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決定安史之亂走向的河南之戰和張巡睢陽殉國事件

2021-12-31由 下路符給我 發表于 歷史

安史之亂的主戰場是唐代的河北、河南以及關中等地。在唐代,河南之地泛指黃河以南地區,範圍大概包括今天的河北南部、山東河南、江蘇北部、安徽等廣大地區。

河南之地,不僅是安祿山離開自己的大本營之後遇到的第一塊硬骨頭,更是決定安史之亂走向的關鍵區域。因為只要安史叛軍越過了河南,就能飲馬江淮,切斷唐帝國東南賦稅錢糧之地和關中的聯絡,那樣的話唐帝國的滅亡指日可待。

正是因為河南之地如此重要,所以包括唐玄宗和唐肅宗在內的唐廷高層都對河南之地傾注了極大的關注,叛軍和政府軍在河南之地的對決也慘烈兇險,上演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畫面。

決定安史之亂走向的河南之戰和張巡睢陽殉國事件

01 唐玄宗的兩個平叛戰略

從全域性來看,唐玄宗在面對安祿山叛亂的時候先後有兩個整體的平叛安排,這兩個平叛安排是一代雄主李隆基權謀計算、貪戀權柄的生動體現,並被他的兒子,未來的唐肅宗李亨所繼承,基本決定了整個安史之亂的走向。

玄宗皇帝第一個平叛戰略就是“以西制東”。對李隆基有所瞭解的人都會知道,這個在其祖母武則天的血腥統治之下長大的臨淄王,權謀手段那是一等一的,在他長大之後誅滅韋氏、太平公主的兩場政變中,李隆基的果決冷酷體現的淋漓盡致。

所以在邊疆設定位高權重的節度使這件事上,李隆基也絕非沒有留下後手。根據後來的研究,李隆基開元天寶年間陸續在西域,西北,北部,東北設定的九大節度,本身已經暗含了相互壓制的帝王平衡之術。

前期,因為唐帝國關中本位的影響,以河西、隴右為核心的西部軍區實力更強大,除了河西隴右,西域的安西、北庭,乃至北部的朔方、河東等四鎮都算是西部軍區。但到了天寶初年,李隆基怠政加劇,邊將久任、兼任藩鎮節度使、營田使等事情越來越多,終於給了安祿山發動叛亂的資本。

所以當安祿山叛亂的訊息傳來,在一開始的震驚之後,唐玄宗首先採取的措施依然還是“制衡”,用河西、隴右、安西、北庭和朔方,制衡河東、范陽和平盧。於是我們能看到,在安祿山一路南下直撲河南乃至關中的時候,首先被安排出戰的是安西都護府前任節度使高仙芝、現任節度使封常清,以及朔方的郭子儀以及河東的李光弼等人。

具體到河南之地,我們能夠找到一個很關鍵的人物來佐證唐玄宗的這個“以西制東”戰略,那就是首任河南節度使張介然。史書記載:

張介然,蒲州猗氏人也。本名六朗。謹慎善籌算,為郡守在河、隴。及天寶中,王忠嗣、皇甫惟明、哥舒翰相次為節將,並委以營田支度等使。安祿山將犯河洛,以介然為河南防禦使,令守陳留。陳留水陸所湊,邑居萬家,而素不習戰。介然至任數日,賊已渡河。雖率兵登城,兼守要害,虜騎十萬,所過殺戮,煙塵亙天,瀰漫數十里。介然之眾,聞吹角鼓譟之聲,授甲不得,氣已奪矣,故至覆敗。

這裡有兩點要注意,首先就是張介然擔任營田使時候的主官王忠嗣、皇甫惟明和哥舒翰等人都來自河西、隴右等西部軍區,張介然出身西部軍區是毫無疑問的。

第二點則是,“河南防禦使”是河南之地軍政長官,至少是軍事長官。所以唐廷在安史之亂一開始就力圖在重要的河南之地形成一個統一的能夠與安史叛軍較量,乃至阻礙叛軍西進南下的軍事力量,這一個安排是“以西制東”戰略的具體措施,並且一直被貫徹到了隨後幾年的戰事中。如果這一個措施被貫徹執行,河南之地被充分調動起來,那安史之亂有很大可能提前結束,但我們遺憾的看到,這一個願景不僅沒能實現,甚至朝著相反得方向而去:

河南戰場成了唐玄宗唐肅宗爭奪最高權力的現場,也成了各路軍閥不斷崛起蠶食中央權威的戰場,這與設定“河南節度使”的初衷相反,事後來看讓人扼腕嘆息。

這點先不多說,我們接著來說唐玄宗的平叛頂層構想。以西制東戰略沒有獲得很好的結果,畢竟安祿山是以有備之軍打無備之軍,而且高仙芝和封常清帶領的也不是安西或北庭大軍,他們還遠在西域。隨著潼關之戰高仙芝、封常清陣前被唐玄宗所殺,哥舒翰也在被強迫出戰之後潰敗被俘,唐玄宗對邊將產生了巨大的懷疑,加上此時被壓制了許久的太子李亨開始了更加大膽的動作,唐玄宗採取了“宗室領軍”的新戰略。《舊唐書》記載,天寶十五年(756年)五月:

及安祿山陷東京,唐玄宗方擇將帥,張垍言巨善騎射,有謀略,玄宗追至京師。楊國忠素與巨相識,忌之,謂人曰:“如此小兒,豈得令見人主。”經月餘日不得見。玄宗使中官召入奏事,玄宗大悅。。。尋授陳留譙郡太守、攝御史大夫、河南節度使。。。遂以巨兼統嶺南節度使何履光、黔中節度使趙國珍、南陽節度使魯炅,先領三節度事。。。巨至內鄉,趣南陽,賊將畢思琛聞之,解圍走。

李巨是李唐宗室,和邊將不同,更加值得信任,所以唐玄宗在張垍的推薦下啟用了李巨。但這裡也可以看到,都已經到了叛亂的時候了,當朝宰相楊國忠想的還是自己的權力地位,甚至阻礙玄宗皇帝面見李巨達到一個月之久,而這一點在整個安史之亂期間隨處可見,充分體現出了從最高統治者李隆基開始的急劇惡化的政治生態,這也是李隆基遠遜於他的先祖太宗李世民的地方。

但不管如何,虢王李巨還是上路趕赴河南了,身兼御史大夫、河南節度使以及嶺南、黔中、南陽三鎮節度使,權力可謂不小,是正兒八經的河南戰場的最高指揮官。但在這個時候,安祿山已經領兵西進,唐玄宗倉皇出逃,結果便發生了馬嵬坡之變。

馬嵬坡之變可謂如雷貫耳,一代明妃楊玉環香消玉殞,給她和唐玄宗的神仙愛情畫上了一個悲慘的句號,更是成了後世無數文人墨客描寫的物件。但剝開這層華麗的迷霧,馬嵬坡之變是“太子集團向宰相集團的宣戰”,楊玉環的哥哥楊國忠被禁軍所殺才是更加重要的事件,這徹底宣告了唐玄宗扶植外朝宰輔大臣勢力打壓東宮勢力計劃的破產。自此之後,李隆基的第二任太子,未來的唐肅宗李亨,終於獲得了和父皇李隆基叫板的實力。

不出意外的,唐玄宗和太子李亨之間的這場權力爭鬥越演越烈,伴隨著李亨北上稱帝達到了高潮,並且深深影響到了千里之外的河南戰場,乃至整個安史之亂的走向。

02 到底誰在爭權奪利、誰在一心抗敵?

其實在虢王李巨被任命為河南節度使之前,已經有兩人先後接任了張介然的河南節度使一職。

天寶十四年(755年)12月,陳留郡(今天開封附近)被安祿山攻克,張介然被殺,朝廷的河南節度使暫時空缺了,安祿山卻任命了自己的河南節度使李庭望,全權負責河南戰場事宜,並且重點準備南下進攻江淮之地:

祿山以張通儒之弟通晤為睢陽太守,與陳留長史楊朝宗將胡騎千餘東略地,郡縣官多望風降走。

安史叛軍建立起了自己的河南之地統治體系,而且運轉的比朝廷的更加流暢,讓河南的局勢迅速惡化。到了天寶十四年年底(755年),安祿山在洛陽稱帝,而河南節度使治下的叛軍已經攻克宋州(也就是睢陽)、曹州(今天的曹縣西北)、譙郡(今天的安徽亳州)等重要州縣,江淮的帝國錢糧賦稅之地,就在眼前了。

關鍵時刻,還是河南當地的軍民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大約在天寶十四年年底到天寶十五年年初,唐太宗李世民曾孫,吳王李恪之孫的東平太守、嗣吳王李袛起兵對抗安祿山。在古代,皇親國戚天然的擁有巨大的號召力,是非常重要的組織和團結中心,

郡縣之不從賊者,皆倚吳王為名,河南之地的反抗局勢為之改觀。

同時,天寶十五年(756)正月,濟南太守李隨也帶領數萬大軍到了睢陽,和吳王李袛一起,終於在河南之地組成了可以對抗安祿山叛軍的隊伍。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後來與張巡一同血戰睢陽殉國的許遠,也以高要縣尉的身份被任命為睢陽太守,而這個決定將在未來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李隨和李袛作為高層官吏,在關鍵時候發揮了穩定人心和組織協調的巨大作用,所以先是李隨被任命為河南節度使,但史料沒有記載李隨之後的情況,很有可能李隨在被任命之後不久就去世了,因為就在天寶十五年(756)二月份,吳王李袛就被任命為靈昌太守(今天滑縣附近)、河南都知兵馬使,成為了張介然和李隨之後的第三任河南地區最高長官。

此時,河南戰場的局勢伴隨著整個安史之亂局勢的改善,也有了非常良好的變化。在關中,雖然安祿山在天寶十四年年底就攻克了洛陽,但西進之路在潼關被高仙芝、封常清以及繼任的哥舒翰牢牢堵住,頓兵堅城之下乃是兵家大忌。

在河東之地,李光弼天寶十五年二月被郭子儀舉薦為河東節度副使,佔據著從今天山西東行直插河北安祿山老巢的有利地位。天寶十五年三月份到四月份,李光弼便火速率領河東及朔方軍過井陘口到了河北。五月份,郭子儀、李光弼在嘉山(今河北曲陽東)與叛軍蔡希德、史思明、尹子奇等部展開決戰,大破叛軍,“斬首萬計,生擒四千”。加上以平原郡、常山郡的顏真卿、顏杲卿兄弟為代表的河北忠唐勢力的配合,此時河北乃至整個安史之亂的局勢都在朝著有利於唐朝廷的方向發展了。

決定安史之亂走向的河南之戰和張巡睢陽殉國事件

大環境的改善也帶動了河南戰場形勢的改觀。天寶十五年的春天,李袛擊敗了安祿山叛軍謝元同,濮陽丞尚衡和當地強人王棲曜等擊敗了邢超然,而慘烈的雍丘保衛戰中,令狐潮等人率領的四萬大軍被張巡牢牢釘在了陣地上,沒討到一點便宜,河南戰場顯然已經有了一定的改善。而這個時候,唐玄宗安排虢王李巨擔任第四任河南節度使就顯得別有深意了。

首先要承認,李巨接替李袛擔任河南節度使是有李巨地位才能(史書上記載的才能)優於李袛的原因,而更直接的原因則是南陽節度使魯炅作戰不力退到了南陽:

(天寶十五年)五月丁巳,(魯)炅眾潰,走保南陽,賊就圍之。太常卿張垍薦夷陵(峽州)太守虢王巨有勇略,上徵吳王祗為太僕卿,以巨為陳留、譙郡太守,河南節度使。

前面我們已經說了,和前面三任河南節度使(河南防禦使、河南都知兵馬使)張介然、李隨、李袛相比,李巨權力地位高的多,李碧妍老師在她的著作《危機與重構,唐帝國及其地方諸侯》一書中考證,李巨其實是唐玄宗在洛陽失陷之後就在考慮的河南戰場指揮官的最終人選。

但同時,李巨任命事件還有第二層含義,那就是李隆基有意透過這個任命稀釋太子李亨的權力。當時,以皇子、太子身份登臨大寶的李隆基深知“太子”的重要性,在他掌控局勢之後,逐漸透過種種手段,比如虛名化東宮官屬權力地位,逐步擴大以中書令為首的外朝中樞文官權力等多種手段,杜絕太子對其權力地位的威脅。張九齡罷相和李林甫上位是一個標誌性事件,在這之前,唐朝的中樞重臣大多傾向於保太子,而在這之後,中樞宰相們與太子多有不和,李林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這背後不是李隆基昏聵不明縱容權相亂政,更核心的原因其實是唐玄宗擴大“輔政權”以壓制“繼承權”。

總之,在安史之亂爆發前,太子李亨被兩任宰相李林甫、楊國忠懟的夠嗆,但安史之亂打翻了既有的權力結構,太子李亨也開始“蠢蠢欲動”了。所以,在李巨的任命背後,乃至上文提到的唐玄宗以宗室領兵鎮守四方剿滅叛亂背後,最終目的就是稀釋李亨權力,在天寶十五年七月份頒發的《命三王制》中明確說到:

太子亨宜充天下兵馬元帥,仍都統朔方、河東、河北、平盧等節度採訪都大使,與諸路及諸副大使等計會,南收長安、洛陽……永王璘宜充山南東路及黔中、江南西路等節度支度採訪都大使,江陵大都督如故……盛王琦宜充廣陵郡大都督,仍領江南東路及淮南、河南等路節度採訪都大使……豐王珙宜充武威郡大都督,仍領河西、隴右、安西、北庭等路節度支度採訪都大使……應須兵馬、甲仗、器械、糧賜等,並於當路自供。

其諸路本節度採訪支度防禦等使虢王巨等,並依前充使

太子李亨被任命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但唐玄宗的其他兒子都分領了各處重鎮,虢王李巨的任命也被再次確認。我們從這裡看到的,即使到了此時此刻(釋出這一命令的時候叛軍已經佔領了長安,唐玄宗正在逃難途中),作為大唐這艘巨輪的掌舵人,唐玄宗李隆基心裡想的依然還是那把靜靜立在長安城裡的龍椅,要盡一切努力避免別人染指最高權力,即使對方是自己的兒子。

在這則命令之前和之後,無數人在這場驚天叛亂之中退縮了,背叛了,但也有無數人勇敢的站在了刀刃之前,忠誠於自己的使命。常山郡顏杲卿面對叛軍屠刀時候的無所畏懼,李光弼郭子儀率領大軍穿過井陘口進入河北,乃至拼命在雍丘抵抗令狐潮的張巡,都是如此。

可我們遺憾的看到,那個最應該解決這一切的人,卻依然把權力擺在了最重要的地方。而這也大大破壞了整個平叛的程序。

03 睢陽殉國,張巡和許遠悲壯的最後抗爭

唐玄宗逃難途中還不忘要把河南戰場安排好,而天寶十五年(756)七月份發生了馬嵬坡之變後,太子李亨就北上朔方,不久之後便自立為帝,是為唐肅宗,這一點進一步加劇了唐朝中樞的爭權奪利,嚴重影響了平叛的程序。

756年前半年唐廷的良好勢頭因為哥舒翰潼關大敗而被徹底扭轉,潼關大敗後,郭子儀和李光弼不得不率軍退回了河東,甚至到了至德二年(757)年,叛軍兵鋒都進逼了河東藩鎮首府太原城了,足見756年局勢扭轉之後唐廷的被動。756年下半年,當時不得不分兵北上控制河北地區局勢的安祿山大軍,得以在李光弼等人退回河東之後再次南下,進一步惡化了河南局勢。

(756年10月,)尹子奇將五千騎度(渡)河,略北海,欲南取江、淮。會回紇可汗遣其臣葛邏支將兵入援,先以二千騎奄至范陽城下,子奇聞之,遽引兵歸。

都說一鼓作氣,再而衰,政府軍沒有把握住優勢,而當安祿山大軍再次佔據優勢的時候,唐軍的心理壓力就大了很多了。尹子奇等人這次率軍南下,首先就攻克了顏真卿的平原郡,而且直接攻到了河南東部的北海郡(今天濰坊昌樂附近,膠萊平原地區),如果不是回紇人救援,尹子奇的大軍很可能就直插魯中山區,形成對中原地區的圍攻之勢了。

這波叛軍的反擊,受影響最大的毫無疑問是張巡。從755年年底對抗叛軍開始,張巡已經在雍丘等一線以絕對劣勢兵力對抗李庭望、令狐潮等人十個多月了。仗打的分外艱苦,不過也正是因為張巡的努力,叛軍始終沒法跨過雍丘-睢陽一線南下江淮,江南的糧草賦稅得以源源不斷走漢水送到關中的大後鳳翔,一直給唐王朝續命。

但隨著尹子奇穩住范陽河北,安祿山集團得以再次安排精銳部隊加入河南戰場,雖然張巡在雍丘打的很硬,但側翼乃至後方卻先支撐不住了,導致張巡的處境越來越被動。當時,尹子奇在756年10月攻克了河南戰場東部的北海郡,同時,河南戰場西部的潁川郡也因為被圍太久而沒有援軍,終於被阿史那承慶攻克。在河南中部,情況也越來越危險。到了至德元年(也就是天寶十五年,756年)12月,兗州、東平和濟陰等地都被攻克,河南節度使李巨沒做其他安排,而是直接率軍退到了更南邊的臨淮等地,張巡死守的雍丘越來越像一個突出部。

更危險的是,因為令狐潮等人久攻不下,叛軍終於改變了戰略,準備利用雍丘側翼被打穿的有利時機,直接繞過雍丘進攻寧陵等地,斷絕雍丘的糧道,這是非常危險的,一旦叛軍這一戰略實現,雍丘就成了死地。張巡不得不退到了寧陵,開始與睢陽太守許遠共同抗敵,與安祿山部將楊朝宗再次陷入了苦戰:

是日,楊朝宗至寧陵城西北,巡、遠與戰,晝夜數十合,大破之,斬首萬餘級,流屍塞汴而下,賊收兵夜遁。敕以巡為河南節度副使。巡以將士有功,遣使詣虢王巨請空名告身及賜物,巨唯與折衝、果毅告身三十通,不與賜物。巡移書責巨,巨竟不應。

前線拼命作戰的張巡大戰之後向河南節度使,虢王李巨申請一些空名告身和賞賜。空名告身就是沒寫名字的任命書,大戰之時多用來鼓舞士氣,可經過了一年血戰的張巡等來的,卻是折衝和果毅等低階告身,賞賜一點沒有。張巡氣不過,寫信質疑李巨為何在這樣的時候還吝嗇金錢賞賜,被稱作有才能的李唐宗室李巨卻一直沒有迴應。也許在他眼中,張巡還有他那些泥腿子士兵,不值得什麼賞賜吧。這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一整年血戰之後換來了這樣一個結果,但張巡心裡想的最多的,卻還是覺得對不起手下的一幫兄弟:

吾受國恩,所守,正死耳。但念諸君捐軀命,膏草野,而賞不酬勳,以此痛心耳!

我張巡深受國恩,在這裡堅守是我的職責,死不足惜。但一想到大家拋頭顱灑熱血,命喪沙場,馬革裹屍,卻換不來一點能夠匹配你們如此功勞的獎賞,我張巡心痛。這番話今天讀來令人心酸不已。

即使受了這樣大的委屈,但張巡依然決定堅守下去。可河南戰場的形勢卻越來越惡劣了。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慶緒殺安祿山,取而代之。但叛軍內部的這次內鬥不僅沒有減弱河南戰場的壓力,反而給唐軍帶來了新的危機。安慶緒以尹子奇代替李庭望為河南節度使,隨後李庭望率蕃漢大軍十三萬進逼睢陽,而此時張巡和許遠合兵不過七千人。但正是這支軍隊,面對數十倍於己的叛軍,堅守睢陽城整整十個月,慘烈的睢陽保衛戰就此拉開序幕。

決定安史之亂走向的河南之戰和張巡睢陽殉國事件

睢陽城中,許遠自認為領導能力不如張巡,所以推選張巡擔任主帥。張巡心如鐵石,堅韌非常,加上出色的領導能力和軍事能力,在睢陽保衛戰中發揮了核心作用,《新唐書》記載:

至德二載,祿山死,慶緒遣其下尹子琦將同羅、突厥、奚勁兵與朝宗合,凡十餘萬,攻睢陽。巡勵士固守,日中二十戰,氣不衰。。。因出薄戰,子琦敗,獲車馬牛羊,悉分士,秋豪無入其家。有詔拜巡御史中丞,遠侍御史,誾吏部郎中。

御史中丞是非常清要的高層文官,但此時比官職更重要的是外部援助,可惜這些都沒有。隨著睢陽被圍時間越來越長,城內缺吃少穿,情形越來越也嚴峻,甚至到了張巡許遠殺死自己的妻妾和奴僕以供軍食的事情。即使這樣,兩人乃至守軍還在堅持,可是唐廷的援助遲遲不來,反而唐玄宗和唐肅宗的明爭暗鬥相互角力卻越發明顯。大概在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唐肅宗也安排了一任河南節度使,原北海郡太守賀蘭進明,賀蘭進明當年在北海郡的時候曾經與顏真卿合作抗敵,他是個頗有心機又沒什麼軍事能力之人。此時他受唐肅宗安排,要來接替唐玄宗安排的河南節度使虢王李巨。

李巨倒是沒怎麼為難賀蘭進明,但也帶走了自己的精銳。此時的河南戰場,睢陽越來越危險,但唐廷的軍事力量卻還有不少。前面已經說了,李巨走的時候帶走了一支部隊,所以他是有兵的。而賀蘭進明也不是空手而來,當時他進攻密州、琅琊的時候“殺敵兩萬人”,那他手裡至少也有幾萬人馬。除此之外,靈昌太守、河南都知兵馬使許叔冀“麾下精銳”,彭城尚衡、譙郡閭丘曉都有不少軍隊,但在整整十個月的睢陽保衛戰中,他們都沒有出戰。

到了至德二年八、九月間,張巡讓南霽雲死命出城向賀蘭進明、許叔冀求救的時候,他們依然沒人出兵,《新唐書》記載:

巡復遣如臨淮告急。。。既見進明,進明曰:“睢陽存亡已決,兵出何益?”霽雲曰:“城或未下。如已亡,請以死謝大夫。”叔冀者,進明麾下也,房琯本以牽制進明,亦兼御史大夫,勢相埒而兵精。進明懼師出且見襲,又忌巡聲威,恐成功,初無出師意。又愛霽雲壯士,欲留之。為大饗,樂作,霽雲泣曰:“昨出睢陽時,將士不粒食已彌月。今大夫兵不出,而廣設聲樂,義不忍獨享,雖食,弗下嚥。今主將之命不達,霽雲請置一指以示信,歸報中丞也。”因拔佩刀斷指,一座大驚,為出涕。卒不食去。抽矢回射佛寺浮圖,矢著磚,曰:“吾破賊還,必滅賀蘭,此矢所以志也!”

南霽雲,殺人的修羅,沙場的惡煞,但他來到河南節度使賀蘭進明軍中求救,卻換不來一兵一卒,看到賀蘭進明帳中的山珍海味,又想到了睢陽城中兄弟父老數月無糧,不禁潸然淚下,什麼東西都沒吃下,反而一刀斬斷一根指頭,當做他南霽雲曾來求救的證據,而後便扭頭而去。

更令人心寒的,依然還是那個問題,在生死存亡之際,到底誰在爭權奪利、誰在一心抗敵?賀蘭進明因為和唐肅宗當時的宰相房琯有矛盾,房琯便故意在賀蘭進明的任命之後,把當時河南戰場上另一個實力派許叔冀任命為與賀蘭進明同等的御使大夫,以此來牽制賀蘭進明。這和唐肅宗委任賀蘭進明代替李巨以分唐玄宗的勢力,乃至唐玄宗《命三王制》稀釋唐肅宗李亨的勢力如出一轍,但這一切,都被張巡許遠,以及百姓所承擔。到底誰在一心抗敵,誰在明哲保身、乃至爭權奪利明顯非常。

決定安史之亂走向的河南之戰和張巡睢陽殉國事件

至德二年十月初九,睢陽城破,張巡、許遠、南霽雲和雷萬春等三十九人被叛軍殺害,張巡時年四十九。

04 張巡死後的河南戰場

至德二年八月份,也就是在張巡死之前兩個月,唐肅宗再一次任命了新的河南地區軍政長官,平章事張鎬代替賀蘭進明,兼任河南節度使。按照史書記載,這次任命似乎是真的為了解決河南戰場,準確說是睢陽戰場的問題了。

張鎬其人來歷頗有傳奇色彩,他是依靠著楊國忠起家的,當時曾經向楊國忠推薦了後來的名將來瑱,後來他又被唐玄宗送到了朔方李亨處,結果也頗受唐肅宗李亨的賞識,被任命為諫議大夫這一清要文官,隨後更是被任命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帶平章事銜在唐代就是拜相的含義,唐朝沒有宰相,都是以同中書門下、同中書門下三品、同平章事等使職差遣的形式拜相)。

至德二年八月,李亨終於認識到了河南戰場的危機,所以把文武兼備的張鎬任命為河南節度、都統淮南等道諸軍事。此時張巡告急,張鎬不同於賀蘭進明,被任命後快馬加鞭趕往睢陽,同時嚴命河南周圍各處兵力立刻救援睢陽:

張鎬聞睢陽圍急,倍道亟進,檄浙東、浙西、淮南、北海諸節度及譙郡太守閭丘曉,使共救之。曉素傲很,不受鎬命。比鎬至,睢陽城已陷三日。

但遺憾的是,等到張鎬到的時候,睢陽城剛剛陷落了三天。張鎬到了睢陽城外,看著一片狼藉的大地,不僅怒火中燒,命人把推遲不進的閭丘曉直接杖斃,但對其他地方實力派,連他也無可奈何了,因為後面的戰爭,還需要這些逐漸做大的地方軍閥的支援。

而安慶緒的叛軍在睢陽城下被阻擋了足足十個月,一直無法切斷江淮唐帝國的賦稅錢糧生命線,導致陷入了殘酷的消耗戰,最終被生生拖死。睢陽城陷落十天後,未來的唐代宗李豫和郭子儀、回紇大軍收復洛陽,勢頭再次回到了朝廷一邊。到了十月,尹子奇在陳留被當地軍民殺死。十一月,張鎬率魯炅、來瑱、吳王祗、李嗣業、李奐等五節度收復了河南大部分郡縣。十二月,史思明率領高秀巖以范陽和河東等地來降。到了次年二月,安慶緒所署北海節度使能元皓舉所部來降。至此,河南、河東、河北名義上已經全部歸順唐廷。

此時,距離張巡、許遠睢陽殉國不過過去了四個月。如果張巡許遠能活下來,他們也能以節度使之名,率領經過兩年血戰計程車卒跨過黃河直逼河北,也許那是他們心中最為期盼的一刻吧。

張巡,是安史之亂中唐朝朝廷陣營中的一個標杆性的人物。安史之亂主要現場就是河北河南關中等地,但當我們回想這場持續七年的大戰的時候,河北河東的郭子儀、李光弼,關中潼關的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而河南戰場,似乎也就只有一個張巡了。

圍繞在張巡身上的,有無數讓人唏噓不已的傳奇故事,他是如何以決絕之心面對滔天巨浪一般湧來的范陽鐵騎的,他是如何在外無援軍困守孤城時抵擋叛軍進攻的,還有那草人借箭的智慧、雷萬春中箭巋然不動的勇氣。

歷史潮流浩浩湯湯滾滾向前,有的人確實好像贏了,比如賀蘭進明、許叔冀等人,他們依靠著精明的計算,保住了自己的權勢地位和生命。而張巡似乎是輸了,他經歷了黎明之前最殘酷的黑暗,結果倒在了勝利的前夜。但正像有句話說的,人只會死一次,那就是他被人遺忘的時候,從這個角度來看,張巡贏了。

決定安史之亂走向的河南之戰和張巡睢陽殉國事件

最後就用唐朝大曆年間著名詩人李端的一首詩結尾吧:

睢陽陷虜日,外絕救兵來。

世亂忠臣死,時清明主哀。

荒郊春草遍,故壘野花開。

欲為將軍哭,東流水不回

(歡迎關注,帶你體會歷史的魅力)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