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春秋首霸齊恆公,淺談他是如何維護周天子的權威與利益

2022-01-05由 磬竹史觀 發表于 歷史

春秋首霸齊恆公,淺談他是如何維護周天子的權威與利益

千古名相管仲

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各諸侯國雖然在名義上是周朝的臣子,但是自武王分封之後,周王室逐漸失去了對諸侯國的統治,國境內的一百餘個諸侯國為了搶奪資源,增加實力,開始了針對其他諸侯國的兼併戰爭,實力弱小的諸侯國逐漸消失,成為了實力強大的諸侯國的組成部分。許多強大的諸侯國因為其豐富的歷史事件被人熟知,所以在提到這一時期的時候,許多人似乎忘記了還有周天子這一事實。

出現這一情況也是情有可原的,畢竟歷史是由一個個微小事件組成的,比起周王室,許多諸侯國的故事更加豐富:比如齊的千古名相管仲,將國家打造成當時的經濟中心,許多政策直到今日還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還有晉的三軍六卿制度,趙魏韓三家和智氏的精彩鬥爭扣人心絃,最終導致了戰國的出現;包括野史中幫助勾踐完成復仇大業的范蠡和西施雙宿雙飛的浪漫愛情故事,許許多多的歷史記載,都遠遠勝過當時的真正統治者周天子。

但是,在華夏文明中,封建社會中的君臣關係是萬萬不能隨意譖越的,這一點在周天子的諸侯國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尤其是春秋首霸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終其一生為齊國奠定了強國的基礎,不管是國家的綜合實力還是軍事力量都是首屈一指的。不過在將自己的封地建設的井井有條之後,他也始終堅持尊周王室為正宗,履行臣子的義務,為周王室抵禦外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多次替周天子征討外族,幫助被外族侵略過的國家重建家園,維護了周天子的權威和利益。那麼他具體是如何幫助周王室的呢?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歷史的記載,撥開迷霧,來探尋事情的真相。

春秋首霸齊恆公,淺談他是如何維護周天子的權威與利益

春秋首霸齊桓公

討伐山戎救援燕國

說到齊桓公這個人,筆者不得不說起為其出謀劃策、治理國家的管仲。據

《論語·憲問篇》

中記載: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夫子的弟子認為管相配不上仁義之名,但是夫子卻認為管相幫助桓公成立霸業,恩澤百姓,這種巨大的成就也是他仁義的一種體現方式,可見管相能力的突出,讓夫子都大加讚賞。

春秋首霸齊恆公,淺談他是如何維護周天子的權威與利益

管鮑之交

管相作為貴族之後,十分堅持君臣之禮,受他的影響和建議,桓公也始終堅持以周天子的重臣自居,履行臣子的義務和責任,他喊出了尊王攘夷的政治口號,這個口號的意思就是號召天下諸侯始終要把周天子放在最高的位置,為周天子驅逐進犯華夏的外族。

雖然有桓公這杆大旗高高飄揚,但是許多諸侯並不把周天子放在眼中,也拒絕向周天子進貢。這個事情我們可以理解,當時的生產力比較落後,許多諸侯國也並不富裕,在經過試探後發現周天子並沒有為難不納貢的諸侯後,膽子也大了起來,開始用進獻天子之物來充實自己的力量。尤其是燕國,更是因為遠離中原地區而一直不履行臣子的義務。

春秋首霸齊恆公,淺談他是如何維護周天子的權威與利益

春秋初期分封諸侯勢力圖

雖然燕國膽大妄為,但是周天子也無力制裁於他,不過之後發生的一件事情卻改變了這一局面。據

《史記·齊太公世家》

中記載:

”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於齊。齊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於孤竹而還。燕莊公遂送桓公入齊境。桓公曰:‘非天子,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無禮於燕。’於是分溝割燕君所至與燕,命燕君復修召公之政,納貢於周,如成康之時。諸侯聞之,皆從齊。“

那個時候的燕還不是後來的戰國七雄之一,面對彪悍的外族入侵無力抵抗不得不就近向齊求救,桓公於是發兵輕鬆化解了燕地之困,燕侯為了表示感謝想以對待天子的禮節相送,但是被拒絕了,桓公只是要求他恢復向周天子的納貢,這件事情大大震驚了其他不朝貢的諸侯國,大家紛紛表示願意追隨桓公,履行臣子的職責。

就這樣,桓公向天下諸侯證明了自己並非是喊喊口號,而是真心實意為周王室奉獻,遵照周天子的旨意保護弱小的諸侯和驅逐外族,這也為他後來多次成功會盟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春秋首霸齊恆公,淺談他是如何維護周天子的權威與利益

狄人形象

重建刑衛遠離狄人

雖然桓公履行了臣子的職責,但是作為當時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他也並不是一個愚忠之臣,相反,很多事情中我們能看出他有自己的小算盤,而且這些事情得到了管仲的認可。

比如當年桓公還是公子小白的時候,在逃亡的時候路過了譚國,但是譚國人對他不好,令他很生氣,他在即位第二年就立刻出兵滅了譚國人。還有一次桓公會盟諸侯,點名叫遂國國君加入聯盟但是卻被拒絕,於是會盟結束後,他立刻帶人滅了遂國。

看到這些事情,我們可以知道桓公有點愛記仇,筆者特意費筆墨敘述這件事只是為了告訴大家千萬不要認為桓公是一個天下為公的好人,事實上,當權者極少有仁慈之人,因為仁慈之人得到權力後很難駕馭。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在尊王攘夷這件事上,他還是做得比較優秀的。

春秋首霸齊恆公,淺談他是如何維護周天子的權威與利益

姬姓先祖武王姬發

刑國和衛國也是當時兩個重要的姬姓諸侯國,但是實力有限,屢次受到狄人的騷擾和侵略。我們知道,周朝的分封制中首先要分封的就是姬姓後人,這些人和周天子有著血緣之親,其次才是各種有功勞的臣子。所以刑國和衛國受到狄人侵犯,許多實力強大的諸侯也比較重視,願意去救援兩國,但是苦於資訊和交通不暢,往往趕到時,狄人已經將兩國內燒殺掠奪一空。於是桓公決定重建刑衛兩國,讓他們遠離狄人,安心發展。據

《左傳·閔公·閔公二年》

中記載:

”僖之元年,齊桓公遷邢於夷儀。二年,封衛於楚丘。邢遷如歸,衛國忘亡。衛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務材訓農,通商惠工,敬教勸學,授方任能。元年革車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

在重建家園後,刑衛兩國果然遠離了狄人的騷擾,可以安心發展,綜合國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春秋首霸齊恆公,淺談他是如何維護周天子的權威與利益

齊國士兵

在幫助兩國重建的時候,雖然有其他的諸侯國參與,但是整件事情的發起人是桓公,出力出錢最多的國家是齊國。包括修建城建,重修宗廟,安頓百姓,這些事情需要不小的支出,但是我們並沒有發現整個過程中桓公奪取了地盤或者獲得了什麼利益,但是他卻先後兩次幫助別的諸侯國重建家園,筆者認為,這其中的原因就是他為了履行自己喊出的尊王攘夷的口號。雖然他也因為個人矛盾消滅了許多小國,但是在面對涉及到和周王室有關的抵禦外族的事情時,還是能夠認清局勢,堅持原則的,那就是始終以臣子自居,將為周王室抵禦外族和保護弱小諸侯當作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不論這些決定是他自己的意思,還是以管相為主的臣子的一致意見,尊王攘夷這件事確實得到了很好的貫徹。

聯軍攻楚逼其納貢

除了代表周王室抵禦外族,桓公還有一個重大貢獻就是帶領聯軍在陽穀會盟後進攻楚軍,逼迫楚答應遵守諸侯的本分,恢復向周天子納貢。但是很多人看到這裡會有疑問,楚國難道不是正統的華夏國家嗎?為何要在抵禦外族的時候提到楚國呢?這就要從當時的武王分封說起。

春秋首霸齊恆公,淺談他是如何維護周天子的權威與利益

楚人祖先面對的惡劣自然環境

當初武王分封諸侯,將管理火種的一族人分到了南方的荒蠻之地,這就是楚人的祖先,雖然現在的江浙滬包郵區交通四通八達,經濟基礎雄厚,但是在兩千年前,華夏文明的核心集中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包括今天的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這就是所謂的中原地區,在當時不光是最富庶的地區,也是文化、科技最發達的地區,而這時候的南方,則是野生動植物的天堂,許多地方連路都沒有,荊棘叢生,瘴氣遍地,毒蟲眾多,野獸出沒,十分不適宜人類的居住,中原諸侯也不重視楚。據

《日知錄·卷三》

中記載:

”楚之先熊繹闢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惟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而周無分器。岐陽之盟,楚為荊蠻,置茅屋,設望表,與鮮牟守燎而不與盟。

楚人自己知道不不受待見,但是也要想辦法生存啊,於是篳路藍縷,艱難的在原始叢林中開闢出了一片領地。

春秋首霸齊恆公,淺談他是如何維護周天子的權威與利益

鐵器的出現給了楚人發展的機會

但是沒人能想到,隨著鐵器的普及,鋤頭和犁的出現大大加快了農耕的發展步伐,讓楚人的墾荒事業一下變得輕鬆起來,楚人趁機在無人競爭的南境大力發展,由於不缺乏資源,居然成長為可以和晉分庭抗禮的大國,

春秋首霸齊恆公,淺談他是如何維護周天子的權威與利益

傳說火神祝融是楚人的祖先

不過由於當年分封的時期沒少受氣,又被中原各國嘲笑為蠻夷,所以楚人乾脆以蠻夷自居,拒絕和中原諸侯一樣向周天子納貢,周天子雖然生氣,但是卻缺乏制裁對方的軍事力量,只能忍氣吞聲。

有了實力的楚國開始動了問鼎中原的心思,公元前657年,秋、楚兩國進攻中原核心國家鄭國,於是桓公聯合了一共八個國家的軍隊攻楚救鄭,進軍楚國。大軍兵臨城下,楚王畏懼,不過因為自身有一定實力,所以雙方相持不下,最後透過外交談判,楚國答應遵守諸侯的本分,恢復向周天子納貢。於是齊桓公和各小國諸侯共同與楚國在召陵訂立盟約,互相結盟,各自退兵,史稱“召陵之盟”

也就是說,在齊桓公眼裡,楚國雖然強大,但是因為自身以蠻夷自居而拒絕向周天子進行納貢,這種行為和外族蠻夷沒什麼兩樣,當楚國進攻周王室旁邊的鄭國時,就相當於外族入侵,所以他寧可和楚硬碰硬也要捍衛自己喊出的尊王攘夷的政治口號,最終靠由自身牽頭的聯軍的強大實力逼迫楚王恢復了向周天子的納貢,捍衛了自己春秋首霸的頭銜,也為後來齊國能成為遠東第一強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春秋首霸齊恆公,淺談他是如何維護周天子的權威與利益

華夏文明

結語

華夏文明延續數千年,並非一日之功,最早的華夏民族其實就像一顆小火苗,一陣大風都能將其吹滅,尤其是春秋時代,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轉換的時期,由於鐵器的出現和普及,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巨大提高,但是這種生產力提高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是戰爭的普及,天下從成百上千個小國家整合為十多個大實體國家,原本的戰略緩衝空間不復存在,各個大國不得不面對直接殘酷競爭的格局。資源的集中使得各國間的戰爭規模急速擴大,戰爭的激烈程度也急劇上升。在群雄割據的同時,華夏民族更面臨著外族的侵襲,如果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這顆小火苗隨風熄滅。

春秋首霸齊恆公,淺談他是如何維護周天子的權威與利益

衛國後來成為了齊國的屬國

但是,當時的神州大地上,強晉和強齊擔起了守護華夏文明的重任,其中晉是因為地域因素不得不與狄戎部落正面交鋒,而齊偏安一隅,並無外族入侵的壓力,卻也出於政治目的喊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維護天子的權威,抵禦外族的入侵。而且更重要的是,桓公並不光是喊喊口號,而是帶領實力弱於自己的諸侯們四處抵抗外族,維護周室。這一點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所以春秋時期的周室雖然實力下降,但是卻遠非戰國時代的周室可以比擬的,這裡不得不說是有桓公的功勞。

桓公透過親自派出齊軍和外族作戰,幫助屢次遭受外族入侵的諸侯國重建家園,以及讓心懷不軌以蠻夷自稱的楚國恢復向周天子納貢等一系列行為,不光保證了華夏文明的存續和發展,也為自己會盟創造了條件,在神州大地上的諸侯一盤散沙的時候,在華夏文明的發展開始動搖的時候,成功地成為春秋首霸,不僅保證了齊國的在諸侯國中的地位,增強了綜合實力,使得齊國不論春秋和戰國時代都能屹立不倒,奠定了成為當世強者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創造出'霸'的新政治來,維持華夏的文化和傳承,使得各國人民慢慢發育,擴充智慧,融合情感。戰國時代燦爛的建設便是孕育在那時的,從這點上來看他完全有資格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符號之一。

參考文獻

1《論語·憲問篇》

2《史記·齊太公世家》

3《左傳·閔公·閔公二年》

4《日知錄·卷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