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諸葛亮堪稱三國第一人?答案其實就藏在《隆中對》

2021-12-21由 白馬晉一 發表于 歷史

文:鴻運良(作者原創授權)

諸葛亮的大名,在中國可謂是婦孺皆知。對其身世,《三國志》大致是這樣描述: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郡陽都縣人,漢元帝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代,其父是諸葛圭,字君貢,在漢朝末年擔任過太山郡的郡丞,隱居隆中耕田(今襄陽縣之西二十里)為計,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時人對他都是不屑一顧,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幹。當然,諸葛亮的事蹟被廣為人知,或許還有名著《三國演義》的功勞,小說裡,諸葛亮似乎被過度神化,成了半仙半人的存在(當然,這也成了當世人對他的詬病之處)。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又稱《三國志通俗演義》,其成書於元末明初,本就是用通俗言語表達的章回體歷史小說,廣泛流傳於普通百姓之中,書中展現了諸葛孔明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慨然悲歌、“未出茅廬,便三分天下”的雄才大略,以及舌戰群儒,借東風,草船借箭等數不勝數、膾炙人口的事蹟。這些文字勾勒出的耀眼形象,無不表達出當時民間及原著作者對於諸葛亮的仰慕崇拜之意。至於神化,無非是仰慕的過度體現罷了。

諸葛亮堪稱三國第一人?答案其實就藏在《隆中對》

整部小說中,諸葛亮雖於三十七回之後方才姍姍來遲(因其出生較晚,同曹操、劉備差了一輩),但在筆者看來,第一主人公非諸葛孔明莫屬,其他英雄人物,甚至如奸絕曹操、義絕關羽等,也無非是他鋪墊罷了。那麼,諸葛亮為何會在民間備受尊崇,其真實水平又是怎樣?本篇筆者僅以《隆中對》作為解讀樣本,來窺探一番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隆中對》原文雖然寥寥數言,卻包含諸葛亮一生所學的精神,也展現出了諸葛亮集百家所長的過人之處。

我們且細細來看。

劉備初遇諸葛亮,道,“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短淺,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看得出來,此時的劉備所述雖是實情,然其中頹廢之氣盡顯,可謂是過僵疲馬,鬥志已失。

諸葛亮堪稱三國第一人?答案其實就藏在《隆中對》

再看諸葛亮如何回答,“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 ,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諸葛亮先向劉備說明,雖然將軍你現在很弱小,但是隻要有人輔佐,你再忍辱負重悉心致力於功業,照樣可以如同曹操一樣爭名於天下,此並完全依仗天時,系自身鬥志所致。從此處可以看出,此為鼓勵法,也是激將法,既給劉備樹立信心,也給劉備做出比較施加壓力,說曹操自從逃離董卓回到家鄉之後,現在都已經擁兵百萬,良將千名了,得抓緊時間幹一番事業了。

那麼,諸葛亮為何會去激勵劉備,是對輔佐劉備胸有成竹嗎?

諸葛亮接著道,“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諸葛亮堪稱三國第一人?答案其實就藏在《隆中對》

此處已然說明曹操乃天時,孫權乃地利,劉備占人和。此話對於天下大勢名目章分,是為三分天下,自古天地人三才,乃是通天之王者之道,如今這個王字要拆分開各自把持一道,這就是諸葛亮的高明所在,雄才大略著眼於全域性。應該說,在三國乃至往後的諸多朝代,能有如此遠見者甚少。

接著,我們就《隆中對》拆解數句來看。且讀此句,“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老子道家思想裡,順應自然變化,講究“無為而不為”,在諸葛亮看來,此時是劉備大展宏圖的好機會,要捉住時機進取,講究的是個順勢而為,道家思想在此處體現的已然深徹。

再看“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一句。劉備為何信義著於四海?還不是因為他自詡為帝胄,自出道以來以“金貴之軀”與民同苦,深得民心所致,佛家有六度,此是劉備所用的佈施,佈施又有法佈施,即傳道授業,又有名佈施,即留善名於天下,讓世人跟隨其從事,劉備所用乃第二種。

最後看收尾之句,“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既撫又和,內修政理,講究的是仁政以德治天下,乃是儒術,自秦國商鞅變法以來,秦國講究嚴苛法治,實行連坐制度,乃是正統法家思想,而此時的道家思想只流傳於廟堂之外,漢朝漢武帝之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故諸葛亮會如此說,諸葛亮的話也正是體現了儒術對三國時期的影響,而道家思想卻在歷史的長河中變得越來越撲朔迷離。

綜上所述,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藝術性地融合了佛道儒思想,對後世可謂影響深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