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談談清朝在乾隆時期就出現的敗象

2021-12-28由 宇宙電影精華 發表于 歷史

很多朋友會認為,清朝的真正衰敗是在嘉慶朝才開始的。其實不然,在康乾盛世的尾端,也就是乾隆朝的後期,其實清朝的敗象就已經浮現了。接下來我們來談談這些當時墮落的清朝的敗象。

談談清朝在乾隆時期就出現的敗象

首先是土地兼併空前嚴重。還在乾隆年間(1736—1795),就有人這樣敘述土地兼併的情況:“近日田之歸富戶者,大約十之五六,舊時有田之人,今俱為佃耕之戶,每歲所入,難敷一年口食”(楊錫紱:《陳時米貴之由疏》)。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無不瘋狂兼併土地,聚斂財富。像乾隆朝權臣和珅佔地達八千餘頃(一頃為一百畝);嘉慶十年(1805),廣東巡撫百齡獲罪被抄家,竟抄出土地五千餘頃;道光時的大官僚琦善有土地二百五十六萬畝。此外,富商賺錢後,經營土地者也不在少數。比如,嘉慶時湖南衡陽富商劉某置田萬畝。與之相對比的是,不少自耕農、半自耕農,甚至中小地主卻紛紛破產,有的變成佃戶,掙扎在飢餓、死亡線上。那些本來就一無所有的貧農、僱農生活更是等而下之。怪不得龔自珍說:“自京師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戶變貧戶,貧戶變餓者”(《西域之行省議》)。無地和少地的農民為生存計,只得忍受苛重的地租去租種地主的土地。當時的地租率一般都在百分之五十以上,除正租之外,還有附加租、預租、押租等名目。此外,農民還得向官府繳納繁重的賦稅,有記載說:“私派倍於官徵,雜項浮於正額”(俞樾等:《川沙廳志》)。貧苦農民無路可走,只好忍痛去借高利貸,富商大賈往往在青黃不接的時候,舉放利債,並藉此兼併土地。

第二是政治黑暗,社會風氣敗壞。當時,官場賄賂公行,幾乎是無官不貪。有人談到嘉慶初年留居北京的感受時說:“居都下六年,求一不愛財之人而未之遇”(沈垚:《與張淵甫》,《落帆樓文集》卷八)。嘉慶初年,大官僚和珅被抄家,其家產摺合銀兩,竟達四億餘兩之巨,相當於清政府一年國庫收入的七八倍,所以有民諺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統治集團潰爛了,社會風氣也隨之敗壞,連嘉慶皇帝都不得不悲嘆道:“官多疲玩,兵盡怠慵,文不能辦事,武不能操戈,頑鈍無恥,名節有虧,朕遇斯時,大不幸也!”(《清仁宗實錄》卷二八一)

第三是軍隊腐化。清政府所依靠的武裝力量為八旗兵和綠營兵。八旗兵本是馳騁疆場,“每戰必克”的勁旅,但入關後,由於“從龍”有功,不但貴族們高官厚祿,養尊處優,就是一般旗民也地位特殊,坐享錢糧。於是,八旗兵迅速腐化下去了。到康煕十二年(1673)“三藩”變起(即吳三桂、尚之信、耿精忠等聯合反清),八旗兵已差不多不能作戰了。嘉慶十七年(1812),全國滿、蒙、漢八旗兵號稱有五十萬人,而實際兵額僅二十萬左右,已成為徒有虛名而缺乏戰鬥力的軍隊。“綠營兵”是清統治者入關後由漢人組成的職業兵(以綠旗為標誌,故名),兵額不定,嘉慶年間,全國達六十六萬人。康煕帝平定“三藩”之亂,主要依靠的就是這支軍隊。但由於差務繁重,影響操練,軍隊素質不斷下降,加以軍餉菲薄,又常被剋扣,士兵及其家屬生活困難(“綠營兵”以吃糧為業,全家靠其月餉維持生計),因而不得不兼做小販或做手藝以謀生。這種情況,在雍正年間已經出現。乾隆末年以後,綠營兵日益腐化,到嘉慶年間白蓮教起事時,綠營兵已不堪用,清廷不得不依靠一部分“鄉勇”的力量了。

談談清朝在乾隆時期就出現的敗象

第四是災害頻仍,煙毒氾濫,白銀外流,財政拮据。有清一代,是自然災害頻繁的年代。據學者統計,從順治到道光二百零七年間,全國共發生災情二萬七千三百八十八起,平均每年成災一百三十二次,其中主要是水災和旱災,約佔災情總數的百分之八十八。再者,就是鴉片的大量輸入,成為一大社會禍害。鴉片貿易給英國帶來了巨大利益,卻使中國貽害無窮。清廷自雍正朝開始,歷乾隆、嘉慶不斷頒佈禁菸令,但效果甚微,鴉片輸入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急劇增長。十九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十年間,鴉片輸入量竟翻了兩番,到道光十八年(1838),甚至高達三萬五千五百箱。鴉片大量輸入,不僅摧殘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也影響了社會生產,破壞了社會治安,並導致白銀不斷外流。有學者估計,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僅鴉片消費一項其價值每年就有一千一百七十五萬兩白銀,約相當於清政府八個年度(1830—1838)的關稅總收入,這就嚴重打擊了清政府的財政。

談談清朝在乾隆時期就出現的敗象

第五是階級矛盾迅速激化,民眾反抗浪潮勢不可擋。嘉慶元年(1796),爆發了白蓮教起義,烽火延及四川、甘肅、陝西、湖北、河南五省,堅持了九個半年頭。清政府調動了十六個省的軍隊,耗費了二億兩軍費,屠殺了幾十萬農民,才把它鎮壓下去。嘉慶十八年(1813),林清、李文成又在北京和河南滑縣發動了天理教起義,二百名教徒從皇宮東、西華門攻入“大內”,直抵隆宗門,真是變生肘腋,禍起蕭牆。起義最後雖被鎮壓下去,但對統治者的打擊卻是沉重的。嘉慶帝為此下“罪己詔”,稱此次事變是“漢、唐、宋、明未有之事”,表示自己要“返躬修省,改過正心”。嘉慶帝雖然痛心疾首,“筆隨淚灑”,卻認識不到問題的癥結所在。社會積弊依然如故,社會矛盾得不到絲毫解決,一場更大規模的農民暴動正在醞釀中。

所以說,清朝的滅亡其實不是一個突然發生的結果,而且延續了幾個朝代,而且是問題一直沒有解決,在不停的激化和加深的情況下集中爆發了社會的問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