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十八條扁擔起義,同樣是以小博大,張士誠怎麼就沒成功?

2021-12-25由 雨夜構想 發表于 歷史

元朝末年,農民起義風起雲湧。農民起義也只是個代名詞而已,很多起義都不是農民。在元朝末年就有這樣一支起義軍不是農民起義,但我們今天說起歷史還都是把他們都歸入到農民起義的範疇之內。這支起義軍就是由張士誠領導的鹽民起義軍。

張士誠是一個鹽民,就是往來給朝廷運鹽的。他生活在社會底層,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每天遭受鹽吏的欺壓,苦不堪言。他為人好爽,每當有鄉親和自己同行遇到困難,他總是出手相助。時間久了他在當地鹽民中有了一定威望。

十八條扁擔起義,同樣是以小博大,張士誠怎麼就沒成功?

這時候正是農民起義的高峰期。張士誠兄弟四人經過簡單的預謀就聚集了一批人,開始造反了。這批人都是受盡壓榨的鹽民,早就對元朝政府恨之入骨,就差有個帶頭人來聚攏他們了。張士誠稍微一透口風,立馬響應,願意跟著他造反。最初張士誠一共聚集了18個人,沒有武器就拿著自己挑鹽的扁擔跟著張士誠開始了造反之路。

他的隊伍擴大很快,不久就攻陷平江。並以此根據地自立為王,建立了政權。這個時候的元朝已經是腐敗透頂了,各種苛捐雜稅多如牛毛。張士誠把這些賦稅統統免除,還給農民很多的優惠政策,鼓勵他們開荒種田,只要稍微交一點糧食上來就行了。經過這一系列的調整張士誠所在的地區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很多當初逃離家鄉或者外鄉流離之人都紛紛慕名而來。這一方面擴大了張士誠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人口增加也對張士誠的隊伍擴充起到了一定作用。

十八條扁擔起義,同樣是以小博大,張士誠怎麼就沒成功?

張士誠深得百姓愛戴,就是在他死後好幾十年了,當地百姓也還是對他念念不忘。這樣一個好領導怎麼就敗在朱元璋手下了呢?朱元璋給出來答案說他“器小”。按照今天我們的分析就是這個人氣量狹小,沒有大局觀,做事優容寡斷。

那麼他真的是這樣的人嗎?我看是的。自從在江浙地區建立了政權張士誠就是去了進取心。雖然他對待百姓很好,建立政權以後也在積極備戰。可備戰和出戰不是一回事啊!自從稱王以後張士誠好像變了一個人,關起門來在家裡做起了皇帝。對攻城略地已經沒有了興趣,反而把自己的都成修的固若金湯。你也不想想,你城池修的再好能保你平安嗎。外邊元朝政府軍,朱元璋起義軍都盯著你這塊肥肉呢?能讓你過好日子嗎?可張士誠好像從來不考慮這些。他考慮的就是自己終於鹹魚翻身了,我可得享受榮華富貴了。絲毫沒有了推翻元朝政府的想法了。

在當年張士誠於元軍戰鬥的過程中,曾經多次失敗。他這個人也算是能屈能伸了。失敗就投降,找機會就反叛。這樣弄了好幾次,把元朝政府都給弄煩了。好你個張士誠,你敢耍著我們玩,這次我就一舉剿滅你的隊伍。你要投降我們也不接受了。元軍開始大舉進攻張士誠,張士誠一看不好又要投降,可人家根本就不接受了,非要弄死你不可。張士誠眼看就要小命不保了。幸虧元軍主帥被召回朝廷,他才躲過一劫。

十八條扁擔起義,同樣是以小博大,張士誠怎麼就沒成功?

其實張士誠也是有機會成就霸業的。可是就是他的優柔寡斷的性格使他錯失了大好良機。那是在朱元璋和陳友諒互相攻伐的時候,張士誠完全有機會出兵南京攻取朱元璋大本營,盡收朱元璋的地盤。之後趁著朱陳二人打的兩敗俱傷,一鼓作氣消滅他倆,進而推翻元朝政府。自己登基稱帝這都是完全有可能的。可他就是守著自己的彈丸之地不動彈,錯失良機。等到朱元璋打敗陳友諒,實力已經空前強大。已經顯示出了帝王之氣,天下已經沒有了可以與之爭鋒的人了。張士誠已經沒有能力再和朱元璋抗衡了。那只有坐守孤城,坐以待斃了。朱元璋消滅陳友諒,反手攻擊張士誠。兵鋒直指江浙地區。不到一年時間,割據江浙地區十幾年的張士誠就敗亡了。

十八條扁擔起義,同樣是以小博大,張士誠怎麼就沒成功?

張士誠四十七歲死於南京。看看他從一個苦力走上造反之路,也算是一路坎坷。期間的辛酸苦辣不是一般人能夠忍受得了的。壞就壞在他這個人的性格,都說性格決定命運。張士誠的性格真正決定了他的命運,他為人太過於優柔寡斷,沒有大局觀,沒有前瞻性,對與事物發展判斷失誤。不站在客觀角度思考問題,對與戰局發展沒有充分預判。總是想著偏安一隅做自己的土皇帝,不思進取,只想自保。沒有朱元璋那樣的謀略和戰略眼光。這都是他最終敗亡的直接原因。

十八條扁擔起義,同樣是以小博大,張士誠怎麼就沒成功?

張士誠的死對於朱元璋來說,就是掃清了通往帝王之路上的障礙。使他可以毫無顧忌的對元朝政府用兵,進而推翻元朝政府,自己成就帝業。也可以說張士誠就是朱元璋通往成功之路上的墊腳石。

十八條扁擔起義,同樣是以小博大,張士誠怎麼就沒成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