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遺產?負擔?漢字究竟能不能廢除?

2022-01-07由 八磚學士 發表于 歷史

象形字?六書?漢字的性質沒那麼簡單。

在教育水平呈歷史最高水平的今日中國,隨意在街上抓個人,問ta漢字的性質是啥,大概十之八九會答“象形字”,情況再理想一點,大概會有人提“六書”這個概念。

作為每天都在使用漢字的中國人,大部分人其實對漢字的性質並不清楚。“象形字”固然是漢字發展的一個歷史階段,或者說在早期漢字中,還有一定數量的象形字,但今天大夥用的這套漢字系統,是絕對無法用“象形字”來簡單概括的。

遺產?負擔?漢字究竟能不能廢除?

裘錫圭先生認為,漢字的性質可以概括為“語素—音節文字”,或者“意符音符文字”(意符記號文字)。前者著眼於漢字所能表示的語言結構層次,後者著眼於漢字的表意、表音作用。

至於“六書”,古人那裡就有幾個版本。比如:

版本1: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許慎)

遺產?負擔?漢字究竟能不能廢除?

版本2:象形、會意、轉註、處事、假借、諧聲(鄭眾)

版本3: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註、假借(《漢書·藝文志》)

遺產?負擔?漢字究竟能不能廢除?

雖然它們都同出一源,但我們最熟悉的,則是許慎的這個版本,這跟他的作品《說文解字》在後來中國文化歷史中的地位有關。六書固然是最早的關於漢字構造系統的理論,但很明顯已經無法概括今天的實際情況了。

後來裘錫圭先生提出了他的“三書”說:表意、假借、形聲。但是這也不能概括今天漢字的所有情況,於是又增加了記號字(如五、六、七、八,和那些用草書楷化簡化之後的字,如書、頭)、半記號字(如義、叢)、變體表音字(如刁)、合音字(如覅、㬟、朆、甭、羑、羥)、兩聲字(啎、㠱)等等。這是立足歷史事實的全面概括,而不是提到一個字非得轉寫成小篆才能談性質(比如書的存在是個歷史事實,我們不能說簡化字不能說性質,而一定要寫成書,再去《說文》裡面找古人的說法)。

不用漢字沒法記錄?其實歷史上用過表音文字。

日本學者高田時雄最新研究發現,在唐代,吐蕃在佔領敦煌後,敦煌當地人學會了用藏文來記錄當時的漢語。從性質上說,藏文字母是表音文字,只有30個,比漢字更容易學。因而吐蕃統治時期,有的漢人用藏文字母來書寫自己的語言——這種情況甚至持續到了吐蕃統治結束以後的一段時間。

遺產?負擔?漢字究竟能不能廢除?

另外,有一個生活在西北境外(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的華人後裔的族群,一般稱他們“東干人”。他們的祖先,是清代同治年間從陝、甘地區逃難到境外的回民。一百多年來,他們還堅持使用陝西話、甘肅話,但文字方面則進行了不少嘗試:阿拉伯字母記錄、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俄文字母)都用過,現在官方認可的則是斯拉夫字母(俄文字母),對於小範圍溝通,也完全沒有問題。

沒有拼音古人咋認字?辦法可多了,而且拉丁字母拼音明朝就來了。

古人給漢字注音的方法有譬況(就描述一下一個字的讀音,通常是找一個類似的音來比劃。這一招今天還在用,比如跟初學外語者描述外語當中的一個音的時候,往往使用一個母語類似的音“帶”出來)、直音(用常見的/已經認識的同音字,來給複雜的/不認識的字注音)、反切(用兩個字來給一個字注音,用第一個的聲母和第二個字的韻母和聲調拼合)等。

遺產?負擔?漢字究竟能不能廢除?

這套方法比較複雜,比漢語拼音複雜得多。然而,明代晚期起,傳教士為了自己幹活兒方便,就開始用拉丁字母記錄當時的漢語,比如利瑪竇就發明了一種方案。到了民國時期,產生了幾百種方案,有名氣的比如威妥瑪式、郵政式(比如Peking、Tsinghua等等)、北拉等等,都用到了解放後。後來,才有了今天的這套漢語拼音方案。

漢字都簡化了,你讓我可咋說話?

毫無疑問,今天的這套簡化漢字的簡化初衷,是走向拼音化過渡工具。所以區域性有一些問題,但問題不大。在手寫時代化繁為簡,對當年掃盲是有好處的。簡化之初,有人擔憂:“漢字都簡化了,你讓我可咋說話?”語言是語言,文字是文字,兩碼事。

遺產?負擔?漢字究竟能不能廢除?

但拼音化真的能做到嗎?理論上,要實現拼音化,必須要以口語要統一為前提。但中國的方言分歧嚴重,直到文革以後才勉強實現普及標準語。所以在漢字簡化之初肯定是做不到的。今天這個條件實現了,但大量的文化遺產等著我們去繼承,哪能把字先廢除了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