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借網課之名,手機神獸之義,繞開我們對教育孩子的無能為力。

2021-12-21由 白裙子姐姐 發表于 歷史

全國掀起停課不停學以來,家長除了呼天喊地叫開學以外,一個經常被提到的話題,關於孩子玩手機。

把孩子所有的“陋習”都怪罪於手機,那在沒有手機的時代,這些問題就不存在嗎?氣急敗壞的大人們,面對孩子的成長手足無措,然後把教育的失敗一股腦兒扔給手機,似乎就找到罪魁禍首了。

但其實,沒有手機的時代我們還指責過電視,沒有電視的時候指責了收音機,沒有收音機的時候還可以怪罪書和雜誌,再往前有罪的還可以是泥巴、竹竿和彈珠……我們受害的外在物件不斷在更新,其實是,內在有一些關於教育的困境,我們一直也沒有學會如何去處理。

我們為什麼沒有學會處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這些現象呢?因為我們沒有學,因為把自己的責任扔出去了。要不就是扔給孩子,認為成長是他們自己的事情;要不就扔給一個外在物件,手機、電玩、甚至是不靠譜的小夥伴……

借網課之名,手機神獸之義,繞開我們對教育孩子的無能為力。

成長不只是小朋友的課題,而是我們和他們一起共同的功課。小朋友之所以迷戀手機,是因為手機滿足了他們在教育系統和家庭關係裡得不到的。

也許無趣的老師襯托得手機很博學,也許單調的家庭活動襯托得手機很有趣,也許無聊而嚴格的父母襯托得手機很豐富,也許冷漠的成年人世界襯托得手機很親近……

這些,是手機的問題嗎,是孩子的問題嗎?是我們的問題,是我們自己活得太匱乏,無法滿足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那些旺盛的好奇心、求知的渴望、還有無處釋放的活力。如果,我們自己不學會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成長為一個有吸引力的大人,不能吸引到孩子願意在跟我們的關係和生活中鮮活地學習,即便禁絕了手機,下一個罪名,又會是誰?

孩子不是“管”出來的,他們是在我們的生命氣息中“薰陶”和“滋養”出來的。

大人們都希望能把孩子納入我們“順手”和“放心”的框架,希望孩子們聽話是為了自己可以簡單駕馭了“教育孩子”這個命題。

我們都希望有個“省心”的孩子,是因為我們自己內在的貧乏,不知道怎樣應對孩子們那些千奇百怪的成長問題;我們一邊希望著孩子們成長得智慧而豐富,一邊希望這個過程簡單而格式化,這不是一個很荒謬的假設嗎?

借網課之名,手機神獸之義,繞開我們對教育孩子的無能為力。

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複雜而不確定的,就是混亂而鮮活的,這是我們的“課題”,不是孩子的“問題”。我們可以有幸,享受她們無條件的信任、愛與擁抱,是因為我們願意跟他們共度這一段叫做“成長”的歷程,而不是教導那些沒有溫度的道理。

昨天晚上,朋友們又聊了一堆孩子的問題。在我看來,這些都不是問題,而是成長的必經之路。沒有這些折騰與混亂,孩子們怎麼真正開啟自己的認知、發展出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呢?難道,靠聽媽媽的話過一輩子嗎?

她們問我怎麼辦,我說不要辦,先跟孩子重建聯絡,先暫時允許他是這樣,然後你才能觀察到在他的行為背後,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所謂的“壞習慣”,都是孩子們還沒有被納入軌道、或者被扭曲了的需求,那些被陪伴、被關懷、被認同、求知的需求而已,孩子身上沒有壞事,只有沒被讀懂所以不能有效表達的需求。

借網課之名,手機神獸之義,繞開我們對教育孩子的無能為力。

如果讀懂了,我們就有機會引導他們做出另一個選擇,匹配於他們內在意圖的選擇,而不是滿足父母的選擇。在那個選擇的過程裡,成長才真正發生。

我們是想要一個不認識手機的傻孩子、害怕父母生氣所以不玩手機的小心翼翼的孩子、隱藏自己的願望暫時壓抑的孩子,還是在一切現象和誘惑中學會選擇的孩子呢?

當然這不意味著縱容他們,行為需要邊界,但必須建基於他們的自我認知和自我尊重,而不是對懲罰或情緒的恐懼。如果裡面沒有一個王國,外面攔一圈圍牆有什麼用?守住那些恐懼和匱乏嗎?

這些都是關於我們在“教育”中的逃避,因為自己不知道怎麼辦,所以把壓力轉嫁為對孩子的限制,甚至在行為上“催熟”孩子圖省事兒的。大人的無能,不要讓孩子揹負罪名;我們成就不了他們的未來,起碼可以跟他們一起珍惜當下。

借網課之名,手機神獸之義,繞開我們對教育孩子的無能為力。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