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唱片藝術,米夏·艾爾曼善始善終的兩套專輯

2022-01-01由 音響季刊中文版 發表于 歷史

唱片藝術,米夏·艾爾曼善始善終的兩套專輯

Mischa Elman

(1891-1967)

本名Mischa Saulovich Elman。1891年1月,出生於位於基輔的一個寒冷村莊Talnoye。他繼承了作為猶太教小提琴演奏者的祖父的血液,自幼年起就學習小提琴,牢記其旋律,並展露出自由演奏的天分。此後在奧德薩音樂學院學習後,經薩拉薩蒂的推薦,通過了彼得堡音樂院的考試,它所演奏的帕格尼尼的24首隨想曲以及維尼亞夫斯基的協奏曲被譽為小提琴教皇,併為利奧波德·奧爾所驚歎。1904年在柏林,1905年在倫敦獲得了巨大的成功。1908年在紐約的獨奏演出的成功舉辦,使他成為了合眾國的偶像。1915年,歌劇王恩裡克·卡魯索一起進行了留聲機的錄音。1923年取得美國公民權。這期間,1921年第一次赴日本,並在帝國劇場舉辦了演奏會,艾爾曼聲得以在日本風靡一時。上世紀30年代,在卡內基大廳舉辦的協奏曲連續演奏會,使其揚名立萬,獲得了絕佳的讚譽。戰後,仍能夠見到他那美妙的聲音所留下的身影,以及在意欲旺盛的舞臺上展現的身姿。1955年,曾3次來日本。晚年在美國Vanguard的哈恰圖良協奏曲以及小品集的錄音,給世人留下了無法模擬的藝術瑰寶。1967年4月,當他76歲時,其生涯在紐約終止。

艾靈頓公爵樂團雖然有著「曾經非常了不起的讚譽,有著像(Things ain’twhat they used to be)」這樣的名曲,但對於存在著傳統東西的世界來說,這一「曾經非常了不起……」的語句的脫口而出便成為了常態。這一意思的表達是完全正確的。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卻不能夠說是明顯感受不到鄉愁所帶來的害怕。它不僅僅與演奏者相關,與聽眾的音樂體驗也是具有很大關聯性的。舉例而言,自上世紀70年開始,就古典音樂世界而言,古樂器(現在被稱之為period instruments……)的演奏就十分盛行,如果要嘗試再現當時初次演奏樂曲時的模樣的話,就成為了音樂運動。當這種做法成為了時代潮流的同時,曾經有過的著名演奏,即所謂像「曾經非常了不起……」之類的那些東西,也早就已經被遺忘掉了。反之,像這種不被視為符合潮流的舊名盤,卻開始發光了,甚至可以被視為是賦予了更加耀眼光芒的東西。

本期的第一張碟,我祈禱著令人無比懷念的、來自昔日好時代的演奏能夠順利登場。它就是米夏·艾爾曼的『Jubilee Records』和『Last Recording』。在拙稿的第一回裡,記述了內森·米爾斯坦、以及陪伴他終生的對手亞沙·海飛茲、艾爾曼這3個人,他們師從俄羅斯古都聖彼得堡音樂院被譽為小提琴教皇的利奧波德·奧爾門下,被稱之為3傑。艾爾曼生於1891年、海飛茲生於1901年、米爾斯坦生於1903年,艾爾曼是師兄。3人之後都來到了西方,與在歐洲相比,他們在美國這片新天地裡博得了更多的喝彩聲。海飛茲直至引退為止,被稱之為小提琴之神,米爾斯坦則憑藉其高雅的技巧,構築起了比海飛茲更長的職業生涯。如果將這兩位巨星進行比較的話,特別是米夏·艾爾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演奏,大正時期由野村胡堂命名的「艾爾曼聲」,其光彩漸漸褪去,對他的評價也變得越來越少了。在發生關東大地震的2年前,他在日本帝國大劇院舉辦的獨奏演出,引起了整個東京都的沸騰,這一情形是我孩提時代從我那出生於明治時代的祖母那裡聽來的。有點過分嗎?不,這並不過分,對於能夠現場欣賞到甜美音色的人來說,艾爾曼的這一名字就是真正傑出的小提琴家的代表。用語言來表述「艾爾曼聲」最終也沒能夠實現,小提琴的音色經常會表現得像中提琴那樣,據說有時候聽上去還會產生像大提琴般的效果。真不愧是現代的道具,使用它竟然能夠聽出大提琴的聲音來,這是我所意想不到的,這一兼具粗曠、甘甜、香味的聲音,以及它所帶有滑音的風格,使得留存下來的錄音聽上去更容易被理解。根據上世紀20年代後期柴可夫斯基的協奏曲所復刻的唱片(CD版也有),將作為時代的寵兒之一艾爾曼的魅力給傳遞了出來。像這樣被修復的「艾爾曼聲」錄音不勝列舉,但最令我關注的並非他作為神童時代或全盛時代的演奏錄音,而是他在人生的黃昏期所錄製的演奏。

為紀念他自紐約出道五十週年而製作的『Jubilee Album』,是美國Vanguard公司1959年的錄音。它與來自淨室的日本盤不同,那一時期美國的Vanguard公司以及Vox的唱片,即使是新產品,也給人以不怕風吹雨打的感覺,有著一種粗加工的倔強的風情。

首先是「泰綺絲的沉思」。伴奏的鋼琴用夥伴這個詞來描述非常合適,是由Josef Seger所彈奏的。近場話筒錄音的音像十分宏大,彷彿艾爾曼從天而降般的鳴響,令人興奮不已。德國的批評家Joachim Hartknack對這一艾爾曼錄音留下了「在很多地方錄音過於強烈,部分地方的響聲過於厚重」的評價,以及「依靠唱片所進行的聲音偽造」等記述(「二十世紀的著名小提琴家」松本道介譯),即便是如此,它也還是留下了「甜美陶醉的魅力令人無處可遁」這樣的結論。因為聽到的是實況錄音,所以說Hartknack的評論是正確的,這一點無可挑剔。然而,在試聽小提琴名家的小作品集時,我從最初開始就沒有對它能夠真實再現當時的場景等抱有希望。但我渴望被小提琴神聖的音色與個性所包圍,渴望沉浸在豔麗美音之海里。艾爾曼所演奏的「泰綺絲的沉思」,從第一個音符開始,那甘甜的、大格局的美音就在房屋裡漸漸擴充套件開來。查詢產生如此甜蜜的源頭,歌劇的同名主角、自甘墮落的女性泰綺絲等這些,甚至會使人再次陷入到煩惱的境地中來。

DENON(日本哥倫比亞)的日本盤,是漂亮地再現了美音的知名復刻盤,非常難弄到手,但有了最近由Ars Nova發行的20張組合的進口盤CD也就足夠了(基本上網羅了能夠代表Decca和Vanguard的錄音)。舒伯特的「聖母頌」也被收入在其中,這才使得從艾爾曼身上,體現出小提琴與中提琴的聲音來,稍稍誇張的說還能夠聽到大提琴的聲音。Seger中間部分的琶音所附加的伴奏也非常出色。薩拉薩蒂的「流浪者之歌」,則與海飛茲快刀斬亂麻般的超高技巧相反,餘溫尚存。在人們所熟識的諸如戈賽克的「加沃特舞曲」、舒曼的「白日夢」、德沃夏克的「幽默曲」等名曲妖豔的聲音中,最令我關注的是舒曼「森林的情景」中的「預言的鳥」。平日裡欣賞原曲是用肯普的鋼琴(DG立體聲錄音),艾爾曼的演奏難道不是幻想嗎?再往上走,是薩拉薩蒂編曲的肖邦第2小夜曲。即使是在今天,擁有這樣技藝的小提琴家也找不出第2個來,在我看來即便是在當時,或許也是獨一無二的。那時候如果不把它視為「已有的鄉愁」風格的話,薩拉薩蒂編曲的音符也就無妨生存至今。事實上,它就像在自家院子裡玩耍那樣隨性而精彩。

7年後,作為長期職業的最後演出已是1966年10月的『Last recording』,75歲的艾爾曼其音樂範圍變得越來越小,演奏的內容僅限於此?曾經的美音也正如眾所周知的原因變得日漸枯淡而瞬間散去。但是,在這當中我所看到的卻是一直為我所愛的無法止步的艾爾曼。德彪西的「管絃樂作品全集」表現的就是這種情形。在布達佩斯的咖啡館偶然聽到的Roma的小提琴令人心動,德彪西將這種懶散的聲音用鋼琴來加以繪織。在欣賞艾爾曼的小提琴演奏時,即使是魯賓斯坦級的鋼琴名演,在我看來「管絃樂作品全集」中小提琴的演奏也是恰到好處的。音像更為宏大,完全不像是真實的情形,像這樣的事情容不下一點瑕疵。他年青時從事管家工作,一刻也離不開主人之左右,正如午後陪同主人散步那樣,這種樂趣支撐著Cedar的鋼琴,主人對此也完全放心,這才使他得以悠閒地編織著自己的旋律。近場話筒的錄音,漂亮地抓住了老艾爾曼的幸福的小提琴以及Cedar那欺負人的鋼琴的要點。雖說只有不滿6分鐘的時間,這一華爾茲有時甚至會使我淚流滿面。在此後的第二年,與普通人一樣,懷著「那麼,今晚的演奏彈奏些什麼呢?」的念頭以及對小提琴的熱愛,他應上天的召喚而離去了。在他17歲就希望成為那片新大陸偶像的紐約,一代美音家米夏·艾爾曼去世了。

唱片藝術,米夏·艾爾曼善始善終的兩套專輯

Jubilee Records

Mischa Elman(vn)、Josef Seger(p)

(Vanguard VRS1051)

唱片藝術,米夏·艾爾曼善始善終的兩套專輯

His Last Recording

~Virtuoso Violin Masterpiece

Mischa Elman(vn)、

Joseph Seger(p)

(Columbia COCQ84314)

唱片藝術,米夏·艾爾曼善始善終的兩套專輯

The Art of Mischa Elman

Mischa Elman(vn)

(Ars Nova AN102)

唱片藝術,米夏·艾爾曼善始善終的兩套專輯

The Art of Mischa Elman

~His Last Recording:

An Album of His Favorite Pieces

Mischa Elman(vn)

(Vanguard Classics SVC126)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