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鴉片戰爭後中國關稅增加8倍:1854年6月29日上海海關征稅規則制定

2021-12-18由 薩沙 發表于 歷史

鴉片戰爭後中國關稅增加8倍:1854年6月29日上海海關征稅規則制定

薩沙歷史上的今天。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薩沙講史堂第一千五百九十一期】(歷史系列第784講)

鴉片戰爭後中國關稅增加8倍:1854年6月29日,清朝蘇松太道吳健彰與駐滬美英法三國領事訂立關於上海海關征稅規則。

鴉片戰爭後中國關稅增加8倍:1854年6月29日上海海關征稅規則制定

研究清代的財政收入,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1840年第一鴉片戰爭,開始了百年國恥,此後滿清的財政收入卻猛增。

所謂康乾盛世,康熙時期的繁榮年代,政府一年財政收入不過3000萬兩白銀。

到了乾隆時期的鼎盛時期,也不過4000多萬兩白銀。

誇張的是,在滿清垮臺前的1908年,財政收入為2億兩白銀,1911年為3億兩。

相比起來,1911年的財政收入,相當於康熙時期十倍。

這是不是很驚人?

其實,增加的相當一部分財政收入,就來自於關稅收入。

鴉片戰爭後中國關稅增加8倍:1854年6月29日上海海關征稅規則制定

在乾隆時期,滿清財政收入同歷朝歷代沒什麼不同。

財政收入主要是三部分。

第一就是最常見的田賦。

清朝取消了人頭稅,根據田地的畝數來收取田賦。

每年田賦大概3000萬兩,是財政收入的主要部分。

田賦和其他收入不同,基本是固定的,歷朝歷代都差不多。

中國到了宋代以後,土地開發基本結束,沒有大量新的土地出現了,田賦不會有大的增加。

由於田賦直接關係到廣大農民的生存,政府不能收得太多,3000萬兩基本就頂天了。

鴉片戰爭後中國關稅增加8倍:1854年6月29日上海海關征稅規則制定

第二就是鹽稅。

人不能不吃鹽,而食鹽是國家壟斷的商品,等於是變相對人民徵收了人頭稅。

鹽稅每年大約是500萬兩,而乾隆時期中國人口有二三億之多。

這麼算來,每年平均100人吃鹽也不過花費1兩銀子。

而是食鹽製造和運輸是有本錢的,鹽稅並不算很高。

鴉片戰爭後中國關稅增加8倍:1854年6月29日上海海關征稅規則制定

第三就是關稅了。

乾隆時代,對外貿易並不被重視,滿清大體還是閉關鎖國,不需要海外的商品。

中國關稅並不高,來經商的洋人也不多。

乾隆時期,關稅不過是每年500萬兩,和鹽稅持平。

早在康熙時期,就規定了關稅的內容,分為進口稅和出口稅。

具體收取的時候,分為船鈔和貨稅。

船鈔就是船隻出入海關,都必須交稅。

大型船隻為1200兩白銀,中型船隻960兩,小船450兩。

這個數字不算高,也絕對不低。

另外就是貨稅,是針對貨物收稅。

因貨物的價值不同,不能統一收稅,不然海關就虧了。

一般來說,稅收為貨物價格的4%左右。

自然,這些都是官方的稅收。

鴉片戰爭後中國關稅增加8倍:1854年6月29日上海海關征稅規則制定

而船隻進出海關,還要被潛規則。

正常來說,船隻都要繳納額外的每艘船2000兩白銀的船稅,還有6%的貨物稅。

這些不是歸於滿清國家財政,而是給海關官員們的行賄款。

這麼算下,一艘大船入關,首先就要給3000多兩白銀的船稅,還要給10%左右的關稅。這個數字,在當年來說不算低了。

稅收不低,但對外貿易不發達,關稅總額還是不高的。

鴉片戰爭後中國關稅增加8倍:1854年6月29日上海海關征稅規則制定

鴉片戰爭以後,隨著賠款增多,還要籌錢對內鎮壓民變,對外對付洋人軍隊,花錢的地方太多了。

為了提高財政收入,滿清只能想方設法搞錢。

首先,他們將原來3000萬兩的田賦提高,到了1911年達到4800多萬兩。

表面上提高似乎有限,但農民等於要多繳納百分之五十的稅,不堪重負,生存困難。

至於鹽稅,其實就是人頭稅,是滿清徵稅的重災區。

政府將人頭稅從500萬兩,提高到4600多萬兩,提高了接近9倍。

等於每個老百姓,每年吃鹽就要一錢銀子。

《儒林外史》中,胡屠戶一天殺一頭豬,還賺不到1錢銀子。

可見,一錢銀子並不算少。古代一家人口都比較多,七八口都是尋常事,等於每家吃鹽就要1兩銀子。

這1兩銀子可以買到70到100多斤大米,而清代的糧食價格還很高,足可以見稅收偏高。

人頭稅不只是針對農民,可以說滿清各行各業都被影響,苦不堪言。

鴉片戰爭後中國關稅增加8倍:1854年6月29日上海海關征稅規則制定

這還不算,滿清又增加了一個商業稅,也就是厘金。

厘金也就是國內徵收商業稅,從甲地到乙地經商,就必須徵收1%的稅收,徵收物件是商人。

各地的稅收不同,有的地方高達20%。

到了1911年,厘金稅高達4300多萬兩,似乎大大擴充了財政收入,其實對中國經濟破壞極大。

中國商人做生意,往往跨省運輸一批商品,就要收多次厘金稅,有時候甚至達到貨物價值的50%。

這種情況下,無論做什麼生意都不可能賺錢,商業逐漸凋零。

而厘金是對內不對外,洋人在華經商不需要繳納厘金。久而久之,洋人在中國大肆做生意,壟斷了很多商業領域。中國商人則無力應戰,節節敗退。

鴉片戰爭後中國關稅增加8倍:1854年6月29日上海海關征稅規則制定

不過,關稅就完全不同,它基本不擾民。

在1911年,中國關稅收入高達4300多萬兩,是乾隆時期的9倍左右。

關稅收入的最大特點是不擾民,不用在人民頭上折騰。

中國從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逐步就由貿易順差轉為逆差。

鴉片戰爭後中國關稅增加8倍:1854年6月29日上海海關征稅規則制定

也就是說,關稅主要是對洋人徵收,而洋人都是對中國出售商品,對他們徵稅還有利於保護民族產業。

和洋鬼子打交道是有利有弊的,不能一言概之。

實際上,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雖然鴉片大量輸入中國,但貿易仍然保持了中國對外順差。

交易的口岸多了,中國絲綢、瓷器、茶葉出口量反而更大了。

英國從鴉片賺到的錢,抵消不了這些進口中國物資的花費。

中英貿易出現逆差,主要是英國工業革命以後商品有了本質的變化,徹底從手工業轉變為機器工業。

比如英國機器製造的布匹,質量大大強於中國手工紡織的布,價格還要低得多,才完全佔據了市場。

再以茶葉貿易為例。中國茶葉本來佔據世界很大份額,但英國人在中國各地蒐集了大量的優質茶葉種子,還僱傭不少中國茶農前往印度指導。他們用了差不多15到20年,才有了很大成就。

鴉片戰爭後中國關稅增加8倍:1854年6月29日上海海關征稅規則制定

更厲害的是,英國人勇於研究,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當時滿清還處於農業文明時代。中國茶農,對茶葉的種植,施肥,澆灌,打理包括採茶等等一系列工藝十分傳統,效率低下。

而英國人的茶葉產品,則採用更為科學的種植和養護方法,更工業化、精細化,直接超越了中國。

在1870年,印度所生產的茶葉,佔到整個世界茶葉規模和貿易的10%,讓中國望塵莫及。

說來說去,這是什麼意思?

被強迫開啟國門,對一個國家來說未必是件壞事。

日本被黑船轟開了國門,搞了個明治維新以後同世界接軌,迅速就發達起來。

關鍵不在於開啟國門的方式,而是你是否有能力接受世界的挑戰,能夠應付競爭。

自然,當年的滿清是絕對不具備的,雖然看到關稅大量增加,仍然意識不到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成為競爭的失敗者。

宣告: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路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