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絕塞名山”北嶽恆山

2021-10-26由 軍哥侃歷史 發表于 歷史

“絕塞名山”北嶽恆山

北嶽恆山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五嶽,齊名天下。北宋著名畫家郭熙以“泰山如坐,華山如立,恆山如行,衡山如飛,嵩山如臥”來形容五嶽的山勢特點,但和其他四嶽相比,恆山作為中原政權北面的天然屏障,其最大的特點在於軍事價值無與倫比。恆山山脈東跨幽燕,西控雁門,南屏三晉,北瞰朔漠,自古以來就是中原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的爭奪之地,也是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十分明顯的地理分界線。“據歷代史書記載,這裡僅大的戰爭就不下千次。曾有24位皇帝到過恆山,有13位皇帝在這裡親自帶兵打過仗,許多著名的軍事將領在這裡征戰過,特別是楊家將的故事,在這一帶流傳甚廣。”

“絕塞名山”北嶽恆山

作為古往今來的絕塞天險、交通要衝的金龍峽,居於恆山天峰嶺和翠屏峰之間,峭壁側立,石夾青天,最窄處不足三丈。東岸懸崖上,隱約可見一排石孔,依山而鑿,是北魏時期棧道的遺蹟,公元396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攻破中山,太行山東西兩側的大片土地歸屬於拓跋氏的統治之下。為了加強與屬地的聯絡,拓跋珪大興土木,發兵數萬人,在金龍峽劈山裂石,修建了這條棧道,作為進退中原的門戶,拓跋人透過這條棧道攻城略地,最終統一了中國北方,孝文帝也由此借南征之名遷都洛陽,將民族融合推向高潮。公元1633年八月初九,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地理學家徐霞客走進了恆山,歷時3天遊覽考察,在他所著的《徐霞客遊記》中收錄了《遊恆山日記》。

“絕塞名山”北嶽恆山

北魏時期,北天師道的創始人寇謙之在恆山北麓建立道場,開創了道教體系化的時代。公元448年寇謙之仙逝後,他的弟子為完成師傅的遺願,在恆山金龍峽西壁上建立了一座三面凌空的向西朝拜的道觀,千年之後人們稱之為懸空寺,是中國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遠遠望去,懸空寺如神樓仙閣凌空危掛,更像是玲瓏剔透的雕刻鑲嵌在萬仞峭壁間。登臨而上,鑽天窗、穿石窟、跨飛棧、步長廊,忽上忽下,遊人驚歎於這座古建築奇特構造的同時,也收穫了一份探險般的有趣體驗。在懸空寺周圍,還有不為今人所知的“懸樓十二奇觀”,即空中色相、龍虎捍門、飛簷掛月、鍾瀑和鳴、太白醉書、霞客觀止、蜃樓水簾、素裹紅裝、神鷹守洞、仙鶴雲翔、絕壁飛虹、寶寺佛光。其中的“蜃樓水簾”可謂奇絕天下。每逢暴雨傾盆,雨瀑從寺頂突出的巖頭上飛流直下,濺入峽底,使雲霧中的神樓仙閣好似掛在晶瑩的水簾之中,奇景天成,世所罕見。

“絕塞名山”北嶽恆山

雄峙於恆山主峰天峰嶺南坡的北嶽廟依山而立,這座恢弘壯麗的明代廟宇自建成之日起就顯示出了卓立群山的非凡氣勢,主體建築在中軸線上,背倚絕壁,面臨幽谷,山門前103級臺階陡峭直立,使朝聖的人們如登天梯。恆山五行中屬水,五色中為黑色,故北嶽大帝一身黑衣,穿元旒之袍,戴太真冥冥之冠,佩長津悟真之印,乘黑龍,領仙人玉女七千人,遨遊雲海、鎮守北方。“化垂悠久”匾額高懸,為清代康熙皇帝手書,這塊筆走龍蛇的御書高度凝練了北嶽廟日漸尊榮的發展歷程。恆山山勢陡峭,斷崖林立,除雲峰寺、五嶽宮外,還有不少殿宇、亭閣和樓臺也都背崖臨谷,巧為構築。雄視南天的恆宗大殿,負崖高聳;隱入幽處的北嶽寢宮,嵌入石窟;上應北斗的魁星閣,獨立險峰;下臨神川的三清殿,巧依絕壁,形成了以懸空寺為代表的“奇、懸、險、巧”的建築特色。

北嶽恆山被國家旅遊局評為4A級風景名勝區,山西省十大旅遊景區,其雄渾壯麗的山嶽風光、奇特多彩的人文景觀、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和獨特迷人的邊塞風情,吸引著眾多中外遊客紛至沓來。

“絕塞名山”北嶽恆山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