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圈地運動,不僅加速了英國的農業現代化,還推動了工業化程序

2022-01-03由 北斗維斟 發表于 歷史

圈地運動是英國近代史上發生的一場“農業革命”。在幾百年的時間裡,莊園的農民和農奴不斷從莊園土地中被趕走,新興貴族將這些土地用來養羊,以獲得更大的利潤。因此,圈地運動也被稱為“羊吃人”的運動。不過從近代化的角度來看,圈地運動是自然經濟解體,商品經濟興起的表現。它不僅為工業化提供了廉價勞動力、原材料,還為英國農業的現代化準備了條件。

一,從自然經濟到商品經濟

英國的圈地起源很早。中世紀時期,英國社會才從公社時代過渡而來,實行具有公社色彩的敞田制,土地由條狀的條田構成,十分破碎和分散,生產效率低下。氏族公社解體後,土地私有制開始興起。農民開始自發將條田就行集中。同時,貴族也開始圈佔公田和荒地。貴族憑藉自身的權力,在圈佔土地的時候對農民的利益造成了一定的損害。為了規範圈地行為,英國政府出臺了一些的“圈地法令”,比較代表性的《默頓法令》和1235年的《威斯敏斯特法令》。其中規定“領主在圈地時,必須給農民留出足夠的土地”。

在這些“圈地法令”的約束下,中世紀的圈地行為得到了有效的限制。一直到1600年,英國被圈佔的土地為50萬英畝,不到全國土地的3%。到了都鐸王朝時期,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英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出現,英國的手工業迅速發展起來。而英國的手工業的主要產業就是紡織業,這這樣的情況下,英國對羊毛的需求量開始迅速增加。

新航路開闢後,大量的金銀流入歐洲,推動了歐洲的物價上漲,引發了“價格革命”。從1520年到1620年的100年間,英國羊毛價格上漲了3倍。生產糧食和經濟利潤已經比不上養羊所帶來的利潤。

圈地運動,不僅加速了英國的農業現代化,還推動了工業化程序

在利益的趨勢下,英國的貴族們紛紛進行圈地養羊。從亨利七世到伊麗莎白幾代國王都陸續頒佈了“圈地法令”,但是這些法令並不能限制圈地運動的進行。圈地調查委員的約翰·海爾斯說道:“

圈地者根本不在乎政府頒佈過多少法令,因為沒有一個法令被認真執行過。

”圈地法令得不到執行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地方的鄉紳們也從圈地運動中獲得了利益。

16世紀初期,英國著名的空想社會主義家托馬斯·莫爾在《烏托邦》中用用“羊吃人”一詞來斥責圈地運動。他說道:“你們的羊,一向是那麼馴服,那麼容易餵飽,據說現在變得很貪婪,很兇蠻,以至於吃人,並把你們的田地、家園和城市蹂躪成廢墟。”

在圈地運動中,貴族放棄了了傳統自然經濟的經營方式,成為了農場主。

從性質上來說,他們已經不是傳統的土地貴族,而是帶有資產階級性質的新貴族。這些新貴族成為了後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主要力量之一。同時,

圈地養羊,使得農業生產打破了傳統的封閉格局,使得農產品走向市場

。因此圈地運動也是一場十分具有改造社會的一場運動。

二,農業革命

1688年,英國的新貴族和資產階級聯合發動了“光榮革命”,掌握了國家政權。此後

英國議會開始公開支援圈地運動,圈地運動變成了合法的行為

。18世紀,英國的圈地運動迅速達到了高潮,議會批准的法案從1717—1727年的15件上升到1797—1820年的1727件。圈地運動造成了土地的高度集中,適應了農業規模化生產的要求。

許多貴族在土地經營收入增加的刺激下,紛紛在解甲歸田,從事農業生產。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農場主塔爾。他發明了播種機,推廣新的耕作方式,編著了《馬耕法》。其他的還有湯森德勳爵提出了“諾福克制”,推廣四輪制耕作法;貝克威爾使用雜交方式培養新品種,並推廣到全國。這些人成為了農業革命的先鋒。

圈地運動,不僅加速了英國的農業現代化,還推動了工業化程序

農業機械化

隨著大農場經營方式的確立,耕作技術的改進,英國的農業生產迅速發展起來。

根據1800年的一份統計資料顯示,英國100英畝以上的大中型農場的面積佔據了全國土地的85%。大規模、集約化的農業生產提高了農業效率,使得英國糧食的單產量平均提高了46%,其中燕麥的單產量更是增加了78%。除了糧食以外,農場的牛奶、肉類的產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圈地運動,不僅加速了英國的農業現代化,還推動了工業化程序

英國雖然氣候溼寒,平原面積狹小,但在18世紀卻成為了“歐洲的糧倉”

。大農業的生產有利推動的英國的農業現代化。反觀法國,其面積大於英國,氣候和地形也比英國更有利於農業生產,但由於法國小農經濟的大量存在,阻礙了法國農業水平的提高。

三,圈地運動和工業革命

18世紀後期,英國成為了世界第一個進入工業革命大門的國家。英國之所以能夠爆發工業革命,除了英國的制度先進、殖民地廣闊、科技發達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圈地運動。

當貴族將農民趕出土地以後,農民便只能舉家流浪於城市,尋找一份苦力作為工作。在工業革命興起之前,這些農民到處流浪,威脅著英國的社會治安。為了穩定社會秩序,英國出現了一些“社會救濟”機構,到1776年,英國共有濟貧院近2000所。

隨著工業革命的出現,城市對勞動力的需求越來越大,大量的農民開始主動進入工廠工作,成為了工人階級。

到1850年前後,英國的城市人口超越了農村人口。可以說,圈地運動和工業革命是城市化的兩大經濟根源。

圈地運動,不僅加速了英國的農業現代化,還推動了工業化程序

紡織業的機器變革

除了勞動力以外,圈地運動還為工業革命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英國的工業革命最初是從紡織業興起的,而圈地運動初期的大規模佔地養羊為紡織業提供了豐富的羊毛。

在圈地運動後期,大農場生產模式形成,糧食產量提高,為工業化和城市化提供了保障

同時,伴隨著大量的農民進入城市,土地的不斷集中,英國的自然經濟就被瓦解。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已經不復存在。農民變成的工人,他們的衣食都必須透過市場獲得,這無疑給工業化擴大了市場。市場的擴大刺激紡織業的技術改造,因而加速了工業革命的到來。

結語

在近代化的道路上,每個國家都面臨著農業的問題。如果集體化速度太快,會激化社會矛盾,引起社會動盪,但要是不改變小土地的所有制,又會阻礙社會的進步。而英國的圈地運動雖然被稱為“羊吃人”的運動,但是這場運動並沒有給英國帶來大規模的社會動盪。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的配合,使得土地的問題不再突出。在看看法國,俄國的歷史,土地問題一直伴隨其中。在看看中國的現代化,同樣避不開土地的問題。對於英國來說,圈地運動是一個歷史符號,對於世界和中國來說,圈地運動更具有典範意義。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