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宋代大儒朱熹

2022-01-01由 朱八戒CC 發表于 歷史

朱熹,宋代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人尊稱為

“朱子”

。朱熹師從李侗,得程顥、程頤理學真傳,合稱

“程朱理學”、“程朱學派”。

朱熹理學,對後來700年的封建社會影響很大,成為官方哲學。

宋代大儒朱熹

少年時代聰慧過人

公元1130年10月18日,朱熹出生在福建尤溪縣的一個儒學世家。他的父親朱松是在二程理學思想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儒生。他對朱熹教育十分認真,自然是要求朱熹按照儒家的標準去學做聖賢之人。

朱熹自幼就具有強烈的求知慾,五歲入學就能讀懂《孝經》。並題字自勉

“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六歲時朱熹與小夥伴遊玩,在地下畫八卦,向父親提問天地日月。朱熹十歲時

“勵志聖賢之學”,

每天如醉如痴地攻讀《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超出了這個年齡段的應該所學。

幼年喪父,勵志成才。

1143年,朱熹父親臨終前,把他託付給好友劉子羽(朱熹的義父)代為教育。劉子羽視朱熹為親生,在他房屋旁邊修建住宅安置朱熹的一家。朱熹並沒有因為父親的去世而消沉,而是強忍悲痛繼續努力讀書。他的成績一直都很優秀,深得義父的看重和歡喜。

1148年,朱熹父親的另一個好朋友劉勉之,看到朱熹的年輕有為。認為他是一個可造之才,將來是成就大事業的好青年,便把自己的女兒劉清四許配給朱熹。同年三月,朱熹參加科舉考試,考中進士。這一年,既有洞房花燭夜,又有金榜題名時,朱熹可真是春風得意,前途無量。

初入仕途,鋒芒畢露。

朱熹考中進士之後,曾任江西南康知府、浙東巡撫,後又調至同安。在同安期,以其

“敦禮義,厚風俗,劾吏奸,恤民隱”

治理方法,讓當地社會風氣明顯好轉,排解了同安與晉江兩縣的爭鬥。打擊貪官汙吏,減免百姓稅收。社會穩定,臣民人人講禮義。並重視文化教育,整頓縣學,在文廟建經史閣。

1157年,任屆期滿。朱熹意識到:

妄佛求仙之世風,調懶民氣,耗散國力,有礙國家中興。

決定踏上求師之路,拜李侗為師。因承襲二程正統,奠定了朱熹理學基礎。

1162年,宋孝宗即位,朱熹應詔上奉。他為陳取和主戰,反佛崇儒的主張。次年,朱熹向宋孝宗面奏三札,一札論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之學,反對老、佛異端之學。二札論外攘朿狄之復仇大義,反對議和。三札論內修正事之道,反對寵信侫臣。但當時湯思退為相,主張和議,朱熹的抗金主張沒有采納。朝廷任朱熹為國學監武學博士,朱熹辭職不幹,迴歸崇安。

為官清正廉明,體察民情。

1168年,崇安發生水災,百姓鬧饑荒。朱熹勸說豪富之家向百姓賑災,救濟鄉親。向官府請貸糧食發放於民,使災民不致於捱餓。為了根本上解決百姓災年生計問題,在五夫創速度

“社倉”。

這種做法可以減輕貧民困難,緩和社會矛盾,也減輕朝廷施加的壓力。這種做法,被其他許多地方所校仿。

1178年,宋孝宗任朱熹知南康軍兼管內勸農事,當年適逢大旱,旱情嚴重。朱熹到任後,著手興修水利,引水抗旱,抗災救荒,讓老百姓儘快恢復正常生活。

1181年8月,浙東大災。因朱熹在南康救災有方,宰相王淮薦朱熹賑災,朱熹上任後迅速採取幾項有力的措施,緩解了災情,減輕了老百姓的損失。朱熹因在浙東劾奏前知台州唐仲友不法,為唐之姻親王淮所嫉,九個月後朱熹離任回家。後來朱熹六次上狀奏劾唐仲友不法,直指王淮與唐仲有上下串通勾結的事實。迫於壓力,王淮免去唐仲友江西提刑新任。透過這件事,表現出朱熹剛正不阿,不畏強暴崇高的操守和氣節。

1192年,年過60歲的朱熹到漳州赴任,在任期間全面實施變革。主要表現在正經界,免於橫賦,敦風俗,傳播儒學,劾吏等方面,而正經界是他變革全部的靈魂。當時土地兼併之風盛行,官僚地主倚勢吞併農民耕地,而稅額沒有劃歸地主,至使田稅不均。失地農民受到更為沉重的剝削,導致階級矛盾激化。朱熹提出核實田畝,隨地畝納稅,這一建議勢必減輕農民負擔,但卻損害大地主的利益。所以遭到後者的強烈反對,正經界終於未能實行。但是朱煮是為著維護老百姓的利益,為民作主,是一個人民的父母官。

1194年,湖南徭民起義,震動朝野。朱熹具有強烈憂國憂民之心,臨危受命,欣然前往赴任。朱熹採取善後招撫的懷柔政策,招降瑤民起義軍首領蒲來矢。朱熹的招撫遭到了湖北主帥王藺的反對,在蒲來矢解押後,王藺主張斬首示眾。朱熹不得不直接向宋寧宗面懇,要求對瑤民“毋失大信”。朱熹的做法樹立了漢民族的信譽,緩和了民族之間敵對的矛盾,從此瑤漢兩民族和諧友好,互相團結。

重視教育,興辦學校,重建書院。

朱熹歷來重視培養人才,每到一處,親自抓教育,大力興辦學校,重建各處的書院。在南康期間找到白鹿洞書院遺址後,朱熹殫精竭慮,不遺餘力地倡導和修復白鹿洞書院。他為書院請名師,充實書籍,還請皇帝賜御書。置辦學田,供養貧窮學子。親自制定學規,即著名的《白鹿洞書院教規》。該教規對教育目的,訓練綱目,學習程式都作出明確的闡述和詳細的規定。後來在湖南,同樣興學校,廣教化,擴建嶽麓山書院。有空餘時間親自前往講課,使嶽麓書院成為南宋四大書院之一。

宋代大儒朱熹

理學思想的集大成者。

朱熹集北宋以來理學之大成,兼採周敦頤、張載之學說,形成一個客觀唯心主義的思想體系,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影響最大的經史子學。在學術上,朱熹認為心與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理是本體,心是認識的主體。二陸(陸九淵、陸九齡)主張心、理是一回事,堅持以心來統貫主體與客體。雙方辯論講學達十日之久,並沒有達到統一思想的目的。但是這次鵝湖之會,雙方的思想與分歧有了進一步認識,也使他們都對自己的思想進行反思。

理學思想又稱道學,是以研究儒家經典的義理為宗旨的學說。朱熹總結以往的思想,彙集宋代理學的思想,建立龐大的理學體系,成為宋代理學之大成。朱學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對後期王陽明的心學有深刻的影響。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正是在朱熹哲學基礎上的突破。

宋代大儒朱熹

著書立說,嚴謹治學。

朱熹一生著述很多,《四書章句集註》、《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脫》、《周易讀本》、《楚辭集註》等,其中《四書章句集註》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他的一生主要從事著書講學,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至自然科學都有很深的研究和貢獻。他的母親去世,朱熹建寒泉精舍為母親守墓,開始了長達六年的寒泉著述。

1194年10月,朱熹奉詔進講《大學》,反覆強調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希望透過匡正君德來限制君權的濫用,引起宋寧宗和執政者的不滿。因此朱熹在朝僅46天,就被罷去待制兼侍講之職。

宋代大儒朱熹

在“黨禁”事件中含冤去世

1196年,“黨禁”正式發生,監察御史沈繼祖以捕風捉影,移花接木,顛倒捏造手段,奏劾朱熹“十大罪狀”。朝廷權貴對理學掀起了一場史上罕見的殘酷大清算,朱熹被斥為“偽學魁首”。位列黑名單之中的第五,有人竟提出“斬朱熹以絕偽學”。朱子門人流放的流放,坐牢的坐牢,遭到嚴重打擊。

朱熹在後來的幾年,一直被各種疾病所困擾。深受“黨禁”迫害的他也預感到死亡的逼近,大限臨頭的不祥之兆,更加抓緊著述。1200年春,朱熹病情惡化,生命垂危,但他仍惦記沒有完成的殘稿。三月初九,71歲的朱熹在血雨腥風的“黨禁”運動中去逝。十一月四方道信學徒聚集在信州,為他舉行了大規模的會葬。後來宋理宗為朱熹平反,增太師,追封信國公,後改封徽國公。

宋代大儒朱熹

朱熹的一生熱心於教育事業,孜孜不倦地授徒講學。無論是在教育思想上和教育實踐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他在執政期間,一心為民,造福一方。不畏權勢,匡扶正義,載入宋史史冊,名垂青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