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部編版七下重點《河中石獸》最新中考真題彙編,期中、期末必備

2021-12-27由 八真小八斗大語文 發表于 歷史

部編版七下重點《河中石獸》最新中考真題彙編,期中、期末必備

重點資料彙編,原創不易,轉載請標明出處。

閱讀文章,回答問題。

河中石獸 紀昀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

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於數里外。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1、下列各句中,朗讀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A)

A。是非/木柿 B。蓋/石性堅重

C。一老河兵/聞之 D。閱/十餘歲

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B)

A。山門

於河(倒塌) B。遂反

溯流

逆上矣(順流)

C。沿河求

(代石獸) D。

不可得(終了,最後)

3、下列對選文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C)

A。選文作者紀昀,字曉嵐,清代學者、文學家。他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幾乎囊括了清代中期以前的經典文獻。

B。選文簡潔之至,又很生動。第一段連用“棹”“曳”“尋”等動詞領起三個短句,簡述事情經過,以“無跡”交代結果。

C。在打撈石獸一事上,寺僧考慮不周,認識片面;講學家不深思熟慮而盲目行動;老河兵綜合考慮,實事求是。

D。選文情節波瀾起伏,平而不板。作者先寫打撈石獸無果,再寫講學家的議論令“眾服為確論”,最後又引出老河兵的“又笑曰”,揭曉謎底。

4、下列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B )

A。

十餘歲,僧募金重修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校

水軍

B.豈能

暴漲攜之去 山巒

晴雪所洗

C.沿河求之,不亦顛

蒼顏白髮,頹然

其間者

D.漸激漸深,

石之半寡助之

,親戚畔之

5、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

A。 求石獸

水中 能謗譏

市朝

B。

石性堅重

不知有漢

C。 至石

半 悵恨久

D。 如

如土石何

6、下列對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D)

A。文章敘述以時間為序。先寫寺僧尋找石獸未得,再寫講學家的議論令眾人信服,最後寫老河兵的分析及眾人據其推斷終得石獸。

B。文章語言簡潔。如寫寺僧沿河打撈石獸,僅用“棹”“曳”“尋”等動詞領起三個斷句,簡述打撈經過,以“無跡”交代結果。

C。文章寓理於事。作者借人們尋找石獸的經過及令人驚訝的結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據理臆斷”的深層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點。在打撈石獸一事上,寺僧不切實際,認識片面;講學家不深思 熟慮而盲目行動;老河兵綜合考慮,實事求是。

7、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內容。

(1) 一老河兵聞

(講學家所說的話(講學家所說的道理) )

(2) 當求

於上流(石獸)

8、解釋加點的詞語。

(1)閱

十餘歲 閱:經過。

(2)爾輩不能究

物理 物理:

事物的道理。

(3)齧

沙為坎穴 齧:這裡是侵蝕、沖刷的意思。

(4)

於沙上 湮:埋沒。

(5)

反溯流逆上矣 遂:於是,就。

9、閱讀理解全文後填空。

對於河中石獸的位置,寺僧判斷其“在水中”、“順流下矣”;講學家判斷其在_

湮於沙下,漸沉漸深_

,理由是_

石性堅重,沙性鬆浮

;老水兵則判斷其在

求之於上流_

,是因為“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10、指出下面加點詞語的古今異義。

⑴如是再齧 古義:(這樣) 今義:( 判斷動詞 )

⑵爾輩不能究物理 古義:( 事物的道理)今義:(物理學 )

11、將下列文言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於是划著幾隻小船,拖著鐵鈀,尋找了十多里,沒有任何石獸的蹤跡。

(2)

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

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河水的反激力,一定在石頭下面迎面衝擊石前的沙子,形成陷坑。

(3)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這不是木片,怎麼能被暴漲的洪水帶走呢?

(4)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那麼天下的事,只瞭解其一,不瞭解其二的情況太多了,怎麼能只根據某一個道理就主觀地判斷呢?

(5)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照這樣再次沖刷,石頭又會再次(向前)翻轉,不停地翻轉,於是(石頭)反而逆流而上了。

12、文中講到了哪幾種尋找石獸的方法?他們各自的根據是什麼?

三種:一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認為石獸會順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獸會漸沉漸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於河水衝激,石獸反而會溯流而上。

13、老河兵為什麼要“笑”,如何理解老河兵這個人物形象?

老河兵笑(有嘲笑的意思)的物件是講學家,因為他知道講學家沒有實際經驗,空談事理,不切合實際。(意思對即可)老河兵能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提出了符合實際的結論,代表的是實事求是的作風。(意思對即可)

14、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廟僧和講學家犯了什麼錯誤?為什麼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確的方法?

廟僧和講學家都犯了脫離實際、主觀臆斷的錯誤,老河兵則從實際經驗出發,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確看法。

評分說明:(2分)笫一問1分,笫二問1分,意思對即可。

15、聯絡原文,用自己的話說說“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 “其二”的具體內容。

“其一”是指只考慮到石頭和沙子的性質(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子的性質疏鬆漂浮)(1分)“其二”指還需考慮到水的衝擊會掏空石頭下面的沙子,從而讓石頭翻轉,離開原來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動到上游去。(2分)(照抄原文,理解正確,可酌情給1分)

16、聯絡選文內容,說說選文講述的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你從中得到怎樣的啟示。

文章主要圍繞石獸的搜尋工作展開,在戲劇性的情節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廟裡的和尚和普通人一樣,因為對外界事物的認識有限,按照常規思維划著幾隻小船,順著河流去尋找石獸,當然是找不到。可是講學家按照自己從書本上學來的知識進行推理也不正確,他的一套理論也許能讓眾人暫時信服,但是事實還是事實,按照學者的理論和方法向地下挖掘,肯定也是找不到石獸的。老河兵因為常年與河流打交道,對河流的水、石、泥沙等習性有更細緻的瞭解,推斷石頭逆流而上了。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尋找,果然找到了石獸。說明了對待任何事物,都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觀臆斷,而要全面深入地調查探究事物的特性的道理。啟示我們凡事不要空想,要勤於觀察思考,要聯絡生活實際,才能知道事情的真實情況。

【參考譯文】

滄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寺廟的大門倒塌在了河水裡,兩個石獸一起沉沒了.經歷十多年,和尚們募集資金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石獸,最終沒找到。和尚們認為石獸順著水流流到下游了.於是划著幾隻小船,拉著鐵耙,尋找了十多里,沒有任何石獸的蹤跡。

一位學者在寺廟裡講學,聽了這件事嘲笑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麼能被大水帶走呢?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鬆軟浮動,石獸埋沒於沙上,越沉越深罷了.順著河流尋找石獸,不是瘋了嗎?”大家都信服地認為他的話是精當確切的言論。

一個年老的河兵聽說了這個觀點,又嘲笑說:“凡是落入河中的石獸,都應當到河的上游尋找.因為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鬆軟浮動,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河水的反衝力,一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沖刷沙子,形成坑穴,越衝越深,衝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倒在坑穴裡。

像這樣又衝擊,石頭又會再次轉動,這樣不停地轉動,於是石獸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是瘋狂的;在原地深處尋找它們,不是更瘋狂嗎?”人們按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游的幾里外尋到了石獸。

既然這樣,那麼對於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八真小八斗大語文,C9漢語言文學碩士,一線語文老師,12年教學經驗。歡迎點贊、留言、轉發和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