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為什麼說三家分晉是春秋戰國的分水嶺?

2021-12-17由 暢讀歷史 發表于 歷史

為什麼說三家分晉是春秋戰國的分水嶺?

史學家一般認為三家分晉 或 田氏代齊是春秋戰國的分水嶺,

注意,這是一個知識點,

所謂的知識點,就是你讀到這裡的時候,會知道春秋戰國是如何在時間上,以及以什麼事件劃分的,

比如,三家分晉是公元前403年,從這一年開始,歷史由春秋進入到戰國,

或者,田氏代齊是公元前379年,從這一年開始,歷史由春秋進入到戰國,

我們發現,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的時間點是不一樣的,

其實,這沒關係,春秋和戰國的劃分重要的不是具體的時間點,而是事件,

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是相同型別的事件,這些事件在春秋的時候幾乎沒有,在戰國的時候卻稀鬆平常,

這也標誌著春秋和戰國的不同,有何不同呢?

一、春秋時的親情,到戰國時已不復存在

《荀子·儒效》記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可以看到,周朝的分封國大部分都是分給了自家人,春秋時打來打去的,也都是自家人打自家人,

自家人和自家人,多少都還有點親情在,小打小鬧的打打可以,打殘打死就有點傷親情了,

周鄭交惡時,曾有過一戰,鄭國的大將祝聃發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但周軍敗而不亂。祝聃請求追擊周軍,鄭莊公說:“君子不希望過分地佔人上風,更何況敢侵侮天子呢!如果能挽救自己,使國家免於滅亡,這就足夠了。”於是沒有追擊。晚上,鄭莊公派遣祭足慰問周桓王,同時問候天子的群臣。

鄭莊公和周室同屬姬姓,打了仗還可以去慰問,可見這時的親情還沒走遠。

所以,春秋時的戰爭多是這樣的:不服來戰,服了就算!

到了戰國,姬姓諸侯國基本都沒落了,韓趙魏楚燕齊中,只有燕國是姬姓,這時的戰爭已經是以消滅對方為目標了。

二、宗法制的餘威,到戰國就不復存在了

周公創立的宗法制告訴所有的諸侯國:名分很重要!

即使到了戰國時期,沒人聽周天子的話了,但名義上週天子還是共主。

這種“名分”在春秋初期對各諸侯國起到了一定的約束作用,大家想幹,卻礙於名分,不好意思幹!

在春秋時期,很多封國都被滅,然後又被複國了,這其中不乏“名分”的原因,

而“仁義”的宋襄公又何嘗不是囿於禮樂才做出常人認為的蠢事?(蠢事連結)

到了戰國,大家都明白過來了,我不滅你,你就會滅我,名分這件事就越來越不重要了,

戰國基本上一開戰,就是你死我活,

公元前249年,秦昭襄王滅掉了周,天下共主自此消失。

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是同一型別的事件,都是家臣謀朝篡位,

在這之前的春秋時期,雖然有禮崩樂壞,父子、兄弟相殘,但封國的主人不會異姓,即使有國人殺掉國君的,也會從國君的枝幹中選一個同姓之人來當國君,

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則完全不同,是異姓家臣取代了封國的國君,這標誌著禮樂在這個時代徹底的成為傳說,

所以,到了戰國時期,就只剩下你死我活的戰爭了。

不知當年周天子把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合法化,是否曾想到過自己有一天會被自己的諸侯國所滅?

頂部