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印度為什麼總是和中國作對?

2021-12-20由 李子暘 發表于 歷史

印度為什麼總是和中國作對?

對大國來說,最重要的永遠是內部,而不是外部。

01

對於印度,我們中國人的普遍心理是“興趣不大”;如果再加一句的話,那就是“看不起”。因此,我們中國並不想為難印度,我們只是希望印度不要來搗亂。大家相安無事就好。

可是印度卻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來和中國搗亂,在邊境上製造事端,在他們國內則時不時來個“排華”,刁難中國企業——但印度又離不開中國商品和投資,挺尷尬的。

那麼,印度為什麼要這麼對中國無事生非呢?

直接的解釋就是,印度要刻意地對外顯示強硬,以滿足其國內民眾的民族情緒。不過,這個回答太空泛,沒說清楚印度國內的民族情緒到底是什麼。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事——印度國內的民族情緒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要從莫迪政府的經濟政策說起。

02

莫迪原來是印度古吉拉特邦的頭頭兒。古吉拉特邦可以說是印度的“廣東”,工商業發達,市場活躍,也比較富裕。莫迪在古吉拉特邦實施了很多市場化改革,效果很好。他成了印度總理以後,當然就想在全印度推廣這些市場化改革。

可他的推廣不算成功。第一任期內,莫迪政府提出30項重大改革,幾年下來,只完成了9項,不到三分之一;15項部分完成,有6項根本就沒開始——無疾而終了。

同時,莫迪政府的經濟政策,經常自相矛盾,進一步退兩步,來回搖擺。一方面大力開放市場,想要把印度打造成開放的經濟體,可另一方面卻很強調自力更生,推出各種貿易保護政策。2020年12月底,莫迪推出了所謂印度自力更生計劃。

在國家的定位上也是來回搖擺。莫迪上臺時提出“更少政府,更多治理”,也就是要打造一個符合自由主義原則的小政府。但這幾年印度政府和大公司的關係反而更密切了,對市場的干預也很頻繁。“官商勾結”的政府,恐怕不能算是小政府吧。

在勞工和福利政策等方面,莫迪政府的很多政策也和市場化改革背道而馳。過分嚴厲的勞工政策,已經明顯妨礙了印度吸引外資。

最重要的是,在印度國家的根本目標上,莫迪政府似乎已有重大調整,從上臺之初的經濟改革、全力發展,轉向了印度教民族主義的國家目標,那就是建立一個強大的印度教國家。在這個目標裡,經濟發展並非最重要,印度教更重要。

03

那麼問題來了:莫迪已經是印度最高決策人,他說了算。他為什麼在經濟政策上要如此搖擺和自相矛盾呢?為什麼不堅定地推行市場化改革呢?

原來,莫迪是被印度的一個龐大的民間組織——國民志願服務團給拿住了。

印度的這個國民志願服務團,在中國知名度不高,但在印度很厲害,而且早已有之,1925年就成立了。別看他們的名字很“溫和”,服務什麼的,其實是個很瘋狂、很極端的印度教組織。說一個事,你就知道這幫人有多瘋狂了。1948年刺殺甘地的,就是這幫人。

刺殺甘地以後,印度政府把國民志願服務團給封了;但後來經過談判,他們又合法了,現在他們在印度國內有幾百萬會員,是印度的一個大勢力,沒人敢惹。

甘地、尼赫魯的國大黨,其實是挺世俗化的——雖然也談不上徹底。莫迪的印度人民黨,則是高舉印度教大旗。既然如此,國民志願服務團實際上就成了印度人民黨的大後臺。莫迪是斷斷不敢得罪他們的。

因此,莫迪實際上被兩個相反的力拉扯。一個是他自己主張的市場化改革,小政府開放市場自由貿易管制最小化等等,另一個則是國民志願服務團的印度教國家主張,要求印度成為一個強大的印度教國家。

和很多地方的本土傳統一樣,印度教也很有強的“反市場”傾向,他們尤其反對新自由主義的市場經濟。

首先,他們繼承了印度的小農傳統,對大工業和全球化市場開放很戒備,主張“整體人本主義”,要求保護印度民族文化。

其次,他們要求國家壓倒市場,做出更理性更長遠的政策,而不能任由市場決定一切。

第三,因為歷史上慘痛的被殖民經歷,國民志願服務團對外國投資、外國商品很反感,主張貿易保護政策。中國企業在印度遭到歧視和刁難,原因就在於此。

總之,國民志願服務團更強調家庭和社群的作用,反對徹底的市場化。在他們看來,建立強大的、符合印度教傳統和教義的國家,比經濟發展重要得多。絕不能因為經濟發展而影響了印度教國家的發展壯大。

04

國民志願服務團在印度民間有深厚、廣泛的影響,深受印度民眾擁護。莫迪為了選票,絕不敢和他們對著幹,相反,莫迪要積極主動地迎合他們,否則,總理位子難保。在印度,莫迪這個胳膊,拗不過印度教這個大腿。

這就是莫迪政府經濟政策來回搖擺、自相矛盾的主要原因。這種情況,實際上是印度人民黨和國民志願服務團很多重大分歧的外在表現。

說起來“老仙”莫迪也挺難。他的政府很難實行持之以恆、一以貫之的長期政策,而要反覆在市場化改革和印度教國家之間來回找平衡。他的市場化改革,得到城市裡中產階級和商人的大力支援,但大多數印度民眾則是國民志願服務團的擁躉。哪頭兒都得罪不起。莫迪就只好“痛並快樂著”,走一步算一步。

內政上如此麻煩,莫迪政府就必須在外交上顯示強硬,以積攢政治資本,有助於他們的國內政策。和中國搗亂,就成了他們顯示強硬的辦法。你以為印度政府和印度軍隊不知道兩國的實力對比麼?當然知道,但即使知道,也得把搗亂進行到底,因為不這樣,他們的國內改革就更難了。

05

事情說到這裡,並沒有完。接下來才是最重要的部分。

從市場化改革的角度看,莫迪的處境堪稱“可悲”。明明是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政策,但就因為民眾反現代化、反工業的印度教觀念,而不得不做出妥協讓步,放慢改革的程序,甚至半途而廢。印度經濟因此受到的影響,已經很明顯。

但是,如果從印度國家的整體角度看,這種情況其實反而是重大利好,對印度的長遠發展,很有利。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中國的經濟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國家實現了偉大復興。這是不是新自由主義的市場化改革的功勞呢?並不是。

雖然我們推行了市場化改革,但我們可不是按照新自由主義、華盛頓共識那一套乾的,而是堅持了中國特色和社會主義,在國有企業改革、金融市場開放、勞動力市場政策等多方面,都不是資本主義的做法,而是中國傳統和社會主義的。

事實上,對本國傳統中的“反市場”因素,不但不應全盤否定,反而要格外重視,嚴肅面對。在這方面,各國傳統驚人的一致,都有不少“反市場”因素。就算是英美等西方國家也不例外。基督教就明確反對高利貸。對現在華爾街的種種烏煙瘴氣,連教皇都提出明確反對。

國民志願服務團等印度教因素,表面上看是阻礙了莫迪政府的市場化改革,但其實他們的作用恰恰在於,阻止莫迪在新自由主義的道路上走得太遠——事實已經證明,這條道路並不是一條好路。

有這樣的制約因素,對印度來說其實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或許,印度經濟會因此放慢發展速度,但印度國家卻會因此避免分裂、強化認同,可以走得更穩更長遠。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不應輕視印度。印度這麼走下去,保持穩定的可能性很大。發展即使稍慢,只要能長期保持穩定,印度國家的未來,不可小覷。

當然,印度因此老是來和我們中國搗亂,很煩人,是個棘手難纏的討厭事兒。不過,只要我們中國做好自己的事情,實力強大,印度也就只能搗搗亂而已。

對大國來說,最重要的永遠是內部,而不是外部。

更多精彩,請關注公眾號“李子暘”

作者其他熱文:

印度為什麼沒有“秦始皇”?

為什麼印度扶貧不如中國好?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