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頂級權謀者的進階之路

2021-12-19由 奇界探索者 發表于 歷史

01帝王的個人修養‬

在中國曆代皇帝中,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物。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頂級權謀者的進階之路

他的很多方面都是一般皇帝所難以企及的,比如在個人素質、品德修養、雄才大略、遠見卓識等方面。

唐王朝在中國歷史上立國近三百年,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唐朝的繁榮昌盛,直到如今都讓中國人感到自豪和驕傲。

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人們生活得富足安樂,路不拾遺;外族爭相朝貢,無人敢來侵擾。這段歷史被歷史學家稱為“貞觀之治”。

無論是在政治、經濟領域,還是在文化、民俗方面,唐朝都給當時的世界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唐朝初期的繁榮景象,以及對周圍國家的號召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唐太宗的個人素質和修養。

唐太宗是一個目光敏銳、修養深厚的難得的帝王,深厚的個人素養和修養既來自於他的天賦,也是他通過後天努力取得的成果。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頂級權謀者的進階之路

他認為國君要像山嶽一樣,雖然要高峻雄偉,但是卻又巋然不動、穩若泰山;

國君應該擁有包容萬物的胸懷和寬大的志向,面對任何事情都能臨機制斷,而且做到公平至正;國君應該樹立起自己的威嚴,否則就無法震懾遠方;

另外,要擁有慈愛之心,獲得安撫民眾的力量;帝王仍然要用禮數去對待大臣,懂得尊重和安撫各種勢力;尤其重要的是,君王應該勤於政事,而且要剋制私慾。

這些都是成為賢明君王的重要原則,如果沒有深刻的體驗和認知,他是無法說出這番話的。

一個國君要坐擁整個天下,就需要有氣吞宇宙的志向和膽識。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頂級權謀者的進階之路

秦朝末年的項羽年輕時曾和他叔叔一起目睹過秦始皇的風采,當他看到巡遊江南的秦始皇時,曾出此豪言:“我可以來取代他!”也正是這過人的勇氣和志向才使他一步步走上秦末的政治舞臺,成為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

三國蜀主劉備,布衣出身,以販履織蓆為生,但是他爭霸群侯的志向使得“三分天下有其一”。

然而,一個國君想要安安穩穩地坐擁天下僅僅擁有志向和氣量是遠遠不夠的,他還必須有海納百川的氣量、德高望重的威信、翩翩君子的禮儀等。

歷史上的楚莊王不但是一個有壯志雄心且深謀遠慮、居安思危的人,還非常謙虛謹慎,而且很寬容大度。

有一次,楚莊王宴請群臣,在高興之餘讓他的愛妃為眾人倒酒,席間燭火突然熄滅。

有一個武將因垂涎王妃美色,便趁黑用手去摸她。王妃急中生智,一把將那名武將帽子上的纓飾扯了下來,並悄悄對楚莊王說了這件事情。

楚莊王聽了,並沒有要找出和處罰那名武將,而是下令讓所有官員把帽子上的纓飾取下來。

於是,等到燭火重新被點亮的時候,已經分不清是哪位武將調戲王妃了。

楚莊王貴為一國之君,卻以海量容忍了調戲自己愛妃的武將,這也贏得了那位驍勇善戰的武將對他的誓死效忠。

楚莊王“絕纓得士”也成為了廣為流傳的故事。

齊桓公和管仲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過。

齊桓公為王之前,管仲在為齊桓公的對手做事的時候,曾射過齊桓公一箭。

然而,後來齊桓公知道管仲是個人才,就不計前嫌地重用了他。

事實證明如果沒有管仲,齊桓公也難成春秋五霸之首。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頂級權謀者的進階之路

三國劉備三顧茅廬方得軍師諸葛亮,這個故事家喻戶曉。

時年劉備已經47歲,聲名遠揚;而27歲的諸葛亮卻默默無聞。

而劉備聽說諸葛亮是一個難得的人才後,就放下自己的身份和驕傲,屈身三顧茅廬,這才打動了自恃清高的諸葛亮,最後成就了“三國鼎立有其一”的偉業。

三國時期的袁紹“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陳壽評《三國志·袁紹》),也正因為他缺乏海納百川的氣量,他的失敗是必然的。

在這一點上,同時期的曹操卻比他做得好。

事實上,不僅僅是那些帝王將相要有遠大的志向、非凡的度量,作為普通人要想成就一番大事業也必須做到如此。

就某一個行業來說,如果不能海納百川的話,也是很難出類拔萃成為領頭羊的。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頂級權謀者的進階之路

02帝王的用人智慧

縱觀歷史,哪一個名垂千古的帝王身邊沒有幾個能文能武的高人在出謀劃策,商有伊尹,光啟殷朝;

周有姜尚,承啟七百多年的江山;

秦始皇若無蒙恬、李斯等人,統一六國大業怕是也難以完成;

劉邦有張良、蕭何、韓信等人為其出謀劃策,才能打敗項羽,而項羽之所以失敗也是因為他不能知人善任。

中國古代歷史上有一種很有趣的現象:一個皇帝往往因為得到一位賢良之士而能夠安邦定國;一位有才能的人又往往能夠透過一位仁君賢主來實現自己的抱負。

一種獨特的政治結構的形成,要麼是由明君賢臣來造就,要麼是由昏君奸臣來完成。

像周武王與姜太公、齊桓公與管仲、劉備與諸葛亮,這都是明君賢臣的關係;

像秦二世和趙高、唐玄宗和楊國忠,這都是昏君奸臣的組合。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頂級權謀者的進階之路

唐太宗作為一代賢明的帝王不僅深知人才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而且指出對於人才要“不以卑而不用,不以辱而不尊”,也就是說“不拘一格降人才”。

而且對於真正的人才,還要以禮相待,虛心納諫。

就這一點來說,唐太宗在中國曆代帝王中大概算是一個模範人物了,因為他特別注重聽取臣下的意見。

貞觀之初,他一登上皇位,就屢次提醒大臣們如果發現皇上的決策有誤,一定要敢於直諫。

為了提倡這種進諫之風,只要大臣進諫有理,唐太宗都會給予賞賜以資鼓勵。

大臣魏徵就是以敢犯龍顏直諫而聞名於世的。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頂級權謀者的進階之路

為此魏徵和唐太宗被世人讚譽為“明君直臣”,有許多關於魏徵和唐太宗進諫、納諫的故事被傳為千古佳話。

而在尊重人才、重用人才方面,劉邦也是古代帝王中的優秀代表。

在兩千多年前的楚漢戰爭中,在劉邦的漢軍中,制定大政方針和戰略思想的有張良;

規劃經濟、負責戰時軍需問題的有蕭何;軍事的最高指揮官是韓信,他負責南征北戰;

甚至屠狗者出身的莽夫樊噲也屢次救過劉邦的性命。

正是這些人各盡其才,才成就了劉邦的豐功偉業。

的確,劉邦可以什麼都不會,只要他能用好手下的人才就行了,知人善任,這是領導者成功的必備素質。

反之,聲稱“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的西楚霸王項羽:謀略他信不過范增,以致在鴻門宴上優柔寡斷,縱虎歸山,最終釀成大患;

帶兵打仗他又信不過手下的眾多大將,總是身先士卒;

對待下屬方面,雖然脾氣暴躁也能體恤士卒,遇到傷殘計程車兵,在難過之餘,甚至還會黯然流淚,並親自給他們送飯、喂湯,但是在打了勝仗,該封賞功臣的時候,他卻不知道論功行賞。

也正因為項羽不愛惜人才,韓信、陳平等人才會離開他投靠劉邦。

其實何止是治國,做任何事情都存在人才的競爭。

比如你經營一個大公司,想要在這個行業中成為佼佼者,那麼你就一定要招賢納士,不斷為公司注入活力。

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事業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

繁榮發達的地方,必然人才濟濟;落後愚昧的地方,必定缺乏人才。

我們要學會發現人才、使用人才、尊重人才,這也是當今社會想要有所作為的人所必備的素質。

03帝王的管理之道

歷朝歷代,中央集權和地方割據之間的矛盾一直存在著。

而如何解決這一矛盾成了統治者最為關心的問題。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頂級權謀者的進階之路

一代帝王唐太宗用他睿智的頭腦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對這一問題提出了可供參考的見解。

唐太宗這樣分析歷史:周朝的分封制使各封國承認了周王的權威,並願意承擔各種義務,加強了西周各封國與王室的關係,從而增強了對外的防禦能力,使得周朝的江山延續了八百年之久,算是比較成功的。

東周末年至秦朝,諸侯列國紛爭愈演愈烈,秦始皇不得不思“變”,他總結經驗教訓,決定放棄封建親權,改用郡縣制。

這一制度雖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卻因中央權力過於集中,酷刑太多而導致秦朝的最終滅亡。

至漢代,劉邦吸取秦朝教訓,實行了三公九卿制,以至於分封王族太多,釀成了“六王懷叛逆之志,七國受斧鉞之誅”的悲劇。

至三國,因目睹了漢代的下場,又不搞分封制了。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頂級權謀者的進階之路

鑑於這些事實,唐太宗主張效仿周朝,任用親信來穩固國家。

他認為,個人的智力有限,不足以保證國家安定,只有依靠大家的才智才能把國家治理好。

所以帝王不能一人專權,權力應該分封皇親,這樣被分封的人才會來維護國家的安定。

但是又不能讓這些皇親的實力過於強大,要讓他們勢均力敵相互制約,這樣才不會給中央造成威脅。

綜上所述,在封建社會,中央和民眾是一種對立的關係,統治者時刻需要壓迫民眾捍衛自身權力,而民眾時刻在反抗著統治者的壓迫。

因此,統治者之間就需要聯合皇親建立同盟,共同對付人民,維護自身利益。

這樣,他們的皇權越來越根深蒂固,以至於百姓在短時間內無法動搖。

而以家族來維持的封建王權來統治黎民百姓這一事實似乎已成為傳統。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