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是時候給趙括正名了!這才是長平之戰時,趙國失敗的根本原因

2021-04-10由 青史本紀 發表于 歷史

公元前259年

九月,曾經意氣風發的少年統帥趙括,由於輕敵冒進、陷入了秦軍的重重包圍,並在最後一次的突圍中,被秦軍射殺;不久之後,40萬趙國健兒,亦被全部坑殺。

至此,那場耗時三年之久,決定了中國歷史走向的世紀大戰——“長平之戰”,終於緩緩地落下了帷幕······

每當說起這段歷史,很多人都會扼腕長嘆、怒斥趙括是“紙上談兵”,誤己誤國。

是時候給趙括正名了!這才是長平之戰時,趙國失敗的根本原因

誠然,紙上談兵、輕敵冒進的趙括固然讓人憤慨!

畢竟,由於他的指揮失當,不僅直接葬送了四十萬趙軍性命,更是連趙國的國運也因此改寫。

可是,如果我們細讀這一段歷史就會發現:“長平之戰”,趙國之敗,並不是趙括一人之罪。

依小編看來,導致趙國最終戰敗的因素,起碼還有以下兩點:

第一,趙國臨陣易帥,將穩紮穩打、老成持重的廉頗,換成資歷尚淺、急於冒進的趙括,最終導致數十萬趙軍掉入秦軍包圍圈;

第二、在幾十萬趙軍被圍困的40餘日中,“苦秦之日久已”其他五國,竟然沒有一個出來幫助盟友趙國(這肯定不是趙括的錯,而是整個趙國政治外交上的失誤)。

那麼,為什麼趙王乃至整個廟堂會犯下“臨陣易將”的兵家大忌呢?其他五國又為什麼會對自己唯一的抗秦屏障趙國見死不救呢?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

是時候給趙括正名了!這才是長平之戰時,趙國失敗的根本原因

我們都知道,在“長平之戰”打響之初,趙國的主將其實並不是“激進派”趙括,而是“保守派”廉頗。

趙廉頗軍於長平,以按據上黨民。王齕因伐趙。趙軍戰數不勝,亡一裨將、四尉。

當時,面對“數戰不勝”的境況,老辣的廉頗選擇了一個萬無一失的對策:堅壁不出。

廉頗之所以這樣做,其實很好理解:畢竟秦軍銳氣正盛,直接開打,等於找死。

但是,

“千里運糧、日費千金”——你秦軍再厲害,也總得吃飯吧?你的後勤總得跟得上吧?

換句話說,秦軍再牛,也屬於“客場”作戰,而長平之地處於趙國境內,無論是地形的熟識程度,還是後勤補給,趙軍比秦軍都有著天然的優勢。

很明顯:廉頗是想拖垮秦軍。

是時候給趙括正名了!這才是長平之戰時,趙國失敗的根本原因

按理來說,廉頗的戰術佈局是沒有問題的。

可惜,他忽略了一點:秦趙兩國的國力差距!

上圖是公元前260年,也就是“長平之戰”左右,秦趙兩國的產糧地對比。

很明顯:

擁有巴蜀之地和關中平原的秦國國力(糧食產量),是偏居一隅的趙國的一倍有餘——就算秦國是長途作戰,依然可以拖死趙國。

果然,兩軍沒有對抗多久,趙國就有點“扛不住”了。

秦數敗趙兵,廉頗堅壁不出。趙王以頗失亡多而更怯不戰,怒,數讓之。

看見沒有?

趙王一直批評廉頗,不僅僅是因為廉頗“數戰不勝”,更是因為廉頗“怯而不戰”。

是時候給趙括正名了!這才是長平之戰時,趙國失敗的根本原因

小編相信:避其鋒芒這樣簡單的兵家至理,趙王肯定有所耳聞。

那麼,在趙軍一直作戰失利、處於戰略防守的情況下,趙王卻一反常態地督促廉頗一再出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

趙國的後勤補給跟快不上了!

這並不是小編瞎說,因為彼時趙王,一邊在指責廉頗的“怯戰”,一邊已經開始在向秦國“服軟”了:

趙王與樓昌謀,樓昌請發重使為媾。

打又打不過,退又退不下來,還是“割地賠款”靠譜——趙王如是想。

但是,當時就有人(虞卿)直接指出:趙王這是瞎搞!

虞卿說:現在秦國佔據戰略優勢,我們貿然前去媾和,秦王不答應怎麼辦?

關鍵是你一旦求和,就讓其他國家看到了秦趙“和解”的可能。

本來那些被秦國欺負了很久的國家,還想和你一起給秦國點顏色看看,現在這麼一搞,以後真到了危機時刻,就沒有人來救我們了!

天下見王之媾於秦,必不救王。

是時候給趙括正名了!這才是長平之戰時,趙國失敗的根本原因

趙王不聽,毅然決然地派遣使者出使秦國求和。

秦王看到趙國的求和使者,簡直要開心的要死——雖然,在當時秦國佔據著戰略優勢,但是他們也一直擔心,趙國會聯絡其他國家再次合眾抗秦,那麼到時候秦軍就危險了。

現在,趙國竟然主動求和,剛好給了秦國“將計就計”的機會——秦王一方面大張旗鼓地接待趙使,向其他五國傳遞秦趙“和盟”的意圖,一方面卻啥實質性工作也不做。

既而秦果顯鄭朱而不與趙媾。

也就是說:秦王透過隆重接待趙國使臣,向“國際”上釋放了一個秦趙兩國將要休戰、你們不要瞎摻和的訊號,可是實質上,秦趙啥協議也沒達成。

是時候給趙括正名了!這才是長平之戰時,趙國失敗的根本原因

有苦難言的趙王沒有辦法,只能換將了——將保守派廉頗換成激進派趙括,意圖速戰速決。

看到這裡,很多人會說:不對啊!

趙括之所以代替廉頗出戰,是因為趙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

小編認為:趙括為什麼會進入趙王的視線,成為廉頗的替代者,確實是一個問題;但是,對於“長平之戰”來說,這根本不是關鍵。

因為,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即使沒有趙括,趙王依然會派遣另一個激進派,李括或者是王括,去取代一直固守的廉頗。

說到底,長平之戰,趙國之所以臨陣易將,犯兵家之大忌,並不是趙國廟全是小人、糊塗蛋,而是趙國的國力已經支撐不起消耗戰了。不管是誰出任主帥,都必須要積極開戰,以求破局;不然,趙軍也是死路一條。

說到這裡,我們基本可以斷言:趙括的急於求進,並不是他不懂“以逸待勞”,而是他沒有辦法;因為趙王派他來,就是為了全面出擊的。

所以說,長平之敗,罪不在趙括一人,而在於趙國國力不濟、外交戰略失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