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論如何保留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地方方言

2021-12-27由 華辦人生 發表于 歷史

所謂的方言在中國特指通行於某一地區的通用語言,如河南話、閩南話、廣東話等,而我們經常說的“普通話”其實也是方言的一種,只是因為它的發音和我們的書面語更接近,加上為了發展新中國的文化教育,推廣民族共同語言,並逐步克服各地的方言分歧而造成正常交流的障礙,我們才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一種通用語言,即“普通話”。

論如何保留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地方方言

論如何保留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地方方言

目前漢語的方言主要有七種,在全國範圍內也因為地域的不同,分別別劃分為北方方言、吳方言、贛方言、湘方言、閩方言、粵方言、客家方言七種。方言形成的因素很多,有屬於社會歷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長期的小農經濟、社會的分裂割據、人口的遷徙、山川的阻隔等;也有屬於語言本身的因素,如語言發展的不平衡,不同語言之間的相互牴觸、相互影響等。現代漢語有各種不同的方言,他們分佈的區域很廣。現代漢語各方言之間的差異表現在語音、詞彙、語法各個方面,語音方面尤為突出。但是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國家在推行一種通用語言的同時,不可避免的造成了部分方言的邊緣化危機。因為日常的用語以通用語為主,無論是教學課堂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以通用語進行交流是最普遍的,加上人口和經濟的高速發展和遷移,傳統的方言形成的閉塞因素被打破。大部分的年輕人都逐漸放棄了本地區域的方言交流而逐漸普通話化了。那麼我們該如何搶救這些反應我們本民族特色的地區方言呢,怎麼才能讓我們各個地區的文明符號得到有效的傳承呢?

在這裡我以南方閩南語為例來表達我的觀點!

論如何保留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地方方言

據語言學家考證,閩南語發源於中古時期的中原地區,是漢唐時期中原地區的河洛話,只是隨著戰亂和人口遷移,中原的河洛人逐漸在福建省的閩南地區定居和繁衍,最終形成閩南話。因此,閩南話有古漢語的“活化石”之稱。

在現代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對一些傳統文化提倡重視並進行保護是相當重要的。這在閩南表現為優秀閩南傳統文化的傳承,而閩南文化的傳承一個非常重要的載體是閩南方言。但是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處於弱勢的方言群也正在慢慢消亡,特別是全國推廣普通話以來更是明顯。語言的統一對於方便交流不可否認有很大的作用,但方言作為古文化的“活化石”也應該有它存在的價值。

統一就必然破壞“邊緣化”,方言的慢慢消亡就是例證。閩南話雖是方言中相對較有強勢的語言,但也難免遭受衝擊。比如現在家庭結構不像以前那樣三代、四代同堂,而是兩代同堂較多,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從小學好外語成了將來捧“金飯碗”的途徑之一,至於會不會說閩南話對的前途不是很重要,無所謂。因此爺孫輩的交流少了,很難學說阿公、阿媽(爺爺、奶奶)的閩南話……,這些現象從表面上看來閩南話確實面臨著消失的危險。現在很多少年人特別是上過大學的少年人越來越不熟悉他們的方言母語了。就是會講閩南話,他的遣詞造句的能力與上一輩相比也差太遠了。大部分閩南籍的大學生,有的甚至已經不大會講閩南語了,就算是還能講,有些俗語諺語也全不懂,而這些東西又全都是我們閩南文化中的精華,是中國語言的‘活化石’,作為一名本地大學生對這些都一竅不通,確實是件令人遺憾的事情。

論如何保留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地方方言

如果要加強傳承閩南優秀的傳統文化——閩南語,就必須加強本地意識的培養,增加本地教學運用閩南語來進行。具體建議如下:

一、要正確理解國家的語言政策,採取有力措施宣傳和保護地方文化;媒體應加強閩南話廣播,加大方言宣傳力度;學校要給青少年一個學習和使用閩南話的時間和空間;

二、閩南方言與閩南文化關係十分密切,閩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閩南文化傳承需後繼有人,因此必須從娃娃抓起。而文化的存在依賴於語言,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閩南文化的傳授需要閩南方言。

三、必須緊抓優秀閩南傳統文化建設,以引起大家共同重視。有關部門必須採取相關措施政策來鼓勵下一代學母語;祖輩要教育孩子不忘故鄉親,不忘祖宗言,鼓勵孩子在學校講普通話,回到家中學講閩南話,讓孩子有一個全面的發展空間,不僅學到知識又傳承了優秀閩南傳統文化,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閩南話是如此,其他的地方

論如何保留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地方方言

性方言也應該如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社會、家庭,還有更重要的是更多的地方子弟一起來重視並從小學好地方方言,咱們的傳統方言一定會傳播得更廣、更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