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從一例成功的搶救瞭解心臟性猝死

2021-12-22由 王醫生關注心臟 發表于 歷史

今天下午臨近下班,科室再次上演生死時速。一位陪護在衛生間突發心臟性猝死,因為發現的及時,我們團隊全力搶救,並於救治成功後及時進行急診冠脈造影,順利處理了冠脈病變。

從一例成功的搶救瞭解心臟性猝死

心臟性猝死是指由於各種心臟原因,引起的以意識喪失為先導的自然死亡,死亡發生在症狀出現後1小時內。心臟性猝死的主要表現為:心臟原因引起的胸痛、氣促等急性發作後1小時之內死亡;發現之前往往沒有徵兆;一旦發生,有效營救時間短暫。應該注意的是心臟性猝死與心臟驟停是不同的概念,心臟驟停以突然意識喪失,脈搏消失為主要特徵,進行及時有效的搶救,心臟驟停有可能得到逆轉並得以恢復;但若延誤搶救或措施不得當,常引致死亡。心臟驟停是心臟性猝死的主要原因,而心臟性猝死表明死亡已經發生。

心臟性猝死的病因主要是器質性心臟病,包括常見的冠心病比如急性心肌梗死;還有急性心肌梗死或者急性的心肌缺血時間導致的惡性心律失常引起;其他的還有肥厚型心肌病及其他的心肌病,心臟腫瘤,原發性心電異常,包括嚴重心動過緩(病態竇房結綜合徵,高度或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先天性或獲得性長QT綜合徵、短QT綜合徵等;電解質紊亂,如低鉀血癥、低鎂血癥;主動脈夾層和肺栓塞等。

心臟性猝死人為的分為前驅期、終末事件期、心臟驟停和生物學死亡四個時期。除了原發疾病外,心臟性猝死在心臟驟停的時候主要表現

突發意識喪失;大動脈搏動消失;伴有區域性或全身抽搐;呼吸斷斷續續,直到停止;面色蒼白或紫紺。此時如果及時發現及時積極的救治還有機會成活。若心臟驟停瞬間發生,事前無預兆警告,則95%為心源性,並有冠狀動脈病變。一部分心臟性猝死救治過來後詢問病史有前驅心慌、胸悶、疲乏和胸痛的表現。在發生猝死的前有的病人還會有黑蒙、劇烈的胸痛和呼吸困難以及瀕死感。而一旦錯過時期救治,或者救治失敗就會進入生物學死亡期,此時腦、心、肺、肝、腎等臟器功能永久性喪失,再也無法搶救成功。

從一例成功的搶救瞭解心臟性猝死

一旦發生猝死,就要求周邊的人能夠敏銳察覺和準確判斷出來。一般依靠以下兩點:1、突然發生意識喪失,大聲呼喊無反應。2、大動脈(頸動脈或股動脈)搏動消失,自主呼吸停止,血壓測不出,心音消失等。如果明確有心臟病病史,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即更加有利於診斷。

心臟性猝死或心臟驟停救治的關鍵在於敏銳發現和及時積極有效的心肺復甦,包括基本生命支援、高階基本生命支援和復甦後處理。

其中基本生命支援也就是有效的心肺復甦極為重要。開放氣道:一旦確診心臟驟停,確認現場安全,就地進行心肺復甦,同時呼救。胸外按壓:檢查頸動脈搏動,如動脈搏動消失,立即胸外按壓。成人按壓胸骨的幅度至少為5cm,但不超過6cm。兒童和嬰兒的按壓幅度至少為胸部前後徑的1/3(兒童約5cm,嬰兒約4cm)。按壓頻率約100~120次/分左右,按壓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處。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壓同時進行:如一人進行心肺復甦時,胸外按壓與人工呼吸之比約為30∶2。人工呼吸:迅速確定呼吸是否停止。如無自主呼吸,即行口對口人工呼吸。

有條件的應該在以上行為的同時或之前先進行除顫。

其他的如高階生命支援和復甦後處理都是基於搶救成功後進入醫院進行的。應該說預防心臟性猝死的關鍵在於及早發現心臟疾患或其他相關疾病並及時治療。有資料顯示50%的心源性猝死者在猝死前一月內曾求診過,但其主訴常不一定與心臟有關。在醫院外發生心臟驟停的存活者中,28%在心臟驟停前有心絞痛或氣急的加重,但前驅症狀僅提示有發生心血管病的危險。因此,普及和掌握心肺復甦的知識尤為重要。

影片載入中。。。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