山五嶽!

現代人相信的三山五嶽

五嶽所以稱之為五嶽,是因為自上古開始,五嶽被視為通天貫地的五根巨柱,它們的偉大不在於山高,不在於景美,而是其強大的文化性。五嶽之神很早就被列入國家祭祀,認為在其上禱告可以直聞天界。所以歷代帝王無不以泰山封禪為其功業的明證。但也沒有幾個實現了自己巡遊五嶽的夢想。

相比之下,黃山、廬山的開發其實要晚近得多。雖然景美,但絕無五嶽在文化上的這般重要。所以力壓五嶽的三山應該沒這幾位的份。相對而言,自秦始皇起就為帝王所看重的“海上三山”才應該是“三山”的真身。

海上三山也就是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本來《列子》傳說東海中有五座仙山,是仙人所居。天帝派下十五隻巨鱉揹著這五座山,以免其飄走。沒想到來了個龍伯國的巨人,一口氣釣走了六隻巨鱉,致使兩座仙山飄入北極沉沒,海上只剩下三座仙山。

真正的神仙世界—梁唐篇:(廿一)太清(四)天界也有三山五嶽!

揹負五神山的巨鰲

但即使是這樣, 它們仍然是人間帝王的目的地。秦始皇、漢武帝幾次派人入海尋山不得,惆悵而死。後來的帝王不敢這樣玩了。他們只能在自己的御花園中興建幾座建築物以象徵這三山。大明宮、圓明園中都有這樣的建築。

這樣的建築的修建也不是純粹為了美化園林。早在漢代,李少君就為漢武帝規劃過“成仙路線圖”。指出:透過吃仙丹就可以看到海上神山,在神山上進行“封禪”就可以得到長生不老。 其實也就是向神仙請示彙報。但三神山畢竟只是個傳說。所以帝王們先是在沿海找了幾個還有些仙氣的地方取了“蓬萊”這樣的名字。再就是退而求其次找上五嶽。最後乾脆就在自己的家裡也修幾個,滿足自己求長生而不得的心。

真正的神仙世界—梁唐篇:(廿一)太清(四)天界也有三山五嶽!

宮殿裡的“蓬萊勝景”

不過按《位業圖》的結構,瀛洲可能就是玄洲,它與稍微提了一下的方丈裡面的仙人都在上清境裡,太清境裡只有名氣最大的蓬萊山的仙人。他們是

蓬萊左公宋晨生、蓬萊右公賈保安、蓬萊左卿姜叔茂、周大賓。

這明顯是根據人間的公卿制來的。

蓬萊左公宋晨生,不知道其來歷,只是知道他曾經接待過曹魏時期的一位叫“張理禁”的道士,兩人討論了玄學上的問題。這位“張理禁”後面還會提到。

蓬萊右公賈保安,經過考證應該是“賈寶安”,只知道他本來是河南人。

蓬萊左卿姜叔茂、周大賓,這兩位故事就多了。

周大賓,也有做“周太賓”,他是秦時的一個道士,不過那時應該說是“道家”,他很有才藝,特別會彈琴,收下了兩個弟子,一個叫糜長生,另一個叫孫廣田。後來他隱居在句曲山下。他的鄰居就是姜叔茂。姜叔茂的來歷更是不凡,他是秦孝公時的一位貴族,受封“巴陵侯”。因此,他的封地被叫做“姜巴”。 現在南鄭這一帶姓“姜”的人都是姜叔茂的後人。

是什麼讓姜叔茂拋下功名與妻兒?可能是遇到了有名的鬼谷子,知道了成仙的方法。於是來到句曲山,遇到了周大賓。兩人在句曲山,其實也就是茅山下一起修煉,修煉的方法是種五果五辛菜。收穫了後賣了換丹砂來煉丹。現在大茅山西邊有座韭山,山上有大韭、蒜薤,這些都是當年這倆人留下來的。

真正的神仙世界—梁唐篇:(廿一)太清(四)天界也有三山五嶽!

大韭其實也是仙藥

最後兩人都成了仙,在蓬萊山上當了左卿。姜叔茂寫了封信給太極境裡的官僚,內容是這樣的:“

昔學道於鬼谷、道成於少室。養翮於華陽,待舉於逸城。時乘飆輪,宴我句曲。悟言永嘆,代謝之速。物存人亡,我勞如何

。”把自己成仙的經歷和心路變化說得很清楚。

現在來說說五嶽真人。太清境中與五嶽有關的仙人有十一位,他們是:

五嶽君、五嶽司西門叔度、中嶽真人高丘子、中嶽真人孟子卓、中嶽真人王仲甫、中央真人宋德玄、中嶽仙卿衍門子、少室山伯北臺郎千壽、西嶽真人馮延壽、華山仙伯秦叔隱、南嶽真人傅先生。

奇怪的是,這裡只有三嶽,沒有東嶽與北嶽。其實可能是因為這兩個地方更為崇高。茅盈的封號就有“東嶽上真卿”之職。北嶽在上清境有“北嶽蔣夫人”與“北嶽上真山夫人”兩位。另外,王喬也有職“領五嶽司命”。這些都證明了上清境對太清境的控制。

和太清境的結構一樣,五嶽仙人中還有一個高階層。他們就是“五嶽君”和“五嶽司西門叔度”,負有總領五嶽之職。

五嶽君應該是五位大神,他們負有管理五嶽之職,也就是守衛中華人民之職。因為上古信仰,五嶽就是中華的地標。之外就是外夷了。

《太平廣記》上說五嶽君就是儒家五帝。《封神演義》上說黃飛虎、崇黑虎、聞聘、崔英、蔣雄為五嶽大帝。其實這些不衝突,因為按《位業圖》的說法,五嶽君是五百年換一次的。每個都有任職期限。其實這裡也涉及了宗教鬥爭。

真正的神仙世界—梁唐篇:(廿一)太清(四)天界也有三山五嶽!

五嶽大帝

因為五嶽是源自遠古的信仰。所以很早就成為宗教鬥爭的焦點。因為它們很早就成為官方的祭祀,是為“十八廟”之一。前面提到的五帝也是以五嶽為基地。因此起源草根的道教無法控制。結果在唐玄宗年間,茅山宗師司馬承楨上了個摺子,聲稱當時祭祀的五嶽神不是真仙,而真仙另有其人,從這時才逐漸完成了道教對五嶽神的控制。這又涉及到古神“三五之爭”的問題。這裡不多做解說。

儘管陶弘景時代道士們沒有實現對五嶽的全面控制。但《位業圖》上還有位總領五嶽的大神,即“五嶽司西門叔度”。

西門叔度很有趣,他不是漢人,是西域康國人,可能是白種人,按漢人的叫法本名應該是“康獻”。與李元容、鄧離子都是赤松子的徒弟。但沒有更多的資料。

以下與中嶽有關的真人有六位,這可能是因為中嶽嵩山本就是古代世界觀中的天地之中,文明的發源地。所以這裡特別提升。這六位真人分別是:

中嶽真人高丘子:這位是商朝人,他是彭祖的弟子,在六景山修煉五百二十年(應該出不了周朝)。天天讀黃素道經(應該是《黃帝內經》與《素問》,《黃庭經》到不了那時候)。製作仙食服用,後來開始煉丹。終於成了陸地神仙。然後又在五嶽間遊歷了二百多年(應該還是出不了周朝)。最後得到了金液(液體金丹),在中山吃了“琅環華”,終於升入太清境,成為中嶽真人。

真正的神仙世界—梁唐篇:(廿一)太清(四)天界也有三山五嶽!

中嶽嵩山

但又說在中山聞喜縣有座“高丘子墓”,道士們說因為高丘子是尸解的,其實這是座空墓。尸解的方式都是要先當一段時間的死屍,然後墓毀飛昇。就象黃帝升龍橋山一樣。高丘子死後七十二年時間。墓崩了,於是有人發掘了他的墓,開棺一看,裡面空無一物,這就是尸解了。值得注意的是,魏晉時代正是道教成仙學說從“尸解”改進到“白日飛昇”的時代。白日飛昇的關鍵就是丹藥。太清境就是丹藥的源頭。因此,這裡的很多仙人都是服丹飛昇的。

中嶽真人孟子卓: 來歷不明,只知道他與王仲甫同在“九玄司”任職。

中嶽真人王仲甫:這是個道士,年代不明。他從小就修煉“二景餐霞法”。很明顯,這是天元丹法的一種。但他煉了四十多年,,還是沒感覺有多少益處。然而他兒子也學了這法,十八年後就白日昇天,這時南嶽真人赤松子就下降了,告訴王仲甫:“你所以沒有飛昇,是因為你本身就有大病,腦官虧減、筋液不注、靈津未溢。雖然煉了‘接景餐霞’,但對身子沒有好處。”王仲甫就在他的指點下服藥治病,再煉餐霞之法。十八年後,他也白日昇天了,在九玄司任職。

中央真人宋德玄:其實這裡應該也是“中嶽真人”才對。宋德玄是周宣王時的人,與其他煉煉者的路子不同的是,他修煉的是上清派的靈飛術,這是存神之法,是內丹的路子。

宋德玄本名叫“宋倫”,“德玄”是字,本是洛陽人,當然,那時還叫“洛邑”。從二十二歲就開始修煉。這時是周厲王甲辰年。他修煉的方式是每天背誦《老子》,吃黃精白朮這兩味仙藥。凝心寢景,抱一沖和,不交人事。這樣專心致志修煉了二十年,宋倫感應到老君出現了。

老君頭上有大圓相,臉上放著金光,披著九色離羅帔,戴著七映暉晨冠,左右有仙童六人,拿著密函等物。他教授了宋倫中景道、通真經、靈飛符。宋倫修行後,一天能行三千里,踏水躍波如履平地。還能變形成為鳥獸,有時變作獐鹿,有時變成鳩鴿。而且他時常看到周圍有六個童子在保護他。於是宋倫就在世間試煉。活了幾百歲,這時已經是周景王時代,西周已經滅亡,春秋開始了。這時他才上升為太清真人。他的弟子就是九疑真人韓偉遠。

中嶽仙卿衍門子:雖然沒有“真人”之名,但其位置可能更高。可能本來是“中元仙卿”,實際應該隸屬地官中元大帝而不是中嶽。事實上衍門子就是秦漢之際很有名的仙人“羨門”也叫“羨門高”、“移門子”,為方仙道所信奉。秦始皇在尋找安期生時也找過他。羨門的師父叫“夜光”。但已經不知道其故事了。可能就是月神。然而他受了與高丘子還有洪崖先生一樣的道法,服用五味子十六年,容顏如同少女。但他最後還是尸解成仙。其墓地在漁陽潞縣。死後四十年,墓崩了,其實也就是羨門飛昇了。等成仙后,他管理著蒙山大洞黃金庭。

真正的神仙世界—梁唐篇:(廿一)太清(四)天界也有三山五嶽!

羨門論道

少室山伯北臺郎千壽:其這這人本姓劉,叫“劉千壽”,仙職是少室山伯、北臺郎。嵩山是由太室山與少室山兩座山峰構成主體。所以他也應該是中嶽仙人。但是除了知道他是沛人,也是《真誥》二十三真人外,我們對他一無所知。很明顯,他也是上清系的人。

西嶽真人馮延壽:這有一個故事。在春秋楚莊王時,有一個市長。這裡的“市長”不是現在的“市長”,他的管理範圍只是一個集市。這位市長叫做“宋來子”。作為一個好市長,他每天都把市集打掃得乾乾淨淨。這樣過了很多年。有一天,一個老乞丐到了這個市集,唱著歌來要飯。他唱的歌是:“

天庭發雙華,山源彰陰邪。清晨按天馬,來詣太真家。真人無那隱,又以滅百魔。

”這個市集的人沒人知道他在唱什麼。只有宋來子忽然明白了。他知道這個乞丐是個仙人,可也不明白他到底在唱什麼。於是就拜這個乞丐為師。這個乞丐就是馮延壽。他本來在周宣王之世做一個史官。後來成仙。但按理說其應該是在上清境的,不知道怎麼回事也來了太清境。

華山仙伯秦叔隱:他也是《真誥》二十三真人之一,是馮翊人。為什麼來到太清境?也是個不解之謎。二十三真人是與十五女真對應的。可能也是當時的著名神靈。

南嶽真人傅先生:這是個有趣的故事。說的是這位傅先生,從小就熱衷道術。後來他進入焦山石室修煉。在這裡度過了七年。終於感動了太極老君下界。注意,所謂“太極老君”應該不是指的“太上老君”而是太極境的“太極左真人中央黃老君”。這才能解釋得以通為什麼有的書上說這位也是“太極真人”。黃老君送給他一個石盤,和一個木鑽,告訴他:“用木鑽把這個盤子鑽透你就可以得道。”這明顯是一件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要知道,石頭比木硬得多。就算滴水可以穿石,但那還得在水流源源不斷的情況下。但這才算得上考驗。因為每鑽一次都需要深思熟慮。儘量的讓石頭被破壞得最大,鑽頭磨損得最小。必須看透石盤上的每一顆石粒的肌理。傅先生果非凡人。他專心致志,晝夜不休,一連鑽了四十七年,終於在鑽頭完全磨損殆盡的同時,把石盤鑽穿了。這時,盤中就露出一顆神丹。傅先生吃下神丹,成了仙,飛昇入太清境。

這事真是不容易。不過如果瞭解細節,你會感覺更不容易。這盤的厚度記載是五尺!這哪是石盤啊,完全是根石琮,石棍。五尺厚度就算是最短的商尺算來也有0。8米,比樓板都要厚幾倍,仙人果然不同凡響!

真正的神仙世界—梁唐篇:(廿一)太清(四)天界也有三山五嶽!

石琮

三山五嶽介紹完了,但太清境是否只有這些名山呢?當然不是的,其他的下次再講。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