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東漢帝國的落幕,剖析州郡統治如何一步步演變為軍閥割據

2021-12-30由 少年曆史觀 發表于 歷史

引言

秦皇嬴政統一六國,隨即廢除分封制,並取而代之的建立了郡縣制。這一措施的影響可謂十分深遠,其一改之前分封制的弊端,樹立起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和極其深遠的皇權威望。後世的朝代也都在此基礎上,不斷的加強中央集權,從而達到鞏固自身統治地位得目的。

東漢帝國的落幕,剖析州郡統治如何一步步演變為軍閥割據

秦始皇嬴政

從後來的經驗看,一旦地方權力過大,便會出現威脅中央統治的事情發生,隨之而來的就會導致兩種局面發生:

一種是中央未能有效遏制地方權勢過大的問題,最終導致了王朝覆滅;另一種則是有效解決了地方權力過大的問題,從而使王朝得以穩定延甚至創造出輝煌的成就。

前一種的典型例子就是唐朝藩鎮割據,具體來說就是“安史之亂”後,唐朝地方藩鎮掌握權力過大,導致後期唐朝皇權威望的式微,最終引起了唐朝的覆滅。

另一種例子的結果就與之相反:西漢初年劉邦廣封諸侯王,其後諸侯勢力不斷壯大威脅中央統治,甚至還發生了“七王之亂”的諸侯叛亂事件。其後歷經“文景”兩代都未能解決諸侯勢力過大的問題。直到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平穩有效的削弱了諸侯勢力,並一舉掃除了地方權力過大的問題,從而達到了穩固自身統治的目的,使得漢武之後西漢得以延續百年。

而我們今天要說則是:

東漢末年皇權的沒落與地方州郡的崛起史。

東漢帝國的落幕,剖析州郡統治如何一步步演變為軍閥割據

東漢帝國

這一事件不僅導致了東漢帝國的落幕,也承接了後來的三國曆史,因而這也是被我們大家所熟知的一段經典歷史。

下面我就為大家系統的分析,東漢是如何一步步喪失中央權威,以及地方州郡如何擺脫中央統治的崛起歷程。

東漢末年中央皇權的式微

從西漢建立到東漢的滅亡,期間漢朝的統治歷經400多年,如此長的統治時間,在古代封建統治歷史還是十分少見的,可以說漢朝擁有相當穩固的政治基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央集權高度集中。但為何在黃巾起義後,東漢中央統治體系會迅速崩塌?隨之而來的便是諸侯割據,中央無法有效掌控地方。要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還要從東漢統治集團自身存在的問題說起。

宦官干政外加皇帝品德卑劣,嚴重打擊了東漢統治的正當性

我們知道,作為皇帝理應擔當起正義的代表,才能樹立起權威的地位,得到天下的認同。但從東漢後期的數位皇帝來看,尤其是桓、靈二帝。他們重用宦官、顛倒黑白,並且利用宦官打壓代表社會正義的知識階層,這樣惡劣的行為反而讓皇帝成了邪惡勢力的代表。這樣的行為自然得不到天下的認同,從而造成各個階級對於中央權威的懷疑。

東漢帝國的落幕,剖析州郡統治如何一步步演變為軍閥割據

資治通鑑

司馬光《資治通鑑》:不幸承陵夷頹敝之餘,重以桓、靈之昏虐,保養奸回,過於骨肉,殄滅忠良,甚於寇讎。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評價漢朝桓、靈二帝中說:國家處在衰敗和凋零的的狀態,桓、靈二帝昏庸暴虐,包庇姑息小人勝過了親情骨肉;誅殺忠臣良士比對待敵人還要殘忍。

由此足以看出漢朝桓、靈二帝的昏庸暴虐。其不僅毫無治國之能,還肆意誅殺社會忠良之人,可謂品德十分卑劣。尤其皇帝過度包庇縱容宦官,而宦官的親信遍佈全國,在各地仗欺壓百姓,同時瘋狂兼併農民土地,一時間鬧得民不聊生,百姓生活根本無法維計。

這樣一系列的行為嚴重損害了士人階層和底層人民的利益,一方面是代表國家統治高層階層,另一方面又是代表著國家基層的庶民階層。從上到下,大家對漢朝皇帝的統治權威產生了懷疑,這也為後來州郡統治一步步崛起為軍閥割據,創造了道義基礎。

黃巾起義的爆發,致使漢朝初步喪失對地方的控制

東漢時期,地方豪強一直在進行土地兼併,導致了大批的農民破產,成為了流離失所的流民。之前提到過漢朝宦官權勢過大的問題,這一問題不只是影響中央朝政,另一方面也使得宦官在全國各地的親信仗勢欺人,瘋狂欺壓搜刮百姓,更是加速了當時土地兼併的程序。當土地兼併到達一定程度,生活無以為繼的流民的數量就會到達一個頂峰。

東漢帝國的落幕,剖析州郡統治如何一步步演變為軍閥割據

黃巾起義

因此,在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後,隨即一呼百應,引起了全國範圍的響應。東漢朝廷面對如此棘手的局面,依靠中央軍隊根本無力應對,只得允許地方自行招兵,用以鎮壓起義。之後黃巾起義雖得到了有效的鎮壓,但同時也使得地方州郡擁有了自己的軍隊。

之後董卓帶兵進京隨意廢立皇帝,這也引起了天下的不滿,因此,當時東漢各地的州郡官員,必定不會聽從被董卓操控的漢朝中央的調令,各地諸侯由此聯合起來,共同討伐董卓。同時東漢中央朝廷在這時正式初步失去權威地位,拉開了地方州郡崛起與相互兼併的歷程。

東漢州郡統治逐漸崛起為軍閥勢力

在中央皇權衰落的過程中,地方州郡勢力同樣暗流湧動。尤其是在董卓被誅殺後,曾被其控制的漢朝中央軍隊也隨之滅亡。這也就影響了兩個方面:其一東漢朝廷因此無兵可用,另一方面地方州郡卻因鎮壓黃巾起義,擁有自己的軍隊。東漢朝廷自然無力控制這些擁有兵權的州郡,只得任其發展,這也就形成了我們熟知的諸侯割據局面。下面就為大家介紹這一變化的具體程序。

州郡逐漸擺脫中央控制,地方官員由朝廷任命轉變為世襲制

董卓之亂被平定後,漢獻帝帶領群臣從長安返回洛陽,緊接著又被曹操接回許昌。在此背景下,先是董卓亂政,後是曹操挾持天子。各地掌握兵權的州郡官員,自然不會聽從東漢朝廷的調令,換句話說就是不會聽從曹操的調令。

可以說,在公元196年漢獻帝被曹操挾持後,天下州郡各自獨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東漢帝國的落幕,剖析州郡統治如何一步步演變為軍閥割據

諸侯割據示意圖

這也導致了東漢朝廷的權威地位再次遭受嚴重打擊。同時全國州郡也基本被分割完畢:

曹操挾天子佔據兗州、豫州,袁紹實力最強佔據冀州、青州、幷州,袁術佔據揚州,劉表佔據荊州,公孫瓚佔據幽州,孫策佔據江東,陶謙佔據徐州,劉焉佔據益州,韓遂、馬騰佔據涼州。

這其中大部分人對漢朝都心存異心,當然其中也有部分忠於東漢朝廷的,比如前幽州刺史劉虞,但之後他卻被公孫瓚斬殺。除此之外,陶謙也是少有的忠於漢朝的地方官員,其病逝後曾將徐州牧之位讓於劉備,可不久後又被呂布奪取。

拋開這少部分忠於漢朝的地方官員,我們可以發現,其他的州郡勢力已然變成了軍閥勢力,這些軍閥的具體表現就是:

擁有兵權、割據一方、獨立運作、職位世襲。

例如益州牧劉焉,本來是在漢朝中央任職太常,後來為了遠離朝廷的禍亂,就跑去做益州牧,在位期間其“撫納離叛,務行寬惠,陰圖異計”。劉焉死後,其子劉璋順理成章的接任了他的職位與地位,益州牧父子相承,這也說明了其屬於軍閥勢力的範疇。後來劉備領兵奪蜀,劉璋部屬奮力抵抗,不過是認為劉備侵佔了劉璋的領土。

又如劉表的荊州刺史本是東漢朝廷官方任命的,但劉表卻是依靠自身努力佔據荊州的。後來劉表在決定繼承人的問題上是沒有私心的,一度有讓劉備出任荊州刺史的打算。可在其死後,荊州本地士族蒯氏和蔡氏還是將劉表次子劉琮推舉為荊州新主。

東漢帝國的落幕,剖析州郡統治如何一步步演變為軍閥割據

曹操

曹操:“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這樣說明了曹操在心裡也是將荊州當做了劉表的私人地盤。

在天下已被各大軍閥瓜分完畢的背景下,劉備雖有興復漢室的遠大抱負,但卻已然沒有可以立足的地方。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給出的“隆中對”計策實質上說:就是先割據荊、益二州,將其稱為自己的私人地盤,在圖北伐繼而平定天下。至此也說明了東漢中央的權威在此時已經蕩然無存,同時軍閥割據、職位世襲成為了時代的主旋律。

天下人才不再認可漢朝天子,而是開始追隨各自“主公”

漢朝的中央權威基本已喪失殆盡,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這難免讓人們思考,誰才是未來天下的主人?

按常理說,天下的人才是漢朝的人才,但在東漢末年的大背景下,漢朝已經不再具有曾經的權威地位。即使是當時漢獻帝身邊仍有大量人才,可其中忠於漢朝的那部分人才,遭到了曹操瘋狂打壓而不得志,另一部分也只是為曹操本人服務罷了。

反觀地方各個諸侯,其身邊也都聚集著大量的人才。這些人不再以任職朝廷為目標,而是為了完成自己抱負和事業,選擇追隨自己心儀的“主公”。

如以孫權為首的江東集團,聚集了一批人才群體,這些人不論是武力還是智力都是十分出眾的,也為後來的對抗曹操集團,做出來不可磨滅的作用。

東漢帝國的落幕,剖析州郡統治如何一步步演變為軍閥割據

漢獻帝

而劉備則依靠自身的“仁德”和興復漢室的遠大抱負,籠絡了許多人才。

而這些人才雖然心裡是尊崇漢朝的,但他們所尊崇的,不是被曹操挾持的正統漢獻帝,而是本質上為梟雄的劉備。

至此,漢朝的權威地位名存實亡,這個曾經偉大的王朝也即將走向滅亡,同時天下也正式進入到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

結語

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後,各地州郡勢力相繼崛起為軍閥勢力,這也標誌著東漢王朝的落幕和軍閥割據混戰的開始。形成這一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東漢中央權威的喪失,另一方面也是各地州郡權利擴張的結果。要想解決這一局面,就需要一個讓人信服、又極具權威的東漢朝廷。但作為“漢相”實為“漢賊”的曹操試圖“挾天子以令諸侯”,自然是號令不動已經成為軍閥的地方州郡勢力,因此曹操只能付諸武力來統一各地割據勢力。同時混亂的時局也預示著下一個大一統王朝即將到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