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人的一生都在走出偏見

2021-12-18由 起舞弄清影之小仙女 發表于 歷史

人生必讀兩本書:《金剛經》和《道德經》。這是兩本適合放在床頭,值得讀一輩子的書。佛家講無常和無我,道家講無為而無不為,兩千多年前的聖人留下的天啟哲學,至今還在深刻的影響和指導著人類的方向。貌似四大皆空、無為而治,而實在是經世濟民的大道,這裡邊蘊藏著最簡單最純樸最實用的思想。思想即能量。我們無緣得見聖賢,經常拜讀聖賢留下的經典,也是在為自己賦能。

如果人能真正沉下心來讀聖賢書,哪怕因為經歷和閱歷的緣故,開始完全不通、不懂,只要我們敞開心胸,全面接納接收。閱讀、背誦、抄經,都是在一點一點積累功德。終有一天,機緣巧合,必豁然開朗,一通百通。方知聖賢所言,真實不虛。

人的一生都在走出偏見

知識不等於智慧。六祖惠能原是廚房地位最低下的伙頭師傅,大字不識,聞師傅講《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言下大悟。自此明心見性。據說六祖惠能就是《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原型。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不動搖,又能生萬法。禪宗不立文字,主張修心見性,為很多悟性高的人,開闢了一條成佛之路。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萬事不可太執著。人往往越執著什麼,越是需要修煉的功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人的一生都在走出偏見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偏見之中,我們有出身的偏見,有地域的偏見,有立場的偏見,有性別的偏見,有生存環境的偏見。。。我們的一生都在不斷的走出偏見,擴大思維牢籠,認知邊界。每個人都是井底之蛙,無非是有的蛙井口大一些,有的蛙井口小一些。同樣深度的井底,一般井口大的那隻蛙,跳出井的機率會更大一些。

又想到一個問題,其實互補的關係才是建設性的關係,雖然互相之間會有思想認識角度的差異,但是可以完美避開那些人們難以顧及的思維誤區。

一個人向另一個提出從自己看問題的角度所看到的風險,可以引起對陷阱的關注。

人的認知是有限的,因為我們是人而不是神,很難避免認知陷阱帶來的風險,所以才要“察納雅言,諮諏善道”,讓自己隨時保持清醒。

人的一生都在走出偏見

某些時候,人要勇於脫離自己的舒適圈,去接受差異,認識不同,理解別人的立場和出發點,增加自己認知的廣度。而不是用自己的思維定式和立場,在沒有深挖到問題的根源,沒有客觀的從事情的多個立場和角度進行資訊獲取和分析,輕易的評判和下結論。多看多聽,少說少動。沒有絕對的勝算,沒有“一出手就是終局”的把握,一動不如一靜。

從一些事情和人中受到了很大的啟發,感恩所有的遇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