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誰來拯救中產的焦慮?

2021-12-28由 老樹根茶舍 發表于 歷史

——毫無疑問,中產階級是當下最難理解的概念之一。各種媒體、各路大咖的解釋也是千差萬別。無論是網際網路上還是現實生活之中,都有人在問,有多少錢算是中產階級?看來大家都趨向於用資產定義中產。其實,早前用財產劃分階層是很容易的,有產業的就是資產階級,沒有就是無產階級。而現在想用資產說事就很複雜了。在銀行欠錢的都是富人,在銀行存錢的卻是窮人;資產多的也不一定生活質量高;資產少的日子也不一定就差;在一個極其複雜的社會背景下,同樣的收入水平,抗風險能力也是天差地別。再說,什麼是資產?什麼是財產?如何衡量一個人的資產與負債?現代金融的複雜性,讓我們這些沒有文化的人連真正的貧富都看不懂了……

——各種機構對中產的解釋更是五花八門不得要領。把收入和資產作為引數好理解,有人把地區和城市作為引數;還有人把年齡也作為一個引數。以至於至今都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也有人認為,中產階級壓根就是一個偽概念。但這一切,都不影響中產階級成為一個熱詞……

——在當下的中國社會,到底有多少中產?誰也說不清;反正有很多人感覺已經中產了。他用什麼標準定義的?自己也說不清;就算一切都說不清,都不影響商家用這個概念賺錢……

——其實,這個社會有無數針對中產階級的陷阱。比如把消費水平與個人成功,把自我認同和人生幸福劃等號的家庭體系;再比如教育體系中對成功,幸福,夢想等關鍵話題的錯誤引導;中產的車子,房子,衣服,鞋子都要符合他們的身份;他們更注重品牌;更在乎格調;他們發明了輕奢;他們在批次生產小資……

——中產階級們為構建身份認同而付出的一切成本,是造成他們焦慮的主要來源。所以,我主張用焦慮定義中產階級。問題是,誰來拯救焦慮中的中產……

——對於中產階級來說,工作和賺錢並沒有成為擺脫焦慮,獲取自由的手段;恰恰相反,中產的身份認同和消費方式,需要不斷的用工作和賺錢來維持……

——而最讓中產痛苦的,是他們的孩子。上層的孩子生來就有貴人提攜,有家族幫扶。想上名校就上名校;想去創業就去創業;創業失敗了還可以回家接手家族企業……

——而底層的孩子一無所有,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但凡能考上名校的底層孩子,不是有超世之才,就是有堅韌不拔之志。他們的前途不管怎樣都能超越他們的父母……

——而中產階級的孩子,大多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單純、任性。既不瞭解人間悲喜,又不能洞悉世態炎涼;成績不上不下,情商不高不低;中產父母資源有限,既不能像上層那樣給孩子鋪路;也做不到像底層那樣隨波逐流。有研究表明,多數中產的孩子很難超越他們的父母……

——中產最大的悲哀,就是明明不掌握生產資料,卻要模仿資產階級的生活。對於中產來說,並不是需求決定消費;而是階層攀比與階層鄙視刺激了根本不需要的消費。有一個聲音在不斷的提醒他們,你消費了什麼?就代表了你是誰……

——中產確實不易,上層社會透過製造稀缺性,增加符號的象徵價值,拉開與下層的差距;普羅大眾們忙著生存,對這種基層劃分不以為然;最苦的就是中產階級,他們為上層馬首是瞻,卻又不能洞悉其中的秘密;他們看不起下層,也不甘心階層滑落。在勢利的戰略遊戲中捉襟見肘,筋疲力盡……

誰來拯救中產的焦慮?

誰來拯救中產的焦慮?

誰來拯救中產的焦慮?

誰來拯救中產的焦慮?

誰來拯救中產的焦慮?

誰來拯救中產的焦慮?

誰來拯救中產的焦慮?

誰來拯救中產的焦慮?

誰來拯救中產的焦慮?

誰來拯救中產的焦慮?

誰來拯救中產的焦慮?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