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建都吉林集安四百年,前後享國七百餘年的高句麗,終被跨海征服

2021-12-18由 蘇漢澤 發表于 歷史

高句麗,一個疆域橫跨中朝兩國的古國。隋煬帝三徵高麗,指的就是高句麗。因為朝鮮半島後來還有個王氏高麗,而且與這高句麗簡化來的高氏高麗沒關係,所以,很多時候為了區分,還是沿用更早的高句麗來表示隋唐時的高麗國。

關於高句麗,有兩個重要看點,一個是

為何前後享國七百年有餘

,另一個就是被提及比較多的

隋唐近百年與高句麗的征戰。

本文在深入梳理高句麗歷史的基礎上,也來聊聊以上兩點。

建都吉林集安四百年,前後享國七百餘年的高句麗,終被跨海征服

高句麗的都城主要是兩個,一個是如今的吉林集安,一個是朝鮮平壤。其遷都時間是427年,這個時間點前後,中原南北方相繼統一:

南方,劉裕北伐不敗而敗,於永初元年(420年),代晉自立,定都建康,國號“宋”。兩年後重病離世。

北方,北魏拓跋珪雖然398年就在大同稱帝,但完成北方統一的是他的孫子拓跋燾,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

高句麗的興盛始於第十九代王廣開土王高談德(諡號全稱為“國岡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391年-412年在位)

公元400年前後,正是東晉南北朝之間的混亂時代。北方,在苻堅淝水之戰失敗後,北方各族紛紛重新建國:後燕、西燕、後秦、西秦、北魏陸續建立;398年底,桓玄作亂,掀開了劉裕取代東晉的序幕。

參見拙作:

劉裕有實力統一天下嗎

高句麗觀望幾年後,於402年攻擊後燕,吞併遼東半島。之後南征百濟、北討契丹、夫餘,約在廣開土王十三年(404年)全部佔領了玄菟、樂浪,使遼水以東的大片土地納入高句麗的版圖,高句麗國的領域空前擴大。

好太王的功績被記錄在其子長壽王為他所立的好太王碑上。義熙九年(413年),好太王的兒子長壽王登基。由於百濟和新羅的對抗,元嘉四年(427年),長壽王遷都到平壤以加強對百濟和新羅的控制。

建都吉林集安四百年,前後享國七百餘年的高句麗,終被跨海征服

由高句麗攻擊遼東半島以及後來由吉林集安(國內城、丸都)遷都平壤兩個時間點與中原一些大事的關聯看,高句麗的興盛,跟東晉南北朝間的戰亂密切相關。或者可以認為,高句麗就是東晉版的公孫度勢力,而且比公孫度勢力走的更遠些。

綜上,東晉時北方的內亂,中原少量向北逃難的人給了高句麗帶去了人口和技術。接下來,前秦、東晉的再次內亂,讓高句麗起了更大的野心。不過,總歸是格侷限制,高句麗只是遷都平壤。

因此,以吉林集安(國內城)遷都平壤為標誌,高句麗歷史分成明顯的兩段:鴨綠江(集安)時代,艱難苟存;大同江(平壤)時代,不知進退,終遭滅亡。

其實244年時,曹操在攻下遼東後,順手將不順服的高句麗幾乎是滅了,摧毀了當時的高句麗都城丸都城。只是高句麗東川王逃到沃沮(今圖們江流域),躲過了一劫。

因此,雖然都城位置沒變,核心疆域沒變,而且高句麗在建興二年(314年)南侵帶方郡,取得了對朝鮮半島北方的統治;但這個事件,差不多跟東漢劉秀重新統一中原性質一樣,即使皇族血脈也還是劉邦後裔,卻已經是有別於西漢的另一個朝代。

高句麗同樣如此,所以,

或者將314年前的高句麗人政權稱為高句麗、314年之後,稱高氏高麗以區別後來的王氏高麗

。高句麗人自己,也在314年之後,逐漸自稱高麗國。雖然沒有具體文獻記載,但吸收兩漢政治科技,高句麗在314年重新振興後,各種行政肯定與曹操攻滅前的高句麗完全不同。

但即使從314年開始算,到668年被李唐滅國,高氏高麗也享國三百餘年了。

建都吉林集安四百年,前後享國七百餘年的高句麗,終被跨海征服

即使高氏高麗僅是享國三百餘年,在封建王朝中也算長壽,之所以如此,跟高句麗所在地區特殊的地理格局有莫大關係:

雖然遷都平壤,但高氏高麗的疆域中心還是吉林集安。這是鴨綠江上游對四方的地形壓制造成的。歷史上,渤海國以集安東邊一點的臨江為西京;滿清的前身建州女真,主要領地也是鴨綠江上游,加部分的遼河上游。

此外因為遼東到平壤的特殊地形,僅從陸路進攻平壤,冬春季節時會是中原王朝的噩夢。參見拙作:為什麼歷史上各個朝代始終沒有能消化朝鮮半島?

而因為歷史的緣故,作為東亞主導的漢族政權,歷代對航海不怎麼感興趣,於是高句麗也罕見受到海上攻擊。

所以北魏對高氏高麗無可奈何,即使以隋朝的鼎盛,楊廣也落得個三徵高麗全國皆叛的下場。

之所以隋朝對高氏高麗沒辦法,正是隋朝多次出征都以陸路為主,海路即使出徵,也是偏師,而且直接攻擊都城平壤,而不是在遼東半島建立據點,跨海徐徐圖之。

建都吉林集安四百年,前後享國七百餘年的高句麗,終被跨海征服

唐朝時,李世民也曾攻擊高氏高麗,最大規模的一次:以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江、淮、嶺等南方兵四萬,從萊州走海路向平壤進軍。又以李世勣(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軍六萬,以及歸降的胡人,向遼東進軍。

資料顯示,李世民這次進攻仍然以陸路為主,而結果是困頓於安市城(遼東半島的渤海一側,山海夾持,跟隔海相望的山海關戰略位置相似),入秋之後撤兵。

之後李唐對高氏高麗採取騷擾戰術,直到

戰局拐點

:顯慶五年(660年),新羅因不堪百濟的攻擊,向唐朝求救。

攻擊物件換成高氏高麗南方的百濟,陸路隔了高麗就失去了用武之地,只能全部依賴海路:

唐朝以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率左驍衛將軍劉伯英等水陸十萬軍隊伐百濟。蘇定方率唐軍從成山(山東半島最東端)渡海,百濟據熊津江口以抵抗唐軍。

蘇定方率唐軍擊破熊津江口百濟軍,之後指揮唐軍水陸齊進,直接向百濟的都城進軍。滅百濟後,唐朝在百濟

設定熊津等五都督府

之後,唐軍以熊津城(錦江中游)為戰略基點,逐步蠶食百濟。還在龍朔三年癸(663年),在熊津附近的白江口挫敗日本救援高氏高麗的行動。

建都吉林集安四百年,前後享國七百餘年的高句麗,終被跨海征服

可以說,正是攻滅了百濟,使得日本的救援乃至大同江的國力無法投送到遼東半島、鴨綠江一線對抗並遲緩唐軍的陸路進攻,使得高氏高麗無法重演隋煬帝三徵高麗失敗的故事。

跨海攻擊,看似孤懸海外,加上黃河黑潮不利航行。但是藉助內河深入一定縱深後以堅城為依託,逐步向四周蠶食,卻是征服朝鮮半島加上外面山東半島為屏障這樣以特殊地形為依託的國家的最佳選擇。

新羅請援攻擊百濟後八年,白江口覆滅日本的救援後五年,唐朝在總章元年(668年)攻滅高句麗。

可見,隋唐近百年攻擊高氏高麗,抵不過新羅請援攻擊百濟後的八年之功。換句話說,

我們古代對航海實在無愛。悲夫!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