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世說新語》原文 譯文(八)

2021-12-29由 鼠嘴 發表于 歷史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宋政權宋武帝劉裕之侄、長沙景王劉道憐(劉道鄰)次子劉義慶組織一班文人,集體創作的一本筆記體小說,主要記載東漢末、三國、兩晉士族階層的遺聞軼事。

《世說新語》原文 譯文(八)

方正 第五

【原文】

1。陳太丘①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②時年七歲,門外有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在?”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③!”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愧,下車引之④。元方入門不顧。

【註釋】

①陳太丘:陳寔。

②陳紀(129—199):字元方,潁川許(今河南許昌)人,陳寔之子。與弟陳諶俱以至德稱,兄弟孝養,閨門雍和。與父親陳寔和弟弟陳諶在當時並稱為“三君”。

③相委而去:丟棄承諾而離開。委:捨去,丟去。

④引:招引,拉。

【翻譯】

陳寔與朋友約好時間一同出行,約好在中午見,過了中午朋友還沒來,陳寔就先走了,他走了之後那個朋友才來。那時陳寔的兒子陳紀才七歲,正在家門外嬉戲。客人問陳紀:“你父親在嗎?”陳紀回答:“他等了你很久你都沒來,早就走了。”那位朋友便怒了,說:“不是人啊!約好了一起走,卻丟下我離開了!”陳紀說:“您跟父親約好中午一起走,您自己中午沒來,這是沒有信用;對著人家的兒子罵其父親,這是不懂禮儀。”這位朋友很慚愧,下車想拉陳紀。可是陳紀轉身就回家了,頭也不回。

【點評】

陳紀小小年紀,說話有理有據,令這位遲到的客人啞口無言。厲害。

【原文】

2。南陽宗世林①,魏武同時,而甚薄其為人,不與之交。及魏武作司空②,總朝政,從容問宗曰:“可以交未?”答曰:“松柏之志猶存。”世林既以忤旨見疏,位不配德。文帝兄弟每造其門,皆獨拜床下。其見禮如此。

【註釋】

①宗世林:宗承,生卒年不詳,字世林,南陽郡安眾(今河南鎮平)人。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人物,在歷史上並無過多記載,但顯然德行很高。

②司空:官名,掌管水土之事,參議國事,是三公之一。曹操於建安元年(196)任司空。

【翻譯】

南陽的宗世林,和魏武帝曹操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他很看不上曹操的為人,不願和曹操結交。曹操做了司空後,總攬朝政大權,特地委婉地問宗世林:“你看我現在可以和你結交了嗎?”宗世林回答:“我如松柏的志氣依然在。”宗世林因為忤逆曹操而被疏遠,官位和他的德行並不匹配。然而曹丕兄弟每次登門拜訪,都在他的座前行跪拜禮。他受到的禮遇就是這樣。

【點評】

世俗之人,最善於趨炎附勢,欺軟怕硬,而真名士,見弱者不欺侮,見強者不諂媚,即使什麼也不說,也會讓人尊敬。

【原文】

3。魏文帝受禪①,陳群有戚容。帝問曰:“朕應天受命,卿何以不樂?”群曰:“臣與華歆服膺先朝②,今雖欣聖化,猶義形於色。”

【註釋】

①受禪:指曹丕接受漢獻帝禪讓而稱帝。

②華歆:《德行》篇已有介紹。曹操召華歆為議郎,後任尚書令、御史大夫。建安十九年(214)秉承曹操意旨領兵入宮收殺皇后伏氏,滅其族。曹丕即帝位後,遷為司空。服膺先朝:指不忘漢朝。兩人都當過漢朝的臣子,要表示不忘漢室之恩。

【翻譯】

魏文帝接受禪讓稱帝后,陳群臉上有憂愁的神色。文帝問他:“朕順應天命當了這個皇帝,你為何不悅?”陳群回答:“臣和華歆曾經都在前朝為官,如今雖然欣喜能得到聖上教化,可是緬懷過去的心情還是難以避免,不小心流露在了臉上。”

【點評】

不管說得多麼光明正大,曹丕稱帝還是屬於篡權,其父曹操一輩子想做而最終沒敢做的,他做了,自此之後,南北朝權臣篡位之事數不勝數。其實陳群所憂愁的,是權臣篡位的這種事一旦開了頭,後面就會讓人有樣學樣。這不,曹魏很快就被權臣司馬懿一族取代,而司馬家族的晉朝幾乎也都被權臣控制。

【原文】

4。郭淮①作關中都督,甚得民情,亦屢有戰庸②。淮妻,太尉王凌③之妹,坐凌事,當並誅。使者徵攝甚急,淮使戒裝,剋日當發。州府文武及百姓勸淮舉兵,淮不許。至期遣妻,百姓號泣追呼者數萬人。行數十里,淮乃命左右追夫人還,於是文武賓士,如徇身首之急。既至,淮與宣帝書曰:“五子哀戀,思念其母。其母既亡,則無五子。五子若殞,亦復無淮。”宣帝乃表特原淮妻。

【註釋】

①郭淮(?—255):字伯濟。太原陽曲(今山西太原陽曲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名將。

②戰功:戰功。庸即功勞。

③王凌(172—251):字彥雲,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人。歷任司空、太尉,東漢司徒王允的侄子。晚年反對司馬懿奪取曹爽兵權,反抗司馬家族失敗後自盡,這裡郭淮之妻受到了影響。

【翻譯】

郭淮擔任關中都督的時候,非常受民眾喜愛支援,也曾屢立戰功。他的妻子,是太尉王凌的妹妹,由於受到王凌與司馬懿為敵之事的牽連,要被一起誅殺。派遣來抓捕王凌妻子的人氣勢洶洶,郭淮讓妻子裝備好衣服行李,在規定的日子裡起程。夏州與自己府內的文武部下以及百姓們都勸說郭淮乾脆舉兵,然而郭淮不允許。到了時間,他讓妻子出發,州內群眾痛哭流涕呼號悲痛,一路追隨依依不捨的竟然有數萬人之多。等他妻子走了數十里路後,郭淮忽然命令部下前去追回夫人,於是部下文武官員飛馳而去,如同去救被斬首者一般著急。等到夫人被追回來之後,郭淮給司馬懿寫了一封信,上書:“我的五個孩子哀痛思念,想念他們的母親。若是他們的母親死了,這五個孩子也難以為生。若是五個孩子沒了,我郭淮也無法苟活。”司馬懿上表當時的魏帝,特意赦免了郭淮的妻子。

【點評】

司馬懿當時已經掌控了曹魏的軍政大權,任何反對他的人都被誅殺,山雨欲來風滿樓,郭淮不是不想反叛,而是力所不逮,此事發生之後沒幾年,郭淮就去世了,顯然對抗司馬家族已有心無力。司馬懿之所以不殺郭淮妻子,也是投鼠忌器,生怕逼反了他。

【原文】

5。諸葛亮之次渭濱①,關中震動。魏明帝②深懼晉宣王③戰,乃遣辛毗④為軍司馬⑤。宣王既與亮對渭而陳,亮設誘譎萬方。宣王果大忿,將欲應之以重兵。亮遣間諜覘之⑥,還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黃鉞⑦,當軍門立,軍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註釋】

①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作為三國時期謀士的代表人物,諸葛亮一生的故事為大眾所熟知,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諸葛亮聯孫吳,數次北伐曹魏。公元234年出兵渭水南五丈原攻魏,魏遣大將軍司馬懿領兵防禦。次:臨時駐紮。

②魏明帝:曹叡(204—239),字元仲,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魏第二任皇帝(226—239在位),魏文帝曹丕長子。即位初期在穩定政權、制定法典等方面都有功德,但後期較為奢侈,留下不良影響。死後廟號烈祖,諡號明帝。能詩文,與曹操、曹丕並稱魏氏“三祖”。

③晉宣王:即司馬懿。司馬懿(179—251):字仲達,河內郡溫縣(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軍事謀略家,魏國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支援曹操稱帝,後輔助曹丕登基,曹丕死後又輔佐魏明帝曹叡,逐步控制了曹魏政府實權。他死後,次子司馬昭稱帝,追諡他為宣王,後又被司馬炎追尊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④辛毗:生卒年不詳,字佐治,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輔佐曹魏三代帝王的曹魏大臣,為人剛正,執法嚴明。

⑤軍司馬:應為“軍師”。晉代為避司馬師之諱,改稱“軍司”,“馬”是本書流傳中產生的衍字。

⑥陳:通“陣”,排列成陣。誘譎:欺詐。覘(chān):偵察。

⑦黃鉞(yuè):用黃金裝飾的斧,是帝王賜給主管征伐的重臣的。這裡表明辛毗奉命監軍。

【翻譯】

諸葛亮出兵北伐,軍隊暫時駐紮在渭水南岸,此事引起關中魏國的內外震動。當時魏明帝曹叡非常憂懼司馬懿會出戰諸葛亮,所以派遣了心腹辛毗去軍中擔任軍師。司馬懿和諸葛亮隔著渭水分別陳列了軍陣之後,諸葛亮設計想要誘騙司馬懿迎戰,果然一些計策使得司馬懿勃然大怒,想要重兵出戰。諸葛亮派遣的間諜探聽情報回來報告:“有一個老匹夫,手執黃鉞,站在軍營門口,不讓軍隊出來。”諸葛亮說:“這個人必定就是辛毗了。”

【點評】

諸葛亮與司馬懿,是中國人熟悉的一對老對手了,司馬懿也正是因為諸葛亮對魏國北伐的壓力,才能步步掌權,某種意義上,也是諸葛亮這個一生之敵成就了司馬懿。

《世說新語》原文 譯文(八)

【原文】

6。夏侯玄既被桎梏①,時鐘毓為廷尉,鍾會先不與玄相知,因便狎之②。玄曰:“雖復刑餘之人,未敢聞命③。”考掠初無一言,臨刑東市④,顏色不異。

【註釋】

①夏侯玄(209—254):字泰初,一作太初。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夏侯玄和何晏齊名,是玄學清談的開創者之一。中書令李豐與外戚張緝密謀殺司馬師,以夏侯玄代替他為大將軍。但密謀洩露,夏侯玄被司馬師殺害,夷滅三族。桎梏(zhìgù):原意為腳鐐和手銬,代指拘捕。

②廷尉:官名,九卿之一,掌管訴訟刑獄之事。

③刑餘之人:受過刑的人。聞命:聽從命令。這裡說未敢聞命,意即不願與之交往。

④東市:行刑的地方,法場。漢代在長安東面的市場行刑,故後代通稱法場為東市。

【翻譯】

夏侯玄被逮捕後,鍾毓當時擔任廷尉,他弟弟鍾會先前曾想結交夏侯玄而不得,這時趁機戲弄夏侯玄。夏侯玄說:“我如今雖然是受刑之人,也沒興趣和你來往。”隨後夏侯玄即使經受嚴刑拷打,也始終不出一聲,臨到赴法場行刑,還是面不改色。

【點評】

面對死亡往往能看出一個人的真實品性,夏侯玄不只是擅長清談,在危急時刻,也能體現大丈夫的骨氣。

【原文】

7。夏侯泰初與廣陵陳本善①。本與玄在本母面前宴飲,本弟騫行還,徑入,至堂戶。泰初因起曰:“可得同,不可得而雜。”

【註釋】

①夏侯泰初:即夏侯玄。陳本:生卒年不詳。字休元,臨淮東陽(今安徽天長)人。三國時曹魏將領、大臣。司徒陳矯之子、大司馬陳騫之兄。官至鎮北將軍,襲父爵東鄉侯。有一子陳粲。

【翻譯】

夏侯玄與廣陵郡的陳本向來關係親近。一次陳本和夏侯玄在陳本母親面前喝酒吃飯時,恰逢陳本的弟弟陳騫從外面回來,直接就走到了堂屋門口。夏侯玄隨即起身說:“志同道合者可以一起,道不同者不可雜亂其中。”

【點評】

這個事是這樣的,夏侯玄在當時是偶像級人物,不僅出身高貴,長相英俊,而且談吐過人,當時很多人都想結交。陳本的弟弟陳騫一直也想結識夏侯玄,然而夏侯玄覺得他和陳本雖然是同道中人,和陳騫卻不是一類人。按照道理是應該讓陳騫親自去拜訪夏侯玄,得到夏侯玄同意之後才能結交的,這次在陳本家做客,如果他弟弟這麼進來了,就不符合夏侯玄交友的規矩。夏侯玄這麼一說,陳騫就明白了,隨即走了出去。

【原文】

8。高貴鄉公薨①,內外喧譁。司馬文王問侍中陳泰②曰:“何以靜之?”泰雲:“唯殺賈充以謝天下。”文王曰:“可復下此不?”對曰:“但見其上,未見其下。”

【註釋】

①高貴鄉公:指曹髦(máo,241—260),字彥士,魏文帝曹丕之孫,曹魏第四位皇帝,因不滿司馬兄弟專權,親自帶兵去討伐,結果被司馬師手下賈充帶人誅殺,死後諡號高貴鄉公。

②陳泰(?—260):字玄伯,潁川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人。三國時期魏國名將,司空陳群之子。早年任散騎侍郎,後襲封潁陰侯,歷官遊擊將軍、幷州刺史、尚書。因曹髦被殺,悲憤交加而死。

【翻譯】

高貴鄉公被殺,朝野內外輿論喧譁。司馬昭問侍中陳泰:“現在該如何平息此事?”陳泰說:“唯有誅殺賈充才可以向天下人謝罪。”司馬昭說:“可以比這更輕一點嗎?”陳泰回答:“此罪只有更重的處罰,沒有更輕的了。”

【點評】

弒君這種事,古今中外都是大新聞。曹髦之所以死掉,一方面是因為他年輕氣盛,另一方面也是司馬氏的勢力太過強大,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曹髦說的。最後賈充也沒有受到什麼懲罰,還成了西晉開國大臣,頂罪的是賈充的手下,親手殺死皇帝的成濟。所以時勢使然,皇帝沒了實權,也就沒了威嚴。

【原文】

9。和嶠為武帝所親重①,語嶠曰:“東宮頃似更成進,卿試往看。”還,問何如,答雲:“皇太子聖質如初。”

【註釋】

①和嶠曾多次向晉武帝司馬炎談起擔心太子司馬衷不能繼承國家大業,武帝不以為然。

【翻譯】

和嶠備受晉武帝司馬炎的青睞看重。一次晉武帝問和嶠:“東宮太子最近似乎愈加成熟精進了,愛卿幫我去探看探看。”和嶠就去了,回來之後被問如何,就回答:“皇太子的資質與當初並無不同。”

【點評】

司馬衷是著名的白痴皇帝,還是太子的時候就有許多臣子非常不看好他,不過司馬炎卻對其抱以厚望。封建王朝的皇位傳承,不僅僅是一家人的事,更是影響國家的命運,司馬炎建立了西晉,卻把皇位傳給了平庸無能的司馬衷,皇室內部不滿之人很多,許多有野心的人開始作亂,“八王之亂”導致西晉王朝很快崩潰。和嶠是明白人,知道德不配位必會導致災殃。

【原文】

10。諸葛靚後入晉,除大司馬,召不起。以前與晉室有仇,常背洛水而坐。與武帝有舊,帝欲見之而無由,乃請諸葛妃①呼。既來,帝就太妃間相見。禮畢,酒酣,帝曰:“卿故復憶竹馬之好不?”靚曰:“臣不能吞炭漆身,今日復睹聖顏。”因涕泗百行。帝於是慚悔而出。

【註釋】

①諸葛妃:指司馬懿的兒子琅琊王的王妃,晉武帝的嬸母,諸葛靚的姐姐。

【翻譯】

諸葛靚後來歸順了晉朝,被任命為大司馬,然而他不迴應皇帝的召命。因為父輩的原因,與晉朝皇室有宿怨,所以常常背對洛水方向落座。諸葛靚本人與晉武帝司馬炎少時是好友,晉武帝很想見他,卻沒有什麼由頭,於是就讓諸葛靚的姐姐,自己的叔母諸葛妃請他過來。諸葛靚到了之後,晉武帝就到諸葛妃子那兒去見他。兩人行禮喝酒,酒正酣時,晉武帝說:“你還能回憶起我們曾經一起玩耍的交好歲月嗎?”諸葛靚說:“臣恨自己不能夠吞炭漆身以報仇雪恨,今天竟然還要和皇上見面。”於是痛哭流涕。晉武帝因此而感到慚愧悔恨,不自覺地退了出去。

【點評】

這篇尤為動人,國仇家恨交織在少時好友身上,歷史的風風雨雨之下,大人物也有普通人的無能為力與痛苦難過。

《世說新語》原文 譯文(八)

【原文】

11。武帝語和嶠曰:“我欲先痛罵王武子①,然後爵之。”嶠曰:“武子俊爽,恐不可屈。”帝遂召武子,苦責之,因曰:“知愧不?”武子曰:“尺布斗粟之謠②,常為陛下恥之。它人能令疏親,臣不能使親疏,以此愧陛下。”

【註釋】

①王武子:即王濟。按:和嶠是王濟的姐夫,所以武帝對和嶠說這樣的話。

②尺布斗粟之謠:比喻兄弟不和。《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載,漢文帝的弟弟淮南王劉長謀反,漢文帝把他流放到蜀郡,途中劉長絕食而死。後來有首民歌唱道:“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翻譯】

晉武帝司馬炎對和嶠說:“我打算先痛罵王濟一頓,然後再封給他爵位。”和嶠說:“王濟俊傑豪爽,這樣恐怕並不會讓他屈服於聖上。”晉武帝於是召見了王濟,一頓嚴苛批評為難他,然後問:“你感到慚愧不?”王濟說:“我一想起‘尺布斗粟’的民謠,經常為陛下感到羞恥。有些人可以讓關係疏遠的變得親近,臣卻不能使親近的變得疏遠。對此我覺得有愧於陛下啊。”

【點評】

武帝晚年,朝廷內外要求他弟弟司馬攸繼位的呼聲高漲,武帝有所忌憚,故而放逐弟弟遠離京城。王濟極力勸諫,觸怒了武帝,因此被指責,並降職。這裡王濟引用“尺布斗粟”之謠來諷刺晉武帝不聽勸誡,疏遠兄弟。其實這裡涉及封建王朝的帝位傳承問題,很麻煩。晉武帝寧可傳位給白痴太子司馬衷,也不願意傳給弟弟——聰慧賢德的司馬攸,也難怪西晉會滅亡。

【原文】

12。杜預之荊州,頓時七里橋①,朝士悉祖。餘少賤,好豪俠,不為物所許。楊濟②既名氏雄俊,不堪,不坐而去。須臾,和長輿③來,問:“楊右衛何在?”客曰:“向來,不坐而去。”長輿曰:“必大夏門下盤馬。”往大夏門,過大閱騎。長輿抱內車,共載歸,坐如初。

【註釋】

①杜預(222—285):字元凱,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西晉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滅吳統一戰爭的統帥之一,可謂文武雙全。杜預父親杜恕本是高官,因獲罪被貶為庶人。杜預後娶司馬昭妹妹為妻,出任尚書郎。頓:停留。七里橋:在洛陽城東,京城士人送往迎來,常在此處。

②楊濟:生卒年不詳,字文通,弘農華陰人。出身弘農楊氏的傳奇世族。晉武帝武悼皇后楊芷之叔父、楊駿之弟。歷任鎮南、徵北將軍,遷太子太傅。

③即和嶠,字長輿。

【翻譯】

杜預到荊州上任,停留到七里橋時,朝中的官員全部都來餞行。杜預少年時出身貧寒,素來喜好豪邁俠客之風,卻不受他人的待見。當時的楊濟已經是名門之中的豪傑俊雄,無法忍受這種情況,還沒坐下就離開了。不久後,和嶠到了,問人:“楊濟不在嗎?”有位客人說:“之前來過,坐了不久就離開了。”和嶠說:“他一定在大夏門下騎馬遊玩。”於是來到大夏門,楊濟果然在那裡觀賞兵士們的騎兵操練。和嶠把他抱入自己車內,共同坐車回去聚會,入座如初。

【點評】

當時對出身看得很重,楊濟之所以離席而去,是覺得杜預身為罪臣之後,如今和自己一樣成了外戚,而且官做得比自己還大,感覺不舒服。

【原文】

13。杜預拜鎮南將軍,朝士悉至,皆在連榻上坐。時亦有裴叔則①。羊稚舒②後至,曰:“杜元凱乃復連榻坐客!”不坐便去。杜請裴追之,羊去數里住馬,既而俱還杜許。

【註釋】

①裴叔則:即裴楷,字叔則。

②羊稚舒:即羊琇(236—282),字稚舒,泰山南城(今山東新泰)人。西晉時期外戚及大臣,出身名門望族“泰山羊氏”,其父羊耽在曹魏官至太常,為晉景帝的景獻皇后羊徽瑜的堂弟,西晉名將羊祜的堂弟,晉皇室的外戚,恃寵而驕,奢侈放恣。

【翻譯】

時逢杜預官拜鎮南將軍,朝中官員皆來祝賀,一眾人等都坐在可坐數人的連榻上。當時裴楷也在場。羊琇後來才到,說:“杜預竟然用連榻待客!”不落座就走了。杜預請裴楷去追他回來,羊琇騎馬走了幾里地停下了,接著就和裴楷一起回到杜預家。

【點評】

這個羊琇和前文的楊濟一樣,因為是皇親國戚,所以傲慢驕縱,對杜預有些看不上,稍有不順心,轉頭就走。他的結局是後來失寵而病,鬱鬱寡歡而死。

【原文】

14。晉武帝時,荀勖為中書監,和嶠為令①。故事②:監、令由來共車。嶠性雅正,常疾勖諂諛。後公車來,嶠便登,正向前坐,不復容勖。勖方更覓車,然後得去。監、令各給一車,自此開始。

【註釋】

①荀勖(?—289):字公曾。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市)人。三國至西晉時音律學家、文學家、藏書家,西晉開國功臣,東漢司空荀爽曾孫。中書監、令:晉代設中書監和中書令,是中書省的長官,掌管機要。監和令是同等的,不過監在令之前。

②故事:舊的典章制度,成立。

【翻譯】

晉武帝在位時期,荀勖擔任中書監,和嶠擔任中書令。按照慣例,中書監和中書令應當一起坐一輛馬車上朝。因為和嶠生性風雅正直,總是很厭惡荀勖阿諛奉承的性格。於是之後每次公車過來接送,和嶠一上車就往前坐,不給荀勖坐下來的空間,荀勖只能另外找一輛車自己過去。從此之後,中書監和中書令就分別派車上朝。

【點評】

道不同,不相為謀,魏晉的名士愛憎非常分明,倒也敞亮。

【原文】

15。山公大兒著短帢①,車中倚。武帝欲見之,山公不敢辭,問兒,兒子不肯行。時論乃雲勝山公。

【註釋】

①短帢(qià):一種輕便小帽。戴帢帽見客,是一種不講究禮節的做法。

【翻譯】

山濤的大兒子頭戴棒球帽在車上隨意倚靠著。晉武帝司馬炎想要見他,山濤也不敢推辭,就問兒子的意見,結果兒子表示不願意去。當時的人們認為,這個兒子勝過山濤。

【點評】

你可以理解為山濤兒子不畏權勢,也可以理解為他還年輕氣盛。這裡的大兒子是山該。

《世說新語》原文 譯文(八)

【原文】

16。向雄為河內主簿①,有公事不及雄,而太守劉淮②橫怒,遂與杖遣之。雄後為黃門郎③,劉為侍中,初不交言。武帝聞之,敕兄復君臣之好。雄不得已,詣劉,再拜曰:“向受詔而來,而君臣之義絕,何如?”於是即去。武帝聞尚不和,乃怒問雄曰:“我令卿復君臣之好,何以猶絕?”雄曰:“古之君子,進人以禮,退人以禮;今之君子,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④。臣於劉河內不為戎首⑤,亦已幸甚,安復為君臣之好!”武帝從之。

【註釋】

①向雄(?—286):字茂伯,河內山陽(今河南修武西北)人,彭城太守向韶之子。河內主簿:河內郡的主簿。

②劉淮:字君平。歷官河內太守、侍中、尚書僕射、司徒,曾任鎮東將軍。

③黃門郎:官名,也稱黃門侍郎,職責為侍從皇帝,傳達詔命。

④“古之”兩句:摘自《禮記·檀弓下》。君子指達官貴人。

⑤戎首:指挑起爭端的人。

【翻譯】

向雄擔任河內郡主簿的時候,有一件公事本與他無關,然而太守劉淮怒氣正盛,莫名其妙牽連到他,動用杖刑之後,還把他趕走了。後來,向雄調任黃門郎之後,劉淮擔任侍中,兩人雖有上下級的從屬關係,卻從來不說話。晉武帝司馬炎聽說之後,下令讓向雄主動恢復關係,交好劉淮。皇命難違,向雄只能去拜訪劉淮,行禮後說:“我是因為皇命不可違才來的,不過我們之間的上下級關係早已恩斷義絕,還能怎樣?”說完就頭也不回地走了。晉武帝聽聞兩人關係還是不好,就生氣地問向雄:“朕不是讓你們要和睦相處嗎?怎麼還是這麼絕情?”向雄說:“古代的君子,都按規矩禮法推舉官員,也按規矩禮法罷免官員;如今的君子,推舉之時親得要抱到膝蓋上一樣,罷免的時候就像要把人推到深淵裡一樣決絕。劉淮對我做過的事,我最多能做到不去招惹他就已經萬幸了,怎麼可能還去和他親近?”晉武帝聽完向雄的話,也就隨他了。

【點評】

人與人之間的親疏關係,是方方面面決定的,不是你想和睦就能和睦這麼簡單的,兩個人不合拍且有仇隙,縱然你是皇帝,再怎麼勉強也是徒然。

【原文】

17。齊王冏①為大司馬,輔政,嵇紹為侍中,詣冏諮事。冏設宰會,召葛、董艾等共論時宜②。等白冏:“嵇侍中善於絲竹,公可令操之。”遂送樂器,紹推卻不受。冏曰:“今日共為歡,卿何卻邪?”紹曰:“公協輔皇室,令作事可法。紹雖官卑,職備常伯,操絲比竹,蓋樂官之事,不可以先王法服為伶人之業③。今逼高命,不敢苟辭,當釋冠冕,襲私服。此紹之心也。”等不自得而退。

【註釋】

①齊王冏(jiǒng):司馬冏(?—302),字景治,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晉文帝司馬昭之孫,齊獻王司馬攸次子。晉惠帝永康二年(301)趙王司馬倫自稱皇帝,以惠帝為太上皇。齊王司馬冏起兵討伐,迎惠帝復位,後任大司馬,並專擅國政,行事驕縱妄為,次年為長沙王司馬乂所殺。

②宰會:招待僚屬的宴會。葛(yú):在齊王手下任從事中郎。董艾:原為縣令,齊王起兵時兼任右將軍。時宜:當時的需要,這裡指時政。

③備常伯:備用為常伯。這是謙辭,表示自己不稱職。常伯是官名,上古曾設此官,後來也用來稱天子左右的近臣,如侍中、散騎常侍就是常伯。操絲比竹:指吹彈演奏。樂官:掌管音樂的官吏。法服:法定的服裝。先王按尊卑等級制定五服。

【翻譯】

齊王司馬冏擔任朝中大司馬,輔理國政,嵇紹當時任侍中,去向司馬冏諮詢事宜。司馬冏安排了宴會,召來葛、董艾等人一同討論當前政事。葛等人對司馬冏說:“嵇侍中擅長絲竹音樂,您可以讓他表演一下。”隨後還讓人送上樂器,然而嵇紹推辭不接受表演。司馬冏問:“今天眾人一同歡聚,您為什麼要推辭呢?”嵇紹說:“司馬公輔助皇室,為人處世應該為眾人之楷模。在下人微言輕,終究也是備用為常伯之位,絲竹絃樂,這是樂官的工作,我不能穿著先王制定的官服卻做著伶人的事情。不過既然今天您命令了,我也不敢完全推辭,應當讓我脫下這身官服,換上私人服飾再表演,這是我嵇紹的真心實意。”葛等人一聽自覺沒趣,就都退了出去。

【點評】

很難說葛、董艾有沒有故意為難羞辱嵇紹的意思,不過嵇紹的回覆也是得體大方,進退適宜。

【原文】

18。盧志①於眾坐問陸士衡②:“陸遜、陸抗是何物?”答曰:“如卿於盧毓、盧珽。”士龍③失色。既出戶,謂兄曰:“何至如此!彼此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內,寧有不知?鬼子敢爾④!”議者疑二陸有優劣,謝公以此定之。

【註釋】

①盧志(?—312):字子道,范陽涿(今河北涿州市)人,成都王司馬穎的心腹謀士,歷任成都王左長史、中書監。父親是魏朝衛尉卿盧珽,祖父是魏朝司空盧毓。

②陸士衡:即陸機。他的父親是吳國大司馬陸抗,祖父是丞相陸遜。按:魏晉人重視避諱,不能當面說出對方長輩的名字,直指祖父、父親名字,最為無禮。

③士龍:陸雲(262—303),字士龍,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是陸機的弟弟。

④鬼子:對人的愛稱。孔氏《志怪》說,盧志的遠祖盧充曾因打獵而入鬼府,與崔少府的亡女結婚而生子。陸機因此罵盧志是鬼的子孫。

【翻譯】

盧志公然無禮地問陸機:“陸遜、陸抗是你的什麼人?”陸機回答:“就如你跟盧毓、盧珽的關係。”陸雲不由得大吃一驚。出門以後,陸雲對哥哥說:“沒必要這麼說話吧!他可能是真的不清楚內情呢?”陸機正色道:“我們父親、祖父天下聞名,他怎麼可能會不知道?鬼兒子竟然如此無禮!”時人評價陸家兄弟,一向難分優劣,而謝安就拿這件事做出了判定。

【點評】

謝安是認為陸機直爽快意為優。魏晉時期的名人真是不能隨便說話啊,任何言語舉止都會被人用來當作評判優劣的依據。這件事孰優孰劣,看評判的依據是什麼了。

【原文】

19。羊忱①性甚貞烈。趙王倫②為相國,忱為太傅長史,乃版以參相國軍事。使者卒至,忱深懼豫禍,不暇被馬,於是帖騎而避。使者追之,忱善射,矢左右發,使者不敢進,遂得免。

【註釋】

①羊忱:生卒年不詳,字長和,東晉泰山郡南城縣(今山東新泰市)人。歷任太傅長史、揚州刺史,遷侍中。

②趙王倫:趙王司馬倫(?—301),字子彝,晉宣帝司馬懿第九子。於晉惠帝永康元年(300)殺皇后賈氏,自為相國。羊忱因此不願在他手下做官,怕惹禍。

【翻譯】

羊忱生性忠烈純粹。趙王司馬倫擔任相國的時候,羊忱為太傅府長史,司馬倫便任命他參與相國軍事。使者突然到來,羊忱很是忌憚,深為擔心被連累惹禍上身,沒有時間備好馬匹,匆忙之間騎上了還沒安上馬鞍的馬匆匆離去。使者一路追趕,羊忱因為擅長射箭,所以向使者不停射箭,這讓使者不敢再追趕,終於得以脫身。

【點評】

“八王之亂”的時候,明白人都知道是非之地不宜久留。

【原文】

20。王太尉不與庾子嵩①交,庾卿之不置可否。王曰:“君②不得為爾。”庾曰:“卿自君我,我自卿卿;我自用我法,卿自用卿法。”

【註釋】

①王太尉:王衍。庾子嵩:庾敳。

②君:對對方的尊稱。王衍對庾敳原是可以稱呼“卿”的,可是他用了尊稱的詞。

【翻譯】

太尉王衍不願和庾敳交往,可是庾敳卻老是用卿來稱呼他,表現得很親暱的樣子。王衍說:“你不要這麼稱呼我啦。”庾敳說:“卿只管稱我為君,我也只管稱卿為卿;我喊我的,卿用卿的。”

【點評】

卿在當時是一種比較親密的第二人稱叫法,王衍不願意也是理所當然,庾敳這人臉皮也是厚。

《世說新語》原文 譯文(八)

【原文】

21。阮宣子伐社樹①,有人止之。宣子曰:“社而為樹,伐樹則社亡;樹而為社,伐樹則社移矣。”

【註釋】

①阮宣子:即阮修。社:土地神和祭土地神的社壇都叫社。

【翻譯】

阮修要砍掉社壇邊的樹,有人要制止他(認為他褻瀆神靈)。阮修說:“如果社壇有神靈,砍樹與神靈有什麼關係?如果砍了樹,社壇也就沒用了,那就說明社壇上沒有神靈;如果樹上有神靈,樹上這個神靈成了社壇的神靈,那麼砍了樹只是移動了神靈的位置,也不冒犯。”

【點評】

很明顯,阮修是無神論者,用一套邏輯分析使人啞口無言。

【原文】

22。阮宣子論鬼神有無者。若人死有鬼,宣子獨以為無,曰:“今見鬼者雲著生時衣服,若人死有鬼,衣服復有鬼邪?”

【翻譯】

阮修談起有沒有鬼神存在的問題。有人認為人死了以後會成為鬼,獨獨只有阮修認為並沒有鬼。他說:“如今見過鬼的人都說鬼穿著生前的衣服,人死後有鬼,難道衣服也有鬼嗎?

【原文】

23。元皇帝既登阼,以鄭後之寵,欲舍明帝而立簡文①。時議者鹹謂舍長立少,既於理非倫,且明帝以聰亮英斷,益宜為儲副②。周、王諸公並苦爭懇切,唯刁玄亮獨欲奉少主以阿帝旨③。元帝便欲施行,慮諸公不奉詔,於是先喚周侯、丞相入,然後欲出詔付刁。周、王既入,始至階頭,帝逆遣傳詔遏使就東廂。周侯未悟,即卻略下階。丞相披帛傳詔,徑至御床前,曰:“不審陛下何以見臣?”帝默然無言,乃探懷中黃紙詔裂擲之。由此皇儲始定。周侯方慨然愧嘆曰:“我常自言勝茂弘,今始知不如也!”

【註釋】

①元皇帝:指晉元帝司馬睿,東晉第一個皇帝,原本立司馬紹為皇太子,司馬紹是東晉第二個皇帝晉明帝。司馬睿後來寵幸的鄭妃,生簡文帝司馬昱,是東晉第八位皇帝。鄭妃並不是皇后,是司馬昱的兒子孝武帝司馬曜追尊為太后的,所以這裡稱鄭後。晉朝皇帝的稱帝時間都不長。登阼(zuò):登上帝位。

②倫:順序。按:宗法制度下,立嗣要立嫡、立長,否則就不合倫理。儲副:太子,下文又稱皇儲。

③周、王:周、王導,即下文的周侯、丞相。刁玄亮:刁協(?—322),字玄亮,渤海饒安(今河北鹽山西南)人,東晉大臣,御史中丞刁攸之子。

【翻譯】

晉元帝登基以後,非常寵幸鄭妃,一度想廢了太子司馬紹而改立鄭妃的兒子司馬昱為太子。朝廷中的官員都認為廢長立幼不合傳統倫理,再說太子司馬紹聰慧俊才,英武果斷,更適合做儲君。周和王導等諸公都為此苦苦爭取,言辭懇切,唯獨小人刁協想要奉迎少主來迎合晉元帝的心意。晉元帝想要實施太子的廢立,擔心周、王等人不會同意,就先召喚周和王匯入宮覲見,然後把詔書交給刁協,趁著兩人不在的時候去公佈。周和王匯入宮之後,剛走到臺階上,晉元帝已經事先安排了傳詔的使者攔著他們不讓他們上去,使者讓兩人去東廂房休息。周還沒明白過來怎麼一回事,就退了下去。王導立即推開使者,徑直上前到了晉元帝的床前,問:“不知到底為何召見我們?”晉元帝默不作聲,只好從懷中掏出黃紙詔書一把撕裂,扔掉。自此之後,太子的地位才算穩固下來。周不由感慨慚愧道:“我總說自己勝過王導,如今才知道我不如他呀!”

【點評】

自古以來,廢立太子的問題都是敏感問題。王導能夠堅持己見,是為了朝廷。晉元帝願意聽取意見,是因為他的皇位畢竟是在王導等世家的幫助下建立起來的。這裡晉元帝想耍個調虎離山的小計策,結果被王導看穿了,而周沒看出來,所以周覺得自己不如王導。

【原文】

24。王丞相初在江左,欲結援吳人,請婚陸太尉①。對曰:“培②無松柏,薰蕕③不同器。玩雖不才,義不為亂倫之始。”

【註釋】

①陸太尉:即陸玩。

②培(lǒu):小土坡。

③薰蕕(yóu):薰是香草,蕕是臭草。

【翻譯】

王導到江南之初,想要多結識攀緣一些吳地的名士,還向太尉陸玩請求結成兒女親家。陸玩卻迴應:“這個小土坡呀,長不出松柏高木,香草和臭草呢,也不能放在一個器皿之中。我陸玩雖然不怎麼樣,卻也不能領頭做違揹人倫規矩的事。”

【點評】

別說盛行門閥制度的東晉,門當戶對的理念到現在都很頑固。其實王導的出身已經很好了,只是陸玩身為南方士族,有看不起北方士族的思維定勢。說出這話的陸太尉,還是以“寬厚儒雅、謙虛有器量”出現在史書評價中的,可見當時的門戶之見有多麼強大。再者,其實拒絕也沒什麼,但說這麼難聽的話,就是給王導找不痛快了。

【原文】

25。諸葛恢①大女適太尉庾亮兒,次女適徐州刺史羊忱兒。亮子被蘇峻②害,改適江虨③。恢兒娶鄧攸女。於時謝尚書④求其小女婚,恢乃雲:“羊、鄧是世婚⑤,江家我顧伊,庾家伊顧我,不能復與謝裒兒婚。”及恢亡,遂婚。於是王右軍往謝家看新婦,猶有恢之遺法,威儀端詳,容服光整。王嘆曰:“我在遣女,裁得爾耳!”

【註釋】

①諸葛恢(284—345):字道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曹魏鎮東大將軍、司空諸葛誕之孫,東吳右將軍諸葛靚之子,東晉時期重臣,名士。

②蘇峻(?—328):字子高,長廣郡掖縣(今屬山東)人,安樂相蘇模之子,晉朝將領、叛臣。初任郡主簿。永嘉之亂,他結壘於本縣,後率所部數百家泛海南行,至於廣陵(今江蘇揚州)。王敦叛亂前夕,蘇峻先後為東晉淮陵內史和蘭陵相。西晉末年,糾合流民數千家結壘自保。後率眾南渡,元帝任為鷹揚將軍。以破王敦功,進使持節、冠軍將軍、歷陽內史,有銳卒萬人。庾亮執政,解除蘇峻兵權,徵為大司農。於咸和三年(328)以討伐庾亮為名,與祖約起兵反晉,攻入建康,大肆殺掠並專擅朝政。不久溫嶠、陶侃起兵討伐,蘇峻戰敗被殺。

③江虨(bīn,?—368):字思玄,西晉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陳留鎮)人,江統之子。博學知名,兼善弈,為中興之冠。其妻諸葛文彪是諸葛恢的長女,在庾會被蘇峻殺害後改嫁江虨。

④謝尚書:即謝裒(282—346),字幼儒,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於陳郡謝氏,東晉元帝的吏部尚書,謝安之父。

⑤世婚:世代聯姻的人家。

【翻譯】

諸葛恢的大女兒嫁給了庾亮的兒子,二女兒嫁給了徐州刺史羊忱的兒子。庾亮的兒子被蘇峻殺害後,大女兒又改嫁給了江虨。諸葛恢的兒子娶了鄧攸的女兒。當時的尚書謝裒想要讓諸葛恢的小女兒嫁給自己的兒子謝石,諸葛恢說:“羊家、鄧家和我們是世代姻親,江家是我照顧的,庾家是照顧我的,我不能讓女兒和謝裒兒子成親。”後來諸葛恢死後,兩家人終究還是成了親家。結婚那天,王羲之到謝家去看新娘,看到新娘身上還留有諸葛恢活著時的禮法舉止,非常端莊靜謐,妝容服飾整潔肅然。王羲之不由感嘆:“在我活著的時候要是嫁女兒,也只能做到這程度了吧!”

【點評】

這些人物關係細說的話就複雜了。諸葛恢、庾亮都是東晉士族的代表人物,而謝裒出身平凡,亂世之中跟對了主人才發達起來。後來司馬家的皇帝為了抑制南方計程車族勢力,培養從北方帶來的謝家,才讓謝家越來越顯貴,後來謝安當了丞相,謝家更是風頭一時無兩。所以諸葛恢活著的時候不願意嫁女兒給謝家,他死後,謝家也興起,而諸葛氏漸勢單力薄,這才肯嫁女給謝家。說起來,都是世態炎涼,政治聯姻,只有利益,沒有情誼,這種事古往今來都太多了。

《世說新語》原文 譯文(八)

【原文】

26。周叔治①作晉陵太守,周侯、仲智往別。叔治以將別,涕泗不止。仲智恚②之,曰:“斯人乃婦女,與人別,唯啼泣。”便捨去。周侯獨留與飲酒言話,臨別流涕,撫其背曰:“奴好自愛③!”

【註釋】

①周叔治:周謨,生卒年不詳,字叔治。是周(周侯)和周嵩(仲智)的弟弟。周嵩(?—324):字仲智,汝南安成人,周之弟。為人狷直果俠,每以才氣凌物。元帝朝,累遷御史中丞。

②恚(huì):生氣。

③奴:即阿奴,是尊對卑、兄對弟的愛稱。

【翻譯】

周謨要出遠門去赴任晉陵太守,他的哥哥武城侯周和周嵩去送別。周謨覺得兄弟分別很是傷感,眼淚鼻涕流不停。周嵩看了很生氣,說:“你怎麼跟個婦女似的,與人分別,只會哭哭啼啼。”於是就丟下弟弟離開了。周單獨留了下來,與弟弟喝酒閒聊,臨別的時候流著眼淚,輕撫弟弟的背囑咐:“阿奴,要好好照顧自己啊!”

【點評】

兄弟性格迥然不同,我倒覺得周圍更有人情味。

【原文】

27。周伯仁為吏部尚書,在省內夜疾危急。時刁玄亮為尚書令,營救備親好之至,良久小損。明旦,報仲智,仲智狼狽起來。始入戶,刁下床對之大泣,說伯仁昨危急之狀。仲智手批之,刁為辟易①於戶側。既前,都不問病,直雲:“君在中朝,與和長輿②齊名,那與佞人刁協有情!”徑便出。

【註釋】

①闢(bì)易:退避。

②長輿,即和嶠。

【翻譯】

周任吏部尚書時,有一晚在辦公的地方突然生了病,很是危急。當時刁協是尚書令,趕緊設法營救他,悉心照顧,待周非常親切友善,過了一會兒,病情稍微減輕了些。次日天亮,讓人通知了周的弟弟周嵩。周嵩火急火燎地趕來之後,剛一進門,就看到刁協過來當著他的面大哭,訴說昨晚周病情多麼危險。周嵩二話不說抬手就是一個耳光,打得刁協退到了門口。周嵩走到哥哥床前,問也不問病情,直接說:“你在西晉時,可是和和嶠這樣的人齊名的,怎麼可以跟刁協這種小人有交情呢?!”說完就走了。

【點評】

刁協性格強悍,又是個阿諛奉承的小人,且和世家之人矛盾頗深,常因酒醉失言,說當朝官員的壞話,因此令一眾士族厭惡。不過一碼歸一碼,這件事情上畢竟人家救了周嵩的哥哥,周嵩當場甩人耳光,還罵自己哥哥,不但不地道而且不禮貌。其實說到底,還是怕與刁協有關聯會影響自家的名聲。

【原文】

28。王含作廬江郡,貪汙狼籍①。王敦護其兄,故於眾坐稱:“家兄在郡定佳,廬江人士鹹稱之。”時何充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廬江人,所聞異於此。”敦默然。旁人為之反側,充滿晏然,神意自若。

【註釋】

①狼籍:行為不檢點。

【翻譯】

王含擔任廬江郡太守時,貪汙腐敗,聲名狼藉。王敦為了護著自己的哥哥,特地在眾人面前稱讚其兄說:“我哥哥在所轄郡內一定管理得很好,廬江的百姓名士都交口稱讚他。”當時何充是王敦手下的主簿,也在座下,嚴肅地說:“我何充就是廬江人,我所聽聞的跟您說的不一樣。”王敦一時沉默不語,其他人都為何充擔心不已,然而何充神色坦然自若,並無異色。

【點評】

人人都忌憚王敦的權勢,自然是不敢反駁,不過何充之所以這麼有骨氣,主要也是因為王敦與何充有親戚關係,算起來何充是王敦的外甥。不過何充因為這件事還是得罪了王敦,之後被降職了。

【原文】

29。顧孟著①嘗以酒勸周伯仁,伯仁不受。顧因移勸柱,而語柱曰:“詎可便作棟樑自遇!”周得之欣然,遂為衿契②。

【註釋】

①顧孟著:顧顯,生卒年不詳,顧榮的侄子。晉元帝時期為散騎侍郎。

②衿契:意氣相投的朋友。

【翻譯】

顧顯有一次對周勸酒,周卻不肯喝。顧顯就轉而向柱子勸酒,還對柱子說:“難道你就這麼把自己當成棟樑嗎?”周良聽了這話反而很開心,於是兩人成了意氣相投的好友。

【點評】

這是說周“你不要擺架子”,周聽了覺得有趣。魏晉人物很多地方還蠻可愛的。

【原文】

30。明帝在西堂,會諸公飲酒,未大醉,帝問:“今名臣共集,何如堯、舜時?”周伯仁為僕射①,因厲聲曰:“今雖同人主,復那得等於聖治!”帝大怒,還內,作手詔滿一黃紙,遂付廷尉令收,因欲殺之。後數日,詔出周。群臣往省之,周曰:“近知當不死,罪不足恕。”

【註釋】

①僕射:官名,是尚書省的副職。

【翻譯】

晉明帝司馬紹在西堂召集眾大臣舉行宴會,還沒有喝得大醉的時候,明帝問道:“今天名臣共聚,你們說此情此景和堯、舜之時相比,如何呀?”當時周擔任尚書僕射,抬高了嗓門大聲說:“雖然都是做君主的,哪裡能有資格跟那種聖賢的統治相比?”明帝勃然大怒,回宮之後,還親手寫了滿滿一張黃紙詔書,交給廷尉收好,讓他們去逮捕周瑜,心想著乾脆殺了他得了。沒過幾天,晉明帝卻又下詔釋放了周文。群臣去看望周,周卻說:“一開始我就知道我不會死,罪不至此嘛。”

【點評】

周也是直言不諱,當眾拆臺,雖然罪不至死,也確實太不給皇帝面子了。

《世說新語》原文 譯文(八)

【原文】

31。王大將軍當下,時鹹謂無緣爾。伯仁曰:“今主非堯、舜,何能無過?且人臣安得稱兵以向朝廷?處仲狼抗剛愎,王平子①何在?”

【註釋】

①王平子:王澄。曾任荊州刺史。名望超過王敦,為王敦所忌憚。王敦任江州刺史時,王澄去拜訪,因輕侮王敦,被王敦殺害。按:這裡以王平子為例說明王敦的人品很差。

【翻譯】

王敦要率兵東下都城奪權,輿論都認為他找不到藉口。周說:“如今的天子並非堯舜之類的聖賢,怎麼可能沒有過錯!而且做人臣子的,哪能起兵對抗朝廷!王敦狼子野心,剛愎自用,你看王澄如今在哪兒呢?”

【點評】

真要造反奪權,有的是藉口,不過周文王認為王敦人品很差,狂妄自大,遲早還是要造反。

【原文】

32。王敦既下,住船石頭,欲有廢明帝意。賓客盈坐,敦知帝聰明,欲以不孝廢之。每言帝不孝之狀,而皆雲:“溫太真①所說。溫嘗為東宮率,後為吾司馬,甚悉之。”須臾,溫來,敦便奮其威容,問溫曰:“皇太子作人何似?”溫曰:“小人無以測君子。”敦聲色並厲,欲以威力使從己,乃重問溫:“太子何以稱佳?”溫曰:“鉤深致遠,蓋非淺識所測;然以禮侍親,可稱為孝。”

【註釋】

①溫太真:溫嶠,曾任太子中庶子(即太子的近侍官),得到司馬紹的恩寵。司馬紹即位為明帝后,調任中書令。王敦畏懼晉明帝倚重他,便請他出任自己的左司馬。

【翻譯】

王敦已經帶兵逼近建康城,暫時把船停在石頭城,打算廢掉晉明帝。有一次賓客滿座,王敦知道明帝素來聰明,打算用不孝的罪名廢掉他。言談之中每每提及明帝不孝的事,而且還說:“這些都是溫嶠說的。溫嶠曾經做過東宮衛率,後來又做了我的司馬,所以他非常清楚。”片刻之後,溫嶠到了,王敦於是擺出威嚴的神情,問溫嶠:“你覺得皇太子人品如何啊?”溫嶠回:“小人哪能洞悉君子的人品?”王敦聲色俱厲,想用自己的威嚴權力使溫嶠順從自己的意思,於是重新問了一遍溫嶠:“太子有什麼可以稱讚的德行啊?”溫嶠回答:“太子深邃遠大,遠遠不是我這樣的人可以觀測得出來的;不過他向來按照禮節侍奉雙親,可以說相當孝順了。”

【點評】

溫嶠不畏權勢,當場打臉王敦,實在是因為王敦想要篡位之事不得人心。

【原文】

33。王大將軍既反,至石頭,周伯仁往見之。謂周曰:“卿何以相負?”對曰:“公戎車犯正,下官忝率六軍,而王師不振,以此負公。”

【翻譯】

王敦公然反叛之後,兵臨石頭城,前去見他。王敦問周:“你為何辜負我?”週迴答:“你舉兵謀反,下官不才,率領六軍迎戰,可是王師卻萎靡不振,要說辜負,這才是我辜負你的地方。”

【點評】

王敦說周辜負他,是因周曾被杜弢所困,投奔王敦,被王敦收留。故此王敦認為自己對周有恩。

【原文】

34。蘇峻既至石頭,百僚奔散,唯侍中鍾雅①獨在帝側。或謂鍾曰:“見可而進,知難而退,古之道也。君性亮直,必不容於寇仇。何不用隨時之宜,而坐待其弊邪?”鍾曰:“國亂不能匡,君危不能濟,而各遜遁以求免,吾懼董狐②將執簡而進矣!”

【註釋】

①鍾雅(?—329):字彥胄,潁川長社人。晉朝官員,官至侍中。聰明好學,仁義禮智,風骨剛正。

②董狐:春秋時晉國的史官,以記事不加隱諱、秉筆直書著名。

【翻譯】

蘇峻的叛軍兵臨石頭城,文武百官紛紛逃難躲避,唯有侍中鍾雅獨自留在晉成帝身旁。有人對鍾雅說:“看到機會就前進,知曉困境就撤退,這是從古到今的道理。閣下生性耿直忠義,必然不被賊寇所容。為何不見機行事,而要坐以待斃呢?”鍾雅回答:“國家有亂不能匡正,君上有難不能相助,反而各自逃難以求倖免,我怕董狐在的話,就要拿著竹簡衝過來啦!”

【點評】

鍾雅的意思,是要留取丹心照汗青,不求苟全性命於亂世。

【原文】

35。庾公臨去,顧語鍾後事,深以相委①。鍾曰:“棟折榱崩②,誰之責邪?”庾曰:“今日之事,不容復言,卿當期克復之效耳③!”鍾曰:“想足下不愧荀林父耳④!”

【註釋】

①“庾公”句:此則承前一則。晉成帝於公元325年即位時尚在幼年,庾亮與王導等參輔朝政。蘇峻反應過來,百僚奔散。“庾公臨去”就是指這件事。

②棟折榱崩:房子塌了,比喻國家危亡。按:庾亮身為佐命大臣臨危逃走,鍾雅意含譴責。榱,椽子。

③克復之效:指收復京城,迎帝還都。按:公元328年陶侃和溫嶠、庾亮等人一起平定了蘇峻之亂,329年奉成帝還都。

④荀林父(?—前593):據《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莊王圍攻鄭國,晉國派荀林父率師救鄭國,結果大敗。荀林父請晉侯處死自己,被勸止。晉侯仍讓他官復原職。宣公十五年(前594)荀林父打敗了赤狄,滅了潞國。

【翻譯】

蘇峻之亂,庾亮正要出逃,回頭又向鍾雅託付了之後的事,委託他承擔重任。鍾雅說:“國家危亡,是誰的責任啊?”庾亮說:“如今事已至此,就不要再說這些話了,你還是期待我們早日收復京城吧!”鍾雅說:“我看閣下不愧是荀父啊!”

【點評】

蘇峻之亂,庾亮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鍾雅難免有怨言。

《世說新語》原文 譯文(八)

【原文】

36。蘇峻時,孔群在橫塘為匡術①所逼。王丞相儲存術,因眾坐戲語,令術勸群酒,以釋橫塘之憾。群答曰:“德非孔子,厄同匡人②。雖陽和布氣③,鷹化為鳩④,至於識者,猶憎其眼。”

【註釋】

①孔群:字敬休,東晉會稽山陰人也,官至御史中丞。好飲酒,性不羈。橫塘,地名,在建康淮水南,沿長江築長堤,叫作橫塘。匡術:原為阜陵令,後隨蘇峻反叛,蘇峻攻破京城時,將成帝遷入石頭城,百姓拘於後苑,匡術就是防守人。蘇峻兵敗後,匡術歸降。

②厄:困苦,災難。匡:地名。孔子到宋國去,經過匡地,匡簡子派兵圍攻他。當時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一起唱歌,以示禮義教化,結果匡人解圍。

③陽和:春天暖和的氣候。布:散佈。

④鳩:即布穀鳥。

【翻譯】

蘇峻之亂時,孔群在橫塘被匡術威脅。後來叛亂平息之後,王導保全了匡術的性命,在之後一次聚會中趁著眾人談笑時,王導讓匡術給孔群勸酒,來消除他們在橫塘之事上結下的仇怨。孔群回答道:“我的德行不如孔子那樣的聖人,遭遇的困境卻和孔子當年遇到匡人一樣。雖然春暖花開,氣候回暖,老鷹變成了布穀鳥,但對於認識它的人來說,依然會憎惡它的眼睛。”

【原文】

37。蘇子高事平,王、庾諸公欲用孔廷尉①為丹陽。亂離之後,百姓凋弊。孔慨然曰:“昔肅祖②臨崩,諸君親升御床,並蒙眷識,共奉遺詔。孔坦疏賤,不在顧命之列。既有艱難,則以微臣為先,今猶俎③上腐肉,任人膾截耳!”於是拂衣而去。諸公亦止。

【註釋】

①孔廷尉:孔坦初,任廷尉,後遷侍中。

②祖:指晉明帝。明帝的廟號為肅宗。

③俎(zǔ):砧板。

【翻譯】

蘇峻之亂平定以後,王導、庾亮等大臣想讓孔坦任職丹陽尹。戰亂流離之後,百姓生活困苦。孔坦激憤地說:“當年先帝駕崩之時,諸位都親自在御床前共同領受了先帝的恩典與賞識,一起接受了遺詔。我才能微小地位低下,不在其列。現在有了難處,就把我推到前面,我現在就像是砧板上的臭肉,只能任人細切罷了!”說完拂袖而去。大家就不再提起了。

【原文】

38。孔車騎與中丞①共行,在御道逢匡術,賓從甚盛,因往與車騎共語。中丞初不視,直雲:“鷹化為鳩,眾鳥猶惡其眼。”術大怒,便欲刃之。車騎下車抱術曰:“族弟發狂,卿為我宥之!”始得全首領。

【註釋】

①孔車騎:孔愉(268—342),字敬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累遷尚書左僕射,贈車騎將軍。中丞:官名,這裡指孔群。

【翻譯】

車騎將軍孔愉和御史中丞孔群一起外出,在御道上遇見了身後跟著很多賓客和僕從的匡術,匡術便上去跟孔愉交談。孔群起初並不看他,只是說:“就算鷹變成了布穀鳥,其他鳥還是厭惡它的眼睛。”匡術大怒,就想拿刀殺了他。孔愉趕緊下車抱住匡術說:“我堂弟發瘋了,你看我的面子原諒他吧!”孔群這才得以保住腦袋。

【原文】

39。梅頤嘗有惠於陶公①。後為豫章太守,有事,王丞相遣人收之。侃曰:“天子富於春秋,萬機自諸侯出;王公既得錄,陶公何為不可放!”乃遣人於江口奪之。頤見陶公,拜,陶公止之。頤曰:“梅仲真膝,明日豈可復屈邪!”

【註釋】

①梅頤:生卒年不詳,字仲真。東晉汝南(今湖北武昌)人。曾任豫章內史。有人曾在王敦面前說陶侃的壞話,王敦一衝動就想殺陶侃。這時王敦手下的諮議參軍、梅頤的弟弟梅陶勸阻了王敦,陶侃得免。

【翻譯】

梅頤曾有恩於陶侃。後來梅頤任豫章郡太守,犯了事,王導派人去抓捕。陶侃說:“天子尚未成年,所有的政令都是王公大臣所出;既然王公可以派人抓人,我陶公為何不能放人!”於是派人到江口把梅頤奪了過來。梅頤拜見陶侃,跪下感謝,陶侃阻攔他跪拜。梅頤說:“我梅頤的膝蓋,日後怎麼還會向他人叩拜!”

【點評】

知恩圖報,是人類共同的良心,何況陶侃這樣的大丈夫。

【原文】

40。王丞相作女伎倆,施設床蓆。蔡公①先在坐,不說而去,王亦不留。

【註釋】

①蔡公:蔡謨(281—356),字道明。陳留考城(今河南省蘭考縣)人。東晉時期重臣,曹魏尚書蔡睦曾孫、西晉樂平太守蔡德之孫。與諸葛恢、荀闓並稱為“中興三明”,又與郗鑑等八人並稱為“兗州八伯”。歷任中書侍郎、義興太守、大將軍侍郎、司徒左長史、侍中等職。

【翻譯】

王導設定了歌舞女樂,還安排下榻座席。蔡謨本來已經坐下了,看見王導這種安排,不滿意,不悅地離開了,王導看到了也沒有挽留他。

【點評】

蔡謨比較喜歡高雅的東西,不好色,所以道不同不相為謀。

《世說新語》原文 譯文(八)

【原文】

41。何次道、庾季堅二人併為元輔①。成帝初崩,於時嗣君未定。何欲立嗣子,庾及朝議以外寇方強,嗣子衝幼,乃立康帝②。康帝登阼,會群臣,謂何曰:“朕今所以承大業,為誰之議?”何答曰:“陛下龍飛,此是庾冰之功,非臣之力。於時用微臣之議,今不睹盛名之世。”帝有慚色。

【註釋】

①何次道:何充,晉成帝時中書令。庾季堅:庾冰。曾任中書監、揚州刺史,是成帝的舅舅。

②晉康帝:司馬嶽(322―344),東晉第四位皇帝,字世同,晉明帝司馬紹次子,晉成帝司馬衍同母弟。司馬嶽在其兄晉成帝繼位後,受封吳王。後改封琅琊王,歷任散騎常侍、驃騎將軍、侍中、司徒。於342年登上帝位,344年駕崩。

【翻譯】

何充、庾冰在晉成帝司馬衍時一起擔任輔政大臣。晉成帝司馬衍剛去世時,關於繼位的問題,還沒有定下。何充主張立晉成帝的皇子,庾冰和大臣們都認為外敵強大,而皇子都還年幼,於是就立了晉成帝的同母弟司馬嶽為帝,就是晉康帝。康帝即位後,會見群臣,問何充:“朕能夠繼承大統,是誰的建議?”何充回答:“陛下能夠即位,這是庾冰的功勞,與我無關。當初眾人用了微臣的建議,今日也就看不到陛下聖明的盛況了。”康帝聞言,露出慚愧的神色。

【點評】

封建王朝選接班人一直是個非常敏感的問題,一旦押寶失敗,就關係到身家性命,何充能夠坦然面對皇帝明顯有針對性地詢問,顯然是大公無私而內心篤定。康帝反而慚愧了。

【原文】

42。江僕射①年少,王丞相呼與共棋。王手嘗不如兩道許,而欲敵道戲,試以觀之。江不即下,王曰:“君何以不行?”江曰:“恐不得爾。”傍有客曰:“此年少戲乃不惡。”王徐舉首曰:“此年少非唯圍棋見勝。”

【註釋】

①江僕射:即江虨。

【翻譯】

江虨少年時,受到王導的邀請一起下棋。王導的棋藝不如江虨,有兩子左右的劣勢,可是他也不想江虨讓他,想以此來觀察這位少年。江虨沒有很快落子,王導問:“你怎麼不放棋子?”江虨說:“恐怕有些來不及呢。”旁邊有位客人說:“這個少年的棋藝向來是不錯的。”王導徐徐抬頭,說:“這位少年,不只是圍棋的水平高。”

【原文】

43。孔君平疾篤,庾司空為會稽,省之,相問訊甚至,為之流涕。庾既下床,孔慨然曰:“大丈夫將終,不問安國寧家之術,乃作兒女子相問!”庾聞,回謝之,請其話言。

【翻譯】

孔坦的病情突然加重,當時司空庾冰正擔任會稽郡內史,就前去探望孔坦,言辭懇切地細緻詢問病情,並且為此擔憂傷心,涕淚縱橫。庾冰已經起身要離開時,孔坦慨然發話:“我堂堂男子漢大丈夫都快要死了,你不來問我治國安邦的方法,竟然作小兒、女子之狀來問候我!”庾冰聽後趕緊道歉,並返回身去虛心請教高論。

【原文】

44。桓大司馬詣劉尹,臥不起。桓彎彈彈劉枕,丸迸碎床褥間。劉作色而起曰:“使君,如心地寧可鬥戰求勝!”桓甚有恨容。

【翻譯】

桓溫去拜訪劉惔,劉惔還躺在床上沒起來。桓溫就用彈弓射向劉惔的枕頭,彈丸碎開之後都迸到了床褥之間。劉惔面有怒色地站起來,對桓溫說:“閣下如此胡鬧,難道用彈弓也可以打勝仗嗎?!”桓溫甚是憤憤不平。

【點評】

桓溫這舉動顯然是過分了,劉惔也是性格高傲之人,就算是開玩笑,也確實會讓人生氣。劉惔的話,是諷刺桓溫骨子裡還是個大老粗。

【原文】

45。後來年少多有道深公①者,深公謂曰:“黃吻年少,勿為評論宿士。昔嘗與元、明二帝,王、庾二公周旋。”

【註釋】

①深公:竺法深,東晉和尚。

【翻譯】

後來的年輕人多有議論竺法深的,竺法深就告誡他們說:“你們這些不知深淺的無知小兒,不要隨意評價前輩名士。我可是曾經和晉元帝、晉明帝、王導丞相和庾亮丞相這樣的人物談笑風生的!”

【點評】

就衝竺法深這句話,就知道這不是個高僧,還執著於世俗名利,何必出家?

《世說新語》原文 譯文(八)

【原文】

46。王中郎年少時,江虨為僕射,領選,欲擬之為尚書郎。有語王者,王曰:“自過江來,尚書郎正用第二人,何得擬我!”見聞而止。

【翻譯】

北中郎將王坦之年輕時,江虨任尚書左僕射,兼吏部尚書職務,想要推舉王坦之擔任尚書郎。有人把訊息透露給了王坦之,王坦之說:“過江以來,尚書郎只由第二流的人擔任,為何要把我算進去!”江虨聽聞後,也就放棄了。

【原文】

47。王述轉尚書令,事行便拜①。文度曰:“故應讓杜、許②。”藍田雲:“汝所謂我堪此不?”文度曰:“何為不堪!但克讓自是美事,恐不可闕。”藍田慨然曰:“既雲堪,何為復讓?人言汝勝我,定不如我。”

【註釋】

①王述:封藍田侯,故下文又稱藍田。轉:調動官職,指升官。事行:事情實現,指詔命下達。拜:接受官職。

②文度:王坦之。杜、許:不詳。

【翻譯】

王述升任尚書令時,文書到了立刻前去就職。他兒子王坦之說:“應該謙讓一下,讓給杜、許。”王述說:“你不認為我能勝任這個官職?”王坦之說:“怎麼會不能勝任?不過能夠剋制謙讓一下總是一種美德,恐怕禮節上不能缺少。”王述感慨道:“既然堪當此任,何必故作謙讓呢?別人都說你青出於藍勝過我,我看你還是不如我啊!”

【原文】

48。孫興公①作《庾公誄》,文多託寄之辭。既成,示庾道恩②。庾見,慨然送還之,曰:“先君與君,自不至於此。”

【註釋】

①孫興公:即孫綽。

②庾道恩:庾羲,生卒年不詳,字叔和,小名道恩,庾亮的兒子。

【翻譯】

孫綽寫了《庾公誄》紀念庾亮,文中多有寄託思念友誼的章句。寫完之後給庾亮的兒子庾羲看。庾羲看完很是憤慨,把文章還給孫綽,說:“家父和閣下的交情,還不至於到這個程度吧。”

【點評】

孫綽為人喜歡趨炎附勢,所以常常被世家子弟所輕視。

【原文】

49。王長史求東陽,撫軍不用①。後疾篤,臨終,撫軍哀嘆曰:“吾將負仲祖。”於此命用之。長史曰:“人言會稽王痴,真痴。”

【註釋】

①王長史:王濛,字仲祖。撫軍:晉簡文帝司馬昱,登位前曾任撫軍大將軍,封會稽王。

【翻譯】

王濛請求出任東陽太守之位,簡文帝司馬昱並不應許。後來王濛病重,臨去世時,簡文帝司馬昱哀嘆:“我有對不起王濛的事啊。”於是下命令委任王濛為東陽太守。王濛說:“人們說會稽王是個重情重義之人,確實如此啊。”

【原文】

50。劉簡①作桓宣武別駕,後為東曹參軍,頗以剛直見疏。嘗聽記,簡都無言。宣武問:“劉東曹何以不下意識?”答曰:“不能用。”宣武亦無怪色。

【註釋】

①劉簡:生卒年不詳,字仲約,南陽(今屬河南)人,官至大司馬參軍。

【翻譯】

劉簡在桓溫的手下當過別駕,後來又任東曹參軍,向來頗是耿直剛烈,所以桓溫很是疏遠他。一次處理公事,劉簡一言不發。桓溫問他:“劉東曹你怎麼不發表一下意見?”劉簡回答:“說了你也一定不會用。”桓溫聽後卻沒有一點責怪的表情。

《世說新語》原文 譯文(八)

【原文】

51。劉真長、王仲祖①共行,日旰未食。有相識小人貽其餐,餚案甚盛,真長辭焉。仲祖曰:“聊以充虛,何苦辭!”真長曰:“小人都不可與我作緣。”

【註釋】

①劉真長、王仲祖:劉惔與王濛,不贅述。

【翻譯】

劉惔、王濛一起出行,待天色已晚,兩人尚未進餐。這時有個認識他們的小吏送來飯菜請他們吃,飯菜雖然很豐盛,但劉惔辭謝了。王濛說:“聊以充飢而已,何必要拒絕人家?”劉惔說:“跟這種小人物,就不要有什麼交情了。”

【點評】

名士之流骨子裡的自傲與清高,並不可取。

【原文】

52。王修齡①嘗在東山,甚貧乏。陶胡奴②為烏程令,送一船米遺之。卻不肯取,直答語:“王修齡若飢,自當就謝仁祖③索食,不須陶胡奴米。”

【註釋】

①王修齡:王胡之。

②陶胡奴:陶範。

③謝仁祖:即謝尚。

【翻譯】

王胡之曾在東山隱居過一段時間,那時很貧困。陶範當時任烏程縣令,就運了一船米送他。王胡之卻拒絕接受,直言道:“我王胡之若是飢餓,自然會去謝尚那裡索取食物,不需要你陶範施捨的米。”

【原文】

53。阮光祿赴山陵,至都,不往殷、劉許,過事便還。諸人相與追之。阮亦知時流必當逐己,乃遄疾而去,至方山不相及。劉尹時為會稽,乃嘆曰:“我入,當泊安石渚下耳,不敢復近思曠旁。伊便能捉杖打人,不易。”

【翻譯】

阮裕去京城參加晉成帝的葬禮,到了建康時,沒有去殷浩、劉惔家拜訪,葬禮一結束就回去了。諸位好友知道後,一同前去追趕他。阮裕也知道這些名流會來追趕自己,於是更是加快步伐趕路離開,一直到了方山,其他人都追趕不上才停下。劉惔當時正要出任會稽太守,嘆氣說:“我若去的話,就在靠近謝安的小洲旁停船了,不敢再靠近阮裕的旁邊。不然他要拿木棒子打人的,這人的性子啊,不會變。”

【原文】

54。王、劉與桓公共至覆舟山①看。酒酣後,劉牽腳加桓公頸,桓公甚不堪,舉手撥去。既還,王長史語劉曰:“伊詎可以形色加人不!”

【註釋】

①覆舟山:地名,在如今的江蘇南京城東北方向。

【翻譯】

王濛、劉惔和桓溫一起到覆舟山去觀賞遊覽。一干人喝酒喝得酣暢了之後,劉惔放浪形骸,把腿放到了桓溫的脖子上,桓溫不堪忍受,抬起手將腿撥開。眾人回來以後,王濛對劉惔說:“桓溫怎麼可以當面給人臉色看呢?”

【點評】

這當然是過分了,放蕩不羈到別人身上,別人當然會不舒服,別說桓溫,換其他人也不生氣。骨子裡,這幫名士對於桓溫這樣的大老粗還是有些看不起。

【原文】

55。桓公問桓子野:“謝安石料萬石①必敗,何以不諫?”子野答曰:“故當出於難犯耳。”桓作色曰:“萬石撓若凡才,有何嚴顏難犯!”

【註釋】

①桓子野:桓伊(生卒年不詳),字叔夏,小字子野(一作野王)。譙國銍縣(今安徽濉溪臨渙鎮)人。東晉將領、名士、著名音樂家。萬石:謝萬,字萬石,是謝安的弟弟。

【翻譯】

桓溫問桓伊:“謝安既然預料到了他的弟弟謝萬肯定要敗,為何不勸勸他呢?”桓伊回答:“自然是因為不好勸,不敢冒犯呀。”桓溫生氣地說:“謝萬是個無能軟弱的庸人,這種人有什麼了不起,還不好冒犯?!”

【點評】

然而謝安對這個庸才弟弟謝萬非常欣賞和縱容,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簡直是個謎。

《世說新語》原文 譯文(八)

【原文】

56。羅君章①曾在人家,主人令與坐上客共語,答曰:“相識已多,不煩複爾。”

【註釋】

①羅君章:羅含,生卒年不詳,字君章,東晉桂陽耒陽人(今湖南耒陽)。擅文章,謝尚、桓溫稱之為“湘中之琅”“江左之秀”。

【翻譯】

羅含有一次在別人家裡做賓客,主人叫他和在座的客人閒聊,他回答:“相知已經很多了,不需要勞煩大家閒聊些廢話了。”

【原文】

57。韓康伯病,拄杖前庭消搖。見諸謝皆富貴,轟隱交路,嘆曰:“此復何異王莽時!”

【翻譯】

韓伯生病後,拄著柺杖在前院裡散步閒逛。看見謝氏一族的人都富貴了,車水馬龍,門庭若市,感嘆道:“如今的光景,和王莽那個時候有什麼區別!”

【點評】

暗示皇權旁落,由權貴世家掌權。

【原文】

58。王文度為桓公長史時①,桓為兒求王女,王許諮藍田②。還,藍田愛念文度,雖長大,猶抱著膝上。文度因言桓求己女婚。藍田大怒,排文度下膝,曰:“惡見文度已復痴,畏桓溫面!兵,那可嫁女與之!”文度還報雲:“下官家中先得婚處。”桓公曰:“吾知矣,此尊府君不肯入耳。”後桓女遂嫁文度兒。

【註釋】

①王文度:王坦之。桓公:桓溫。

②藍田:藍田侯王述。

【翻譯】

王坦之在桓溫手下做長史時,桓溫的兒子想要娶他的女兒,王坦之答應回去和父親王述商量後再說。回到家後,王述因為憐愛王坦之,即便兒子已經長大了,也還是喜歡把他抱在膝蓋上說話。王坦之說起桓溫的兒子要娶自己女兒,王述非常生氣,一把將王坦之從膝蓋上推了下去,說:“我討厭看到你又說傻話,你是畏懼桓溫的面子!一個當兵的粗人,我們怎麼可以下嫁女兒到他們家!”王坦之之後回覆桓溫:“家中已經給我的女兒安排好了婚嫁。”桓溫說:“我懂,這是你父親不同意。”後來,桓溫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王坦之的兒子。

【原文】

59。王子敬①數歲時,嘗看諸門生樗蒲,見有勝負,因曰:“南風不競。”門生輩輕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子敬瞋目曰:“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遂拂衣而去。

【註釋】

①王子敬:王獻之。

【翻譯】

王獻之才幾歲的時候,曾經觀看一些門客賭博,一旦出現勝負的時候,就說:“南邊的要輸。”門客們覺得他是個小孩子,不以為然,就說:“小公子也只是管中窺豹,看不到全域性。”王獻之生氣地睜大眼睛說:“跟遠的比,我不如荀粲;跟近的比,我不如劉惔。”於是拂袖而去。

【原文】

60。謝公聞羊綏①佳,致意令來,終不肯詣。後綏為太學博士,因事見謝公,公即取以為主簿。

【註釋】

①羊綏(生卒年不詳):字仲彥,泰山郡南城縣(今山東省新泰市)人,東晉官員。羊孚之父。

【翻譯】

謝安素來聽聞羊綏這個人很是不錯,就派人招呼羊綏來做客,可是羊綏始終不願意來見他。後來羊綏擔任太學博士,因為有事去拜見謝安,謝安見後,就立刻把他調來任做自己的主簿。

《世說新語》原文 譯文(八)

【原文】

61。王右軍與謝公詣阮公①,至門,語謝:“故當共推主人。”謝曰:“推人正自難。”

【註釋】

①阮公:阮裕,隱居會稽剡山。

【翻譯】

王羲之和謝安一同前去拜訪阮裕,到了阮裕家門口,王羲之對謝安說:“我們進去之後一起對主人表現得推重些。”謝安說:“推重別人恰恰最難。”

【點評】

阮裕年紀最大,王右軍次之,謝安最小,但是謝安和王羲之都是東晉世家大族,身份高貴,這裡謝安表示不肯降低身份。

【原文】

62。太極殿始成,王子敬時為謝公長史,謝送版,使王題之。王有不平色,語信雲:“可擲門外。”謝後見王,曰:“題之上殿何若?昔魏朝韋誕諸人①,亦自為也。”王曰:“魏祚所以不長。”謝以為名言。

【註釋】

①韋誕(179—253):字仲將,魏京兆(今陝西西安)人,擅長各種書體,三國魏書法家,官至光祿大夫。

【翻譯】

太極殿剛建成時,王獻之當時擔任丞相謝安的長史,謝安就派人送塊木板去叫王獻之題匾。王獻之面有不滿,告訴來人:“扔在門外吧。”謝安後來看見王獻之,就說:“這是給正殿題匾,怎麼了?之前魏朝的韋誕等人也是題過匾的呀。”王獻之說:“所以魏朝的國運不長啊。”謝安聽後,覺得他說得很對。

【原文】

63。王恭欲請江盧奴①為長史,晨往詣江,江猶在帳中。王坐,不敢即言,良久乃得及。江不應,直喚人取酒,自飲一碗,又不與王。王且笑且言:“那得獨飲?”江雲:“卿亦復須邪?”更使酌與王。王飲酒畢,因得自解去。未出戶,江嘆曰:“人自量,固為難!”

【註釋】

①江盧奴:江敳,小字盧奴,生卒事蹟不詳,濟陽(今屬山東)人。江虨之子。

【翻譯】

王恭想請江敳任長史,一大早就去拜訪江敳,然而江敳還在帳子中沒醒。王恭坐下後,也不敢立刻說話,等了一段時間才有機會開口。江敳也不迴應,只是叫人去拿酒,自己喝了一碗,沒有給王恭敬酒。王恭笑著說:“你怎麼能獨自喝酒呢?”江敳說:“怎麼,你也要喝酒嗎?”於是再叫人倒酒給王恭。王恭喝完酒後,也就說自己要告辭了。王恭還沒出門,江敳就感嘆:“人有自知之明,確實很難啊!”

【原文】

64。孝武問王爽:“卿何如卿兄①?”王答曰:“風流秀出,臣不如恭,忠孝亦何可以假人!”

【註釋】

①王爽的哥哥是王恭。

【翻譯】

晉孝武帝問王爽:“你比你哥哥怎麼樣?”王爽回答:“風流秀美,臣比不上我哥王恭,至於忠孝,我就當仁不讓了!”。

【原文】

65。王爽與司馬太傅飲酒,太傅醉,呼王為“小子”。王曰:“亡祖長史,與簡文皇帝為布衣之交;亡姑、亡姊,伉儷二宮①。何小子之有!”

【註釋】

①王爽的姑姑王穆之是晉哀帝司馬丕的皇后;王爽的姐姐王法惠是晉孝武帝司馬曜的皇后。

【翻譯】

王爽和太傅司馬道子在一起飲酒,司馬道子喝醉後,叫王爽為小子。王爽說:“我的祖父王濛,當初和簡文帝關係匪淺;我去世的姑母、姐姐,都是兩宮的皇后。你竟然稱我為小子!”

【點評】

因為兩人都是有所依仗的皇親國戚,所以在喝酒這種放鬆的場合,儘管官職尊卑不同,但誰也不怵誰。

【原文】

66。張玄與王建武①先不相識,後遇於範豫章②許,範豫章令二人共語。張因正坐斂祍,王熟視良久,不對。張大失望,便去,範苦譬留之,遂不肯前往。範是王之舅,乃讓王曰:“張玄,吳士之秀,亦見遇於時,而使至於此,深不可解。”王笑曰:“張祖希若欲相識,自應見詣。”範馳報張,張便束帶造之。遂舉觴對語,賓主無愧於心。

【註釋】

①王建武:即王忱,曾為建武將軍。

②範豫章:即範寧。

【翻譯】

張玄之和建武將軍王忱本不認識,後來在豫章太守範寧家偶遇。範寧讓兩人聊聊天。張玄之便正襟危坐,王忱卻端詳對方良久,也不說話。張玄之非常失落,便告辭回去,範寧苦苦挽留,到底沒有留下。範寧是王忱的舅舅,就責怪王忱說:“張玄之是吳地名士中的俊傑,又被當代名流所推崇,你卻讓他處在這種尷尬的狀況下,真是搞不懂你在想什麼。”王忱笑著說:“他如果想認識我,自然應該上門來拜訪我。”範寧趕緊把這話告訴張玄之,張玄之便穿好禮服去正式拜訪王忱。兩人於是一邊喝酒一邊談論,賓主都沒有慚愧的表情。

【點評】

當時名士之間交朋友的鄭重認真程度,絕不亞於現在我們談戀愛。

《世說新語》原文 譯文(八)

喜歡的話請轉發、關注!

免責宣告:文章素材和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同時文章僅代表本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