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活著名滿天下、死後沒錢回家安葬的清白吏-中牟縣令王學

2022-01-04由 中牟齊治平 發表于 歷史

最近在整理中牟縣歷史《人物卷·邑令》,發現有一位叫王學的縣令,他為人很有個性,做事很有特色,他集文人的清高、官員的清廉、做人的耿直、平民的貧困為一身,是一位別具一格的縣令,讓印象深刻。

王學,山西壽陽人,生於永樂已丑年(1409年)卒於成化已末年(1471年),娶到閆氏,她很閒淑,是王學的賢內助。他宣德年間(1426年——1435年)中舉人,授渭南縣教諭,此官職主要掌文廟祭祀,教育所屬生員。在此任有清廉的名聲,受到渭南人一致讚譽。有個孫的府尹接見他時,看到他衣服已經破舊了,就拿了一套衣服給他,王學立即高聲拒絕,弄得府尹很不好意思。這個府尹很大度,不僅沒有記恨,反而很欣賞,還向朝廷舉薦他。任滿,被朝廷考核為優異,成化二年(1466年)被任命為中牟縣令。

在中牟縣任上,王學令行禁止,愛民如子。他一直保持著一個習慣,拜見上級官員從不下跪,只是對他們做揖。也有耍官威的,非要他下跪,都被毫不留情的給頂回去,無論對方怎麼喝斥,始終不肯下跪。這裡解釋一下,明代時,下級官員見上級官員是不用行跪拜之禮的,一般都是彎腰作揖。《明會典》記載:“嘉靖八年令、巡按、御史於守令官、不許作威挫辱。知府相見、不許行跪禮,凡官員公座。”即便是秀才,也是功名在身,見到官員也可以不跪拜。何況王學是舉人功名加縣令身份。不過當時下級官員見到上官時普遍會行跪拜之禮。王學偏偏不願意這樣做。久而久之,王學不跪拜上官的名聲就傳開了。於是同僚們背地裡都叫他“強項令”。“強項令”是一個很有名的典故,說的是東漢初為洛陽令,湖陽公主(光武帝劉秀的姐姐)的奴僕光天化日之下行兇殺人,然後躲在公主府裡不出來,官差也不敢去公主府裡抓人。董宣上任後,天天守在公主府門口等。這一天公主外出,那個殺人的奴僕正好跟隨。於是董宣就攔住公主,抓住兇手,當街宣佈罪狀把他正法。湖陽公主就去找他弟弟光武帝劉秀告狀。劉秀讓董宣給湖陽公主磕頭謝罪,董宣死活不同意,讓人強按,董就用兩手支著地,始終沒有低頭,劉秀對董宣這種倔強勁頭也無可奈何,最終只得做罷。這個綽號是對王學性格剛正不阿的肯定。

活著名滿天下、死後沒錢回家安葬的清白吏-中牟縣令王學

同治九年《中牟縣誌》插圖截圖

很快王學其人其事及綽號也傳到京城,成為高官們茶餘飯後的談資。這一天,有位欽差奉旨巡察河南,據傳這位欽差很有威勢和魄力。這天他要出動身去河南,同僚們擺酒送行。席間有人和他開玩笑說:“你這次去河南,要是能讓那位王縣令給你行跪拜之禮,那你就是真有魄力,”欽差也是素聞王學“強項令”的大名,沉吟片刻:“可以一試。”他進河南特意在中牟縣停留,按慣例,欽差到轄區,縣令必須去拜見。果然,王學見到欽差後深施一禮,只是作個大揖而已。欽差看到此景,有些失落,若是這樣回去沒法在同僚面前交待。就盤算著如何讓這位“強項令”給自己行跪拜之禮。王學看到欽差有些走神,臉色凝重,一時不知如何是好,也愣在那不敢動。忽然欽差朗聲說道:“貴縣,聽說你也是飽讀詩書之士,我有一聯想請貴縣對下聯:魯恭三異垂青史。”王學一聽有些不解,這是拜見欽差的莊嚴場合,怎麼對上對聯了?還沒等他反應過來,欽差自己就說出下聯:“王學一廉達紫宸。”王學一聽欽差對自己如此讚譽,把自己比做魯恭,還說自己清廉之名已經傳到京城,趕忙跪下致謝。此後,王學更是名聲遠播。在王學即將任滿前,河南巡撫(河南省長)重點向朝保舉王學,推薦信中有這樣兩句話:“冰櫱之操可通神明,剛正之氣可貫金石。”這是對他冰清玉潔的操守、剛正不阿的性格予以很高的肯定。隨後朝廷下令調王學去嵩縣任職。

在嵩縣任上,王學依然保持他的本色。被當地的豪強惡吏陷害被免去官職,隨後鬱郁而死。他兒子王清原本想把他的靈柩運回山西壽陽老家安葬,無耐卻發現,他的父親做官27年,給留下的家產太少了,即使賣光家產都湊不夠回家的路費。只好把草草他埋葬洛陽的洩上。可嘆王學,一生清廉死後連個棺材都沒有用上。到弘治七年(1494年)黃門侍郎韓文久聞王學大名,專門到中牟縣走訪,一些老人說起王學,都流著眼淚說:“王縣令是個好官啊!”。韓文又走訪到洛陽,瞭解情況後,就出錢買了一口棺材讓王清把其父的骨骸盛殮起來,並讓他選擇一個地方重新安葬。王清聽說中牟縣父老一直懷念父親並且評價很高,就選擇中牟縣城東南青峰嶺前的一座高崗上安葬。在埋葬王學的那一天,他的二兒子王平正好從杞縣帶著母親的骨灰趕到,於是他們夫婦得以合葬。此事在當時傳為異事,大家說他們是好人好報感動了上天。也應驗了河南巡撫“冰櫱之操可通神明”之語。王清隨後定居在中牟。

活著名滿天下、死後沒錢回家安葬的清白吏-中牟縣令王學

民國《中牟縣誌》截圖

正德十年(1510年)二月五日夜,中牟退休知縣張啟做了一個夢,夢到一個年邁蒼蒼、骨瘦如柴的老者大聲對他說:“我是以前的中牟縣令王學,也算是有學識之人。我現在很無鬱悶,你怎麼沒有聽說過我的事蹟呢?”張啟很奇怪:王學死後第二年我才出生,我們倆沒有什麼交集,他怎麼這樣說呢?第二天一大早,王學的孫子、生員王綸上門拜訪。他說要給爺爺立塊墓碑,想請張啟給寫個碑文。張啟回想到昨晚的夢,終於明白了。立刻滿口答應,寫了一篇《中牟令王公行實墓碣》。到萬曆五年(1577年)陝西三原縣人李士達做中牟縣令時又給王學立了一塊大碑:“明清白吏王公之墓。”並撫卹王學的後人。到明朝末年,王學的墓碑被流寇損毀,順治八年(1651)時任中牟縣令晉淑軾重新立了一塊石碑,同治九年( 1870年)時此碑還在。到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編撰的縣誌則記載:“明邑令王學墓在縣東十五里板橋村”。透過走訪一位五十多歲的板橋朱姓村民,他說板橋村的王姓都自稱是王學的後裔,王學墓應該是該村王姓祖上從青峰嶺遷葬過來,他親眼見過墓前石碑,約有兩米高,碑文有“清廉”“縣令”等字樣。目前墓及碑不知其處。王學是中牟縣歷史上唯一獲得“清白吏”稱號的人。

王學有兩個兒子:長子叫王清,娶鄭州大使韓公的女兒,定居中牟;次子叫王平,娶杞縣程公之女,依資料看他定居杞縣。王清有兩個兒子:一個叫王言,娶妻賈氏;一個叫王綸。王言有三個兒子:王文光、王文輝、王文顯;王綸有一子:王文明。

贊曰:王學用一生演繹了文人的清高、官吏的清廉、操守的剛正、普通人的貧苦。他沒有給子孫積攢錢財,卻在中牟縣留下一座“清白吏”的豐碑。其人其事堪稱經典:清名苦一生,盛譽傳千古!

活著名滿天下、死後沒錢回家安葬的清白吏-中牟縣令王學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