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蜂窩煤,承載著回憶的“神器”

2021-12-27由 黃鵠磯 發表于 歷史

蜂窩煤,承載著回憶的“神器”

12月7日,大雪。這個節氣所代表的含義中,不一定真是下雪,但肯定會有顯著的降溫。在過去,大多數人家沒有電暖或者天然氣爐,煤爐子就是最常見的冬季取暖裝置。而對於生長在新中國的人來說,“蜂窩煤”是個充滿了回憶的東西,回憶裡苦樂交加。

發明人至今有爭議

說到蜂窩煤的歷史,必然會提到至今尚有爭議的蜂窩煤發明人。

據日本方面的記錄,上世紀20年代,船用燃料從煤炭變為石油,加上推行山林保育令、木炭產量下降,日本為鼓勵民間多用煤而發明蜂窩煤。一般來說,發明了“自動成型機”的山崎正照被視為蜂窩煤(日語寫作“煉炭”)這一發明的代表人物。

之後,日本開始工業化生產蜂窩煤。到了上世紀40年代,蜂窩煤已經在日本的普通家庭普及。日本學者大島義清和香坂要三郎合著的《燃料》(商務印書館1940年出版)一書,就提到了日本人使用“有孔煤餅”的情況。

蜂窩煤,承載著回憶的“神器”

日本早期蜂窩煤廣告

在中國,一般把山東德州人郭文德作為蜂窩煤的發明人。1950年,郭文德發明的蜂窩煤樣品出來以後,爐火旺盛,耐燒力強。而且燃燒通透,不留黑塊。之後,這種新型煤開始向德州以外的地方推廣。1958年推廣到了北京,並被命名為“蜂窩煤”。

據郭文德的兒子郭春伏回憶,父親在1950年生產這種煤球之前,曾受到了日本鄰居的啟發,“當時在北京住的時候,他(郭文德)有一個鄰居就是日本人,夜裡用溼炭封煤爐,會戳一些眼,是為了第二天不滅,第二天的時候,上面那一堆煤還在燃燒,燃燒得比較充分一點,所以他當時看到這個情況以後,受了啟發。”

從技術角度上說,上世紀20年代出現的日本“煉炭”和郭文德製作的蜂窩煤,還是有一些區別。所以,郭文德即使不是蜂窩煤的最初發明者,也可以算是對其進行了重大改良的發明人之一。

事實上,由於中國對蜂窩煤的需求很大,技術上的改良從1950年開始一直在進行,其製作水平早已超過了最早的日本版。比如,中國直到上世紀80年代,還有“上點火蜂窩煤”的改良出現,讓“生爐子”工序大大簡化。

除了郭文德之外,中國還有一些人也被稱為蜂窩煤的發明者。

有資料顯示,上世紀20年代,山東德州的王月山曾率先做出有洞的煤餅,風行當地。

有媒體稱,北京居民燃用蜂窩煤起於新中國成立前,其發明者來自北京前門外的“信誠齋”煤鋪。

還有媒體稱,蜂窩煤是我國著名機械學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老焱若在上世紀40年代發明的。老先生據說不僅發明了蜂窩煤,連摺疊傘、三輪車都是他的創造。

買煤是個苦差事

上世紀60年代之後,蜂窩煤在中國逐漸普及。大城市裡面,煤店就像糧店、菜場一樣,是家家戶戶不可或缺的重要商業機構。

曾有武漢網友回憶上世紀70年代買煤的經歷,總體來說比較具有代表性。

首先,要買煤,得有“煤本”或者“煤票”。少了這種票據,有錢也沒地方買。針頭線腦的可以找黑市,煤這東西太顯眼。

蜂窩煤,承載著回憶的“神器”

武漢礄口區煤票

其次,雖說煤店是當時重要的商業機構,但布點畢竟還是沒有小賣部那麼密集,往往離家比較遠,往返一趟常常需要兩三個小時。

最後,也是最麻煩的,買煤得要按月買。當時,一個月給一家人供應的煤,少則上百斤,多則兩三百斤。這個份量,不是拿根扁擔、推個腳踏車就能整回家的事,所以得要借板車。

大致程式是,頭一天晚上下班前先提前預定好板車,早上天不亮就要拉上板車往煤店趕。去早了,煤店還沒開門。去晚了,又要排很長的隊。好不容易買好了煤,還要自己去把蜂窩煤一塊一塊挑好了裝上車,碼整齊,免得途中掉下摔碎。如果路上遇到上坡下坡,一個人就很困難了,所以決定買煤前,總要邀好一個伴兒,好互相幫忙推。看到這會,大致能明白為啥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集體主義盛行,社會關係比現在和睦——沒有貨幣化的社會服務,只好大家互幫互助。

蜂窩煤,承載著回憶的“神器”

板車拉煤,上世紀經典場面

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有些地方的煤店腦子比較靈活,開始提供送煤服務。但是,當時大家手頭都不寬裕,大多數人還是寧願選擇自己去拉板車運煤。我小時候,奶奶總對我說,“不好好唸書,長大拉板車去!”當時不明白為何老人家對板車有這麼大的怨念。現在看來,應該就是這些麻煩事,讓他們對“板車”之類東西PTSD了。

回頭說搬煤。就算出錢請人幫著把煤送來,但是搬上樓還是得自己來。那時節,正是全家老少出動,用臉盆、搓板、籮筐一趟趟搬。有陽臺的,就碼到陽臺上;沒陽臺的,屋裡得專門找個地方來碼。總而言之,一個月買一趟煤,一天就得搭進去。

蜂窩煤用到新世紀

筆者有記憶起,家裡大多數時候用的都是煤氣罈子,對蜂窩煤和煤爐子只是見過,印象不深,總感覺是上世紀差不多就完全淘汰的東西。沒想到的是,一直到本世紀,武漢還有不少人在用蜂窩煤和煤爐子。

2004年4月,武漢市曾對民用煤市場進行過一次大規模整頓,取締了百餘家無證經營戶,給當年首批70家煤店頒發“放心煤店”牌匾,市財政還拿出了385萬元獎勵守法經營企業,使“放心煤”一度達到90%以上。

2005年底,為緩解低收入家庭因燃料價格上漲帶來的生活壓力,武漢市政府明確對城市低保家庭按每月每戶6。9元的標準給予燃料補貼,並將原對民用煤生產經營企業的獎勵資金統一歸併到燃料補貼資金中,不再對“放心煤”生產經營企業實行獎勵。

到了2007年,武漢市面上所售的蜂窩煤基本尺寸、開孔率等指標一般都未達到國家民用蜂窩煤產品質量標準。該標準是1992年制定的國家推薦性標準,不具強制性,這是當時“市民”反映蜂窩煤不經燒的主因之一。當時,武漢市大概還有10萬戶左右的低收入家庭要依靠蜂窩煤作為主要燃料。

蜂窩煤,承載著回憶的“神器”

2011年,在紅鋼城賣蜂窩煤的張師傅和女兒

至於武漢徹底告別蜂窩煤,更是可以叫“近幾年”的事情——2017年底,武漢市才在繞城高速合圍區內徹底禁止了民用散煤的銷售和使用。

眼下,如果想要再看看蜂窩煤,市區裡面恐怕比較困難。但是,如果想要看看當年用過的煤爐子,倒是還有個好去處:解放路上的“泥爐博物館”。這家博物館的館藏基本上都是老式泥爐,其中也有專門配合蜂窩煤使用的型號,找機會可以詳細介紹一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